評論 > 動態 > 正文

謝國忠: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即將到來?

作者:
中國的出口商不得不提高工資。

  食品和能源的價格在不斷上漲,正在不斷侵蝕中國製造業工人們的實際收入,以至於很多的外來打工者拒絕再回到工廠打工。現在仍留在工廠的工人們也不再願意加班加點的幹活。出口商們不得不提高工資以保證工人們的實際收入不下降。

  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正在上漲。

  在中國的出口商們提高工資的同時,他們不得不提高出口價格。在過去的10年裡,美國的零售價格增長緩慢,其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受到了中國廉價商品的影響。

  越來越昂貴的中國商品將會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引起對通貨膨脹的擔心。

  當前的貨幣泡沫持續的時間越久,以後的全球經濟就越可能出現滯脹。

  如果當前的泡沫破裂了,它將導致全球經濟遭受通貨緊縮的打擊,之所以會出現通貨緊縮是因為中國建設了過剩的生產能力。然而,食品和石油價格高企所帶來的通貨膨脹衝擊會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導致全面的通貨膨脹。隨著這些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和這些高價格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在這次經濟泡沫之後,全球經濟很可能進入滯脹。

  成本通脹走向全面通脹

  在IT技術經濟泡沫破裂之後,美聯儲所創造的貨幣泡沫已經導致了全球的房地產和商品(主要是食品和石油)通貨膨脹。我認為,在未來的幾個月里,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將會逐漸轉化為全面的通貨膨脹,這將衝擊債券市場。

  全球經濟原本可能會朝著溫和通貨膨脹或者滯脹的方面發展。

  在2005年,為了抵消石油衝擊導致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如果中央銀行們削減利率,全球經濟很可能就會走向滯脹。

  如果中央銀行們集中精力確保物價的穩定而不是削減利率,儘管經濟增長可能放緩,全球經濟可能會走向「低增長和低通貨膨脹」共存的階段,也伴隨著一些特定時期和一些部門的通貨緊縮。

  在格林斯潘魔術棒下的中國廉價勞動力

  相對於美國的整體進口價格而言,美國從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NIC's)的進口價格以每年3.5%的速度下降;相對於美國的CPI而言,從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進口導致其CPI少增長了5.2個百分點。

  在亞洲的出口中,大宗電子產品是這個故事中很大的一部分,在過去的10年間,美國對IT產品的進口價格下降了60%。自從1993年以來,美國市場上的消費品價格基本沒有什麼增長,而同期美國的CPI已經增長了31%。

  IT產品的價格下降並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問題。在10年前開始的生活消費品生產的合理化分配導致了大批的生產能力逐漸地從高勞動力成本經濟體轉移到了中國。

  IT產品的生產已經以中國為核心進行了重新配置,中國勞動力的廉價導致了美國進口IT產品的價格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

  在全球經濟中,中國已經成為了供給的首要提供者,特別是對於美國來說尤為如此。在過去的十年裡,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對美國零售價格的彈性係數已經達到了4-5。

  在1993-2003年間,除汽車以外的美國零售總量增長了一萬億美元從中國的進口增長1200億。因為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以進口成本的三到四倍出售。從中國的進口可能占到了美國非汽車零售總額增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出口占到了中國總出口量的四分之三,在兩地的出口加工工廠中,在過去十年裡,名義工資基本保持不變,基本上沒有什麼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大量的內地外來打工者不斷湧入這兩個中國出口業集中地區。這樣,在需求不斷迅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供給曲線卻保持了水平走勢。

  水平的供給曲線放大了中央銀行的影響力,因為各種貨幣政策基本上都不會對通貨膨脹造成影響。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一個中央銀行所說的一切都變得非常重要。如果這種情況能夠使得市場參與者樂觀,貨幣政策的刺激會導致資產市場價格上漲,進而導致需求增長,進一步確認了樂觀情緒的合理性。

  在美國實行刺激性貨幣政策的時候,在食品和石油與中國人工資之間的聯繫使得中國的供給曲線不再呈現水平走勢。一些人認為,中國的食品通貨膨脹是暫時性的。我認為,事實並不會是這樣。中國的糧食產量在1998年達到了頂峰,從那時一直到現在,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大米、小麥和玉米的總產量從1998年的4.41億噸減少至2003年的3.63億噸。通過對存糧的不斷釋放,食品的價格呈現下跌走勢。

  作為中國的糧食主產區,長江三角洲的快速工業化對中國的糧食生產造成了巨大衝擊。隨著時間的推延,因為迅猛發展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這一地區的土地價格增長了很多,這將使得糧食生產的條件不斷惡化。當美國的貨幣條件放鬆的時候,它促進了長江三角洲工業化的速度加快,也就促進了糧食價格的上漲。

  另外一方面,中國的消費將持續增長,因為伴隨著收入的增長,作為低效食物的肉類消費將持續增長。我認為,因為中國的糧食產量不大可能超過1998年所創造的頂峰,而消費在不斷地超越先前的歷史記錄,中國的食品價格將會長期持續上漲。

  石油將是另外一個長期問題。周期性地,石油價格將在2005年的時候迅速下降,前提是中國經濟出現減速。石油行業的變化正在消耗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剩餘產能。隨著OPEC所占市場份額的不斷減少,石油價格曾經不斷下降,因為它曾經試圖將石油價格鎖定在每桶25美元/桶的水平,然而,生產成本更高的國家會利用價格高企增加它們的產量。

  在目前的石油消費水平下,全球探明礬油儲量可以維持42年的時間,在過去的時間裡,非OPEC國家的石油產量已經出現見頂的跡象。絕大多數有開採價值的石油儲量集中在中東地區。

  目前的情況顯示,伴隨著非OPEC國家的生產能力已經過了高峰時期,OPEC願意維持高油價。最近的政治和安全環境對增加石油供給並不有利。除非剩餘產量對石油價格的調節作用更大,否則,石油價格將會越來越高,並且比過去更加不穩定。當貨幣政策刺激需求的時候,石油價格就會迅速上漲。

  另一種通貨膨脹擔憂即將到來

  在絕大多數經濟體系中,通貨膨脹一直受到食品和能源的限制。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貨膨脹率一直是相對比較穩定的。金融市場並不會預期通貨膨脹擴展到食品和能源之外。舉例來說,目前,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一直和石油價格呈現負相關的關係,市場好象是認為,日益增長的石油價格將放慢美國經濟,並使得美聯儲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可能性降低,並且不用擔心日益增長的石油價格所帶來的對通貨膨脹的衝擊。

  市場的「安心」可能放錯了地方。這裡有兩個原因使得通貨膨脹能夠擴展到食品和能源之外。首先,IT產品生產所帶來的以中國為核心的重新配置可能已經接近尾聲。來自生產重新布局的成本節約正在推動美國的進口價格下降,但是,這種好日子正在遠去。有跡象表明,美國從亞洲進口商品的價格的下降趨勢正在消失。

  自從2003年中期以來,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出口價格正在上漲。它們的出口價格不斷上漲將是一個長期行為。高企的能源和鋼鐵價格和半導體產業周期可能會對這種趨勢起到加速的作用。我猜測,成本合理化不斷縮小的範圍可能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中國工廠工人真實收入不斷上漲所帶來的侵蝕作用會給供給帶來一個後坐力。在中國,食品和能源占據了工廠工人支出的一大部分。而目前,真實收入的減少是如此的嚴重以至於外來打工者不願意回到沿海地區的工廠打工。

  中國的出口部門會設法滿足需求,儘管勞動力出現短缺,因為在中國經濟中還存在多餘的產能。這些剩餘的產能將會被耗盡。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現存的這些工人都會選擇離開,因為他們不能從他們的工資中儲蓄足夠多的錢寄回在內陸省份的家裡。我猜測,出路就是中國的出口加工工廠不得不提高工資,以此來吸引足夠多的外來打工者到自己的工廠工作。這將意味著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將不得不上漲,這對美國的零售價格來說是一個大的衝擊。

  在繁榮之後是滯脹還是通縮

  當前的全球經濟繁榮是另外一個貨幣泡沫。它將會破裂。當它發揮作用的時候,全球經濟將要面對的是滯脹還是通貨緊縮呢?

  在絕大多數行業里,中國都出現了大量的過度投資。當這些投資泡沫破裂的時候,其中的生產能力將會帶來通貨緊縮,就如同1996-1999年所發生的那樣。然而,上次的時候,石油和食品的價格都很低,並且在時期內不斷下降。在生產能力過剩與石油價格和食品價格二者之間的平衡關係將決定全球經濟走向通貨緊縮還是滯脹。

  其結果的關鍵因素是貨幣泡沫將持續多長時間,還有,高企的石油價格和食品價格的走勢如何。貨幣泡沫持續的時間越長,石油和食品的價格將會越高,滯脹的可能性就會更大。即使在貨幣泡沫破裂的情況下,石油和食品價格下降,它們所帶來的通貨膨脹衝擊波也會擴散為全面的物價上漲。

  因此,對於滯脹的結果來說,石油價格見頂的位置將是一個關鍵因素。現在,債券市場認為,日益走高的石油價格對債券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導致中央銀行們提高利率的可能性更小。但是,當高企的石油價格足夠引起滯脹結果的時候,債券和石油之間的關係將會反轉。(立方 編譯)


          摩根史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謝國忠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證券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6/1101/1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