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大陸人誤讀的世界:外國人性生活很隨便?

中國人誤讀的世界

  兩百年前,中國近代改良思想先驅魏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力主「睜眼看世界」。兩百年後,站在中國的視角表達中國立場的前提,依然是要對這個世界有著客觀和理性的認知。

  「我們誤讀了世界,卻還說它欺騙了我們。」泰戈爾當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特殊的意義。當「世界誤讀中國」為國人義憤填膺時,人們卻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誤讀著這個世界。

    誤讀一:伊朗人恨死美國  

    【常見誤讀】為渲染和誇大其詞,不惜將「反美」意願牽強地加在伊朗民眾身上,國內部分媒體一貫喜歡這樣「先入為主」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張淑惠發自德黑蘭 「伊朗那邊是不是很危險?」「他們是不是特別恨美國人?」每次國內的朋友問起這些問題,我都要耐心地解釋半天。


  西方媒體對伊朗的報導往往喜歡帶著有色眼鏡,大多數國內媒體又很容易「跟著西方走」。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媒體上的伊朗總是充斥著暴力性質的「反美」、焚燒美國國旗的遊行示威等等。其實這種報導往往脫離伊朗普通民眾的生活,並不能客觀地反映伊朗社會的真實面貌。

    年輕人熱衷考托福

  德黑蘭市中心有一堵著名的「打倒美國牆」,大街上到處可見反美口號,而前美國大使館的外牆更是畫滿了「反美圖畫」。自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及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以來,伊朗和美國便斷絕了外交關係,並打了二十多年「口水戰」,伊朗政府似乎成了反美的標誌。

  當我把在現場拍的一些高喊「打倒美國」的照片給一個伊朗朋友看的時候,這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吃驚地說:「你怎麼去那種場合呢?那太不真實了!」她表示,這些遊行示威都是「政府組織的」,很多伊朗人都不喜歡這種遊行,因為「沒有什麼意義並且堵塞交通」。

  這樣的看法其實代表了大部分伊朗民眾的觀點。在德黑蘭貝赫什提大學校園,一個學計算機的伊朗男孩告訴我,他非常希望能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並希望能夠交一些美國朋友,「因為美國人民和政府是不一樣的」。

  在德黑蘭的大街上,經常可見托福、GRE等英文培訓班的大幅廣告牌。考托福已經成為伊朗年輕人時髦玩意兒,就在兩周前,我的一個伊朗朋友就通過網上報名參加了托福考試,他的目的和大多數伊朗年輕人一樣,就是希望去美國留學。

  儘管伊朗是一個保守的伊斯蘭國家,但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和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伊朗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實,伊朗年輕人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年輕人一樣:愛穿時髦的耐克,喝可口可樂,對好萊塢明星布拉特·皮特、安吉麗娜和安妮斯頓的三角緋聞津津樂道。

    柯林頓傳記很暢銷

  前些天我坐火車在伊朗中部旅行,一個伊朗年輕人跑過來沮喪地說:「我在網上和外國人聊天,每當介紹自己是伊朗人的時候,他們總是說『你們是恐怖分子』!特別是美國人。要知道我們不是恐怖分子,我很渴望了解真正的美國社會,也希望他們能夠了解真正的伊朗人。」

  這種失落的情緒在伊朗人中間是很普遍的,因為除了伊朗政府對美國言辭激烈以外,普通伊朗人大都熱切地希望了解世界。很多家庭偷偷安裝衛星電視接收裝置(這在伊朗是非法的),以便能看到外國電視台,德黑蘭大街的報刊亭能夠買到《時代》和《新聞周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我的生活》、希拉蕊的自傳《活著的歷史》以及《哈里·波特》等書籍都很暢銷。

  其實,無論伊斯蘭革命之前還是之後,都有大量伊朗人前往美國留學和工作。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朗研究小組估計,目前在美的伊朗人大概有100 萬,其中不乏包括網上拍賣公司易趣創始人皮埃爾·奧米戴爾等名流,而美國網球巨星阿加西和CNN的國際報導首席記者阿曼普爾等名人也都是伊朗裔。

    誤讀二:韓國人愛國不買日貨

  【常見誤讀】國內不少媒體在報導韓國時往往喜歡選擇自己中意的角度,把韓國人描繪成了民族情結深厚的「政治動物」,而其國民不買日貨、為抗議日本不惜斷指都成為誤讀的「論據」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元濤發自首爾 剛到韓國時,我問過一位教授朋友:韓國為什麼很少見到日本車?教授一愣:這也是問題嗎?我跟著一愣:這怎麼不是問題?後來我承認,這確實是個假問題,就好像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會問韓國朋友「為什麼不吃豆角」,他們同樣無法回答一樣。

    買國貨與愛國無關

  也就是說,在韓國人不買日本車這件事上,我們的理解與實際情形是有差異的。對韓國人而言,韓國車質量不差,服務很好,價格不貴,買它是很平常的事情,與愛國不愛國無關。相反,如果韓國車毛病多多,價格昂貴,不管是誰再喊愛國的口號,大家也不會買。我的那位教授朋友說,他注意過中國的媒體喜歡宣傳韓國人怎麼愛國怎麼只買韓國產品之類的,他覺得,那是中國人在按自己的觀念來解讀韓國人,韓國人一般不那麼泛政治化。如果按這個邏輯,韓國人開韓國車是愛國,那麼韓國總統坐美國生產的專用飛機是什麼呢?

  前些日子,我坐公共汽車去江源道看朋友,正巧遇上農民鬧事,在路上堵了整整一天。後來看電視新聞,報導說是農民示威抗議韓美自由貿易協定。他們真的全都是農民嗎?不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是一群專業人員,為各個團體所僱傭,充當示威抗議的生力軍。到香港去搗亂WTO的是他們,抗議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切手指的,也是他們。

  農民當然是反對自由貿易協定的,這完全是出於利益考量。如果美國廉價大米源源湧入,農民就不好活了。可是,與我一起被困在公共汽車里的其他韓國人,對農民的舉動卻頗多煩言,有便宜大米可吃,對他們來說是好事。利益分化,立場就不同,這才是真實的韓國。

    利益永遠大於腎上腺

  在韓國超市買大米你一定要留意,米袋上印著「身土不二」字樣的,是本地產品,價格要貴一些。但他們並不是從「愛國米」來詮釋的,而是強調健康概念,身土不二的意思是說,你這個身體,不能和你這片土地分開,才有利於健康成長。怎麼算不分開呢?吃這片土地產的米、菜和肉就對了。在東亞國家,這類樸素的飲食哲學,歷來就不乏廣泛的民間基礎。

  占據韓國報紙頭版頭條的,不是參拜靖國神社,而是類似這樣的數據:2005年,韓國對日貿易逆差227億美元。對此,韓國成年人的態度也不是義憤填膺,而是面有羞色:技不如人,很多電子產品的核心部件還要依賴進口,對不起大家!他們不會只為泄憤而徒勞無益空口白話地呼籲抵制日貨,更不會在自家酒吧門口寫什麼「日本人與狗不得入內」,他們不和錢過不去。他們天天希望裴勇俊和東方神起能表現得再有魅力一點,把全日本大大小小的師奶和女優統統吸引到韓國來旅遊才好呢。

  在咱們一般印象里,日本人但凡有個風吹草動,中韓往往是聯合發聲,互為倚角。這是不錯的。只是,我們不應該忽視和忘記的是,當韓國也有人跟咱們一起大聲嚷嚷的時候,人家手上的活計,可是一刻沒停。在國際交往層面,利益永遠大於腎上腺,連韓國的計程車司機都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對日本遊客,可能還要更客氣一點。

    誤讀三:以色列對中國充滿感恩  

  【常見誤讀】當年接納和拯救猶太人的那段歷史,被很多中國人拿來當作解讀中以關係的萬能鑰匙,認為以色列會因此在國際事務中「感恩中國」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朱劍慧發自耶路撒冷 來以色列工作快1年了,每逢向當地人自我介紹說「我是中國人」時,總能受到對方熱情的歡迎,隨後他們或好奇地詢問中國的情況,或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以色列人對中國的這份友好和熱誠,常常讓我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國內很多人認為,猶太人對中國的良好情誼主要是基於感恩,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掀起的滅猶浪潮中,當世界各國都對猶太人關閉大門的時候,中國上海以寬大的胸襟收容了兩萬多從中歐國家逃難來的猶太人,在他們窮困潦倒、流離失所時給予他們生活援助,使他們重拾生存的希望。

  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卻難免有些以偏概全。

    年輕人不解「中國恩情」

  對於那些曾被中國收留的猶太人來講,中國的確是他們的恩人,抱有感恩的心態十分自然。以中友好協會會長、以色列原居中國猶太人協會主席特迪·考夫曼對《國際先驅導報》說,「對於我們這些曾在中國生活過的猶太人來說,中國是一個意義非比尋常的地方,中國人熱情無私地善待我們,沒有哪個國家曾經像這樣挽救過兩萬多猶太人的生命。」

  然而,伴隨著原居中國猶太人的陸續作古,這段歷史在以色列也漸漸成為塵封往事,不再廣為人知。普通以色列人對中國也並非抱有什麼感恩之情,而是更多地以平常心態來走近這個東方國度。

  我的朋友塔利就是這樣的人,她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國去飽覽那裡的秀麗山河,或者找一個不為現代文明所擾的村落去靜心隱居一段時間。當我跟她談起中國對猶太人所行的善舉時,她對此全然不了解,這令我非常吃驚,也從此放棄了關於猶太人對中國總是懷有感恩之情這樣的臆斷。

    喜歡中國與歷史無關

  我在以色列遇到過許多「中國迷」,他們喜歡中國的理由也五花八門。幾個月前,在以軍的炮兵陣地上碰到一名叫湯默的青年士兵,一聽說我是從中國來的,他立刻掏出一本書,原來是希伯來語的《易經》。他對中國文化非常著迷,曾經學習過太極拳,現在正在研究中國哲學。「中國的哲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例如追求事物間的平衡與和諧,以色列需要這樣的思想。」湯默一臉的真誠。

  在崇尚西化的風氣正在中國各個角落蔓延的時候,作為華夏傳統文化組成部分的中國武術、醫藥、藝術、哲學等卻正在吸引著以色列人。

  以色列和中國的交往日益密切,民間溝通渠道也呈現多樣化,此時,中國人更應以一種平等、平和的態度來看待中以關係。如果還沉浸在「以色列人對我們感恩」這樣的臆想之中就未免有些自作多情,那段歷史的確增進了兩個民族間的聯繫,但它難以主宰所有以色列人的情感世界。固執地指望以色列凡事都站在中國一邊,也是不現實的,國家政治中的主旋律始終圍繞的還是「利益」。

    誤讀四:印度遠落後於中國

  【常見誤讀】印度是一個除軟體外在其他方面比中國落後許多年的國家,一個總喜歡和中國較勁的國家,一個骯髒和社會動盪的國家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唐璐發自北京 前些日子陪一個朋友去印度。在目睹了印度人在恆河沐浴和火葬之後,朋友大發感嘆:「恆河邊這些身穿破衣爛衫的印度人真是骯髒和醜陋。」

  朋友的反應早在意料之中,但他不知道的是,對於印度教徒來說,能到瓦倫納西的聖河——恆河裡沐浴是他們一生最為嚮往的神聖事業,因為只有用恆河水沐浴後才能洗刷掉現世的罪孽,從而使來世過得更加安寧快樂。

    破敗外表下的年輕與活力

  中國人喜歡以貌取人,而印度的髒亂和貧窮落後恰好常常暴露於表面。在印度,如果不和印度人深入交流,不去細心體會,人們對印度貧窮落後的印象就不會有絲毫改變。因為就親眼所見,印度的貧民窟往往就散落於大城市最繁華地帶,乞丐也通常落落大方地向人行乞,印度的高樓大廈不如中國多,馬路不如中國寬、大型購物中心不僅少也沒有中國那樣氣派。然而,隱藏在印度破敗外表之下的,卻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國度。

  隨著對印度了解的深入,我時時產生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因為透過印度人的言談舉止,能夠看得出他們對於自己祖國由衷的自豪與自信,雖然有時難免顯得夜郎自大。

  由於中印同是具有相似國情的大國和鄰國,印度近年來在國際舞台的日漸活躍,也使中國公眾對於印度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表現出日漸濃厚的興趣。

    媒體選擇的「印度形象」

  不過,去過印度的中國人畢竟是少數,因而中國公眾了解印度的渠道多半還是透過媒體。但遺憾的是,雖然近年主串流媒體在大力報導印度,但總體來說仍然有很多誤區,而且不少中國媒體還是跟在西方媒體後面看印度。

  對於印度,中國媒體基本上圍繞幾個點來構築其形象框架:核與飛彈、軟體、大國夢、印度追趕中國、宗教和種姓衝突、中印邊界問題、天災人禍以及五花八門的社會新聞,最近一年又加上了中印崛起與合作。

  值得一提是,或許印度的天災人禍及社會新聞具有廣闊的受眾興趣,於是火車出軌、汽車爆炸、熱浪襲人、墜機樓塌、強姦騷亂等等便成為中國不少媒體中最流行的印度題材。

  久而久之,中國人眼中的印度形象便出現了前文中提到的扭曲,印度似乎是一個不斷追求大國夢想但又力不從心的國家。

    印度不是只有軟體

  但顯然,那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印度。除了軟體之外,印度在其他不少領域的發展也相當了得。印度是世界生物大國、藥品製造大國、「世界的辦公室」,未來印度還要做知識大國。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但它卻是世界上人口結構最年輕的國家,這將可確保印度在20年後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以發展經濟。印度在許多方面的確不如中國,但我們也用不著看見幾篇外國人表揚「中國比印度好」的文章就感到洋洋自得。

  印度人有時是喜歡拿中國說事,但是國內有些媒體在很多情況下也同樣喜歡誇大其辭。去年底,一篇轉自印度空軍司令的發言曾吸引了大批國內讀者,文中稱「印度空軍不怕和中巴打核子戰爭」。然而,仔細翻閱提亞吉的講話,並沒有找出這層含義,國內媒體的標題儘管能吸引眼球,但卻誤導了讀者對印度的印象。

    誤讀五:俄羅斯與老美對著幹

  【常見誤讀】邀請哈馬斯領導人訪俄,與伊朗保持密切關係,向挑戰美國的委內瑞拉大賣武器。2006年,俄羅斯對美外交讓不少國人欣喜斷言:俄羅斯羽翼已豐,應該是又要跟老美對著幹了!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盛世良發自北京俄羅斯的對美外交,經歷了三個階段。蘇聯時期很乾脆:凡是美國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美國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葉爾欽初期很鮮明:美國佬乾的,就是俄國人盼的;普京拋棄這兩個極端,回歸理性,不是從意識形態或抽象概念出發,而是根據本國利益和國際事務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如何表態,怎麼應對。

    反美情緒的確高漲

  對俄羅斯來說,今天的俄美關係雖然不再像蘇美關係那樣決定全球格局,事關本國存亡,但依然是最重要的一對國家關係。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要求: 「必須預防未來能挑戰美國全球優勢地位的力量中心的形成。」不甘心久居人下並迅速崛起的俄羅斯,恰恰是這種中心之一,美國當然不會掉以輕心。

  俄國人本來就不習慣韜光養晦,何況現在已還清開發中國家的債務,經濟一連7年增長,2007年要晉身「萬億美元GDP俱樂部」,用不著再看美國人眼色行事。

  俄羅斯對美態度之所以發生變化,還由於美國並沒有因為俄羅斯支持其反恐戰爭而給予回報。我的朋友尼科諾夫是名政治觀察家,早年他曾對俄美合作充滿信心,現在卻忍不住抱怨,「像我這樣親美的人都對美國失望,何況一般老百姓呢。」俄羅斯精英和民眾感到受騙上當,反美情緒扶搖直上。

    不是盟友也非敵人

  然而,俄美兩國現在雖既不是盟友,卻也不是敵人,而是夥伴加對手,雙方該合就合,該掰就掰。即使鬥,也是鬥而不破,在非原則問題上互相妥協。

  「儘管美國是王八蛋,但是俄羅斯的安全環境現在離不開美國。」另一位政治觀察家拉齊霍夫斯基的觀點,其實代表了多數俄羅斯人的心態。

  俄羅斯的這種對美外交符合普京親自宣布的外交三原則——實用主義、可預見性和國際法至上,其精髓是實用主義——一切服務於本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

  最近的例子就是聯合國安理會伊朗核決議。俄羅斯沒有跟美國過不去,同意制裁伊朗,但又捍衛了本國的經濟利益,制裁只涉及軍事核計劃,既不禁止俄伊在布希爾核電站建設上的合作,也不禁止俄向伊出售防禦性武器。

    七大「想當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外國或外國人的一些看法上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樣或那樣,但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Q:非洲國家窮得叮噹響?

  A:錯誤。現在的非洲至少有17個國家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我們對非洲應該刮目相看。

  Q:已開發國家年輕人都買房?

  A:錯誤。多數西方國家的年輕人都更喜歡租房,超過一半的美國人選擇在工作10年、結婚5年後才著手買房。

  Q:外國人性生活很隨便?

  A:錯誤。今天的西方社會已經對性自由帶來的後果顧慮重重,逐步提倡保守主義:性知識上開放,性行為上保守。

  Q:英國人很紳士?

  A:錯誤。在歐洲,人們一提起英國人,往往會覺得是喜歡聚眾鬧事的粗野象徵。

  Q:外國人也愛發簡訊?

  A:錯誤。在加拿大,人們還是更喜歡以打電話的方式溝通,簡訊幾乎無人問津。

  Q:美國孩子很輕鬆?

  A:錯誤。美國孩子上學前幾年雖然一般沒有家庭作業,但在到12歲的法定工作年齡之前,他們大多會在課餘、周末或假期幹些零活,掙些小錢,培養獨立自主和社交能力。

  Q:新加坡人也愛到飯店聚餐?

  A:錯誤。在當地飯店聚餐的多數都是中國人,本地人大多沒有到外面吃喝的習慣。

責任編輯: 柳亦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108/2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