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港台娛樂 > 正文

娛樂圈一個神話:香港四大天王風雨十五年

「四大天王」是娛樂圈的一個神話,像四根發育過良的大樹遮蔽了身邊後來的同類。大樹至少象徵了一種繁榮,四大天王的光芒在香港樂壇上空整整籠罩了十五年。十五年,是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如果有一天你覺得不再喜歡四大天王的歌,那是因為我們的青春逝去了。如果你至今還吼著他們的歌、一如既往地愛著「四大天王」,那是我們的青春真的逝去了。

上世紀80年代末,在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先後退出樂壇和表示不再領取任何獎項之後,香港樂壇頓時出現了一個無巨星的真空狀態。1990年劉德華、張學友、李克勤等人在同期新秀的角逐中占得先機,而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紅使他跟張學友、劉德華一起在年終的評獎典禮上風光無限,三人被稱為「三劍客」。但這個稱號趁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膛目結舌的速度竄到歌壇最前列的位置,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四人,沒想到就此廣泛傳開。1992年6月7日,在無線港姐決賽上,「四大天王」出盡風頭,第二天的報紙即宣布:「四大天王」的時代已經到來。

750) this.width=750">

這是一張珍貴的合影,初出道時的「四大天王」如此青澀

「四大天王」正式確立。這意味著這四個人已被公認為香港歌壇新的領班人,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其它歌手再度加入戰團的機會。1990年代是四大天王的年代,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四大天王」整個1990年代間在香港歌壇的地位牢不可破,他們推出專輯總能輕鬆地賣個滿堂紅,他們推出的歌曲總能輕易打上排行榜榜首,他們瓜分了1990年代香港各大樂壇頒獎典禮絕大部分的大獎,而他們也總是輕易地擊敗一批批的挑戰者從而更進一步地奠定自己的位置。可以說,他們幾乎就是整個香港娛樂圈。

750) this.width=750">

這時的「四大天王」,已奠定了在香港歌壇牢不可破的地位

其實,在「四大天王」橫行之時,仍有一些新秀不斷地發出挑戰,陸續有近十人曾被封為「第五天王」,卻沒一個能持久,紅了一陣就都沉寂下去,雖然其中不少人是很具實力或潛質的。只是,各類新星舊星均無法突破「四大天王」形成的「勢力網」,因為他們的輝煌時期太長,到了他們逐漸隱退的時候,沒有哪個藝人能夠承接起他們的成就,香港藝人無以為繼的危機越發暴露。

750) this.width=750">

四人同穿黑衣合唱《當年情》,更像是對香港娛樂圈當年輝煌的懷念

而「四大天王」全力拼搏幾年後有所鬆懈,唱片質量有較為明顯的下降,此時接班人卻遲遲未露端倪,於是便有一股暗流正在進行蘊釀,走另一條路的造星運動不久後便大規模展開。造星運動的興起,還須由「四大天王」說起,黎明和郭富城便是造星運動最成功的得意之作,他們正是所謂「偶像派」最初的代表人物。受此鼓舞,各大唱片調整戰略,以忽視唱片質量的重大代價,全力投入新星的形象包裝。於是一批俊男美女粉墨登場,宣傳攻勢一浪強似一浪,在人們尚未明白是如何一回事的時候,一批新的偶像已成功誕生。這種勢態在1990年代後期幾乎成為每一家唱片公司推出新星的唯一手段。

後「四大天王」時代的歌星們,變成了為做「星」而唱歌,不是因為唱歌而成為「星」。偶像因素要大於實力成分。很多藝人進入演藝界並不是因為自身實力,而是公司行為,急功近利的思想日益明顯,因此造星的成功更取決於公司的經濟狀況以及商業運作的合理性。在很多唱片公司經營不佳的情況下,很多歌手有如曇花一現。另外,偶像化娛樂與香港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及欣賞口味不無關係,比如,演唱會的服裝以及舞台的設計常常花去主辦方大量時間和費用,從某個角度來說,觀眾對視覺的要求遠遠大於音樂本身。如此惡性循環帶來的後果便在近幾年凸顯出來:香港歌壇不景氣、唱片界低迷以及歌壇一流唱匠青黃不接。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業迅競速滑冰落,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機會也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樂頒獎禮,接著張學友也宣布退出,這似乎也宣告著「四大天王」開始「瓦解」。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自殺後四天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與郭富城最後一次同台,同穿黑衣合唱《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哀悼,似乎更是對香港娛樂圈當年輝煌的懷念。

而在民間,這種懷念則一直在持續,因為「四大天王」的人氣與神話從未淡去。2005年歲末,香港藝人收入榜上「四大天王」同時進入前十名,諸多媒體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渲染,似乎14年前風行東南亞的「四大天王」又回來了。而在這14年間,傳媒圈、娛樂圈無論如何鼓譟「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劉德華、張學友、黎明與郭富城四人的地位都能恆久不變,這四人儘管日漸衰老卻從未真正隱退,於是那些所謂的接班人始終沒有出現。

還是這四張面孔。一向以勤奮著稱、從未淡出的劉德華在2006年第六屆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頒獎禮獨攬五項大獎,霸主氣勢一時無兩;郭富城谷底反彈,20場世界巡迴演唱會為他重新贏得了傲人的成績和口碑;張學友重演曾被視為舞台劇神話的《雪狼湖》,喚回高漲的人氣之餘也重新打入了久違的收入榜;而已經榮升為娛樂公司老闆的黎明也在2005年連續推出兩張個人大碟,風頭甚盛。當台灣已紅出了周杰倫、王力宏、陶喆等一批新生代天王的時候,香港樂壇卻依然可見郭黎張劉。「四大天王」何時真正謝幕?是不是真的要開闢一個「反四大天王」時代,新生代才能徹底出頭?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一種標誌,「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時代的特定的產物,而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徵,空前絕後。遺憾的是,「四大天王」的盛極卻剛好映照與預示了粵語歌壇的衰落。這樣的衰落要持續到何時?或許要先問問「四大天王」們何時要謝幕。

責任編輯: 王金華  來源:娛樂大搜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214/3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