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飲食文化揭秘:「滿漢全席」真相

飲食文化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大宗、中國最大特色之一。所以我也非常關心發掘中華飲食文化的一些真相。迄今幾乎所有介紹餐飲業的文章都沿用如此說法:「滿漢全席是清朝宮廷中的大宴,乃為宮廷御膳」、「清末民初,老北京飯莊經營的酒席,是以鋪張的『滿漢全席』為主。」不僅以「宮廷」為最高貴,且特色集中於一個「全」字。似已成定論。

但是,究竟真相如何呢?我查遍清代有關史料,奇怪!卻並沒有找到所謂清代宮廷內設置「滿漢全席」的記載。《清史稿・大宴儀》記錄了自清太宗(皇太極)因改元歷設建元定鼎宴起,下至歷朝增設的大宴成例、創典時間和禮制,卻從未見到「滿漢席」或「滿漢全席」之說。清人的有關筆記中,也未見在滿清宮廷內滿漢席面同台的記述。所以「滿漢全席」絕非「宮廷御膳」!中華民國初年,排滿情緒普及民間,更沒有「滿漢全席」的誇張說法,不僅不用「全」字、而且不再用「滿」字,而一度俗稱為「大漢大席」。

那麼,「滿漢全席」的名稱,又從何而來呢?

歷史上清宮宴席的價格

滿清入關以前,宮廷和八旗貴族的宴席並不複雜。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王公將相們圍攏一圈,席地而餐。《滿文老檔》記:「貝勒(王子)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通常菜餚是火鍋配以燉肉,牛羊豬肉加以打獵得來的野獸肉。皇帝舉辦國宴,設筵十幾桌、幾十桌,也不過吃些牛、羊、豬、獸肉,用解食刀割肉為食。

滿清入關後,情景逐漸變化。皇朝的六部、九卿中,專設光祿寺卿,專司大內筵席和國家大典宴會事宜。滿清入關之初,飲食還不太考究,但很快就在滿族飲食習慣的基礎上,吸收漢人的南菜(主要是蘇杭菜)北菜(如山東菜)之長,豐盛了滿清宮廷宴飲制度。

但畢竟滿、漢口味迥異。康熙朝,宮廷內滿席、漢席還是分開設筵的。

據《大清會典》和《光祿寺則例》載:康熙年間,最豪華的宮廷一等滿席,欽定每桌價銀8兩。清朝初年1兩白銀的購買力,約合今人民幣400―500元;即使以 1兩白銀=500元的最高比值換算,也就是說:康熙皇帝設宴的最高級滿席,每桌費用約合今人民幣4000元。宮廷各種宴席,按照級別各有一定的「標準」。

皇帝大婚、大軍凱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種筵宴,元旦、萬壽、冬至三大節賀筵宴,也就是宮廷所設的「滿席」,規定每桌價銀四兩四錢三分,費用約合今人民幣2215元。

設筵招待朝鮮進貢的正、副使臣,西藏達賴喇嘛和班禪的貢使,及蒙古王公等的「滿席」,規定每桌價銀三兩三錢三分,費用約合今人民幣1665元。

賜宴經筵講書,衍聖公來朝,越南、琉球、暹羅、緬甸、蘇祿、南掌等國來使的「滿席」,規定每桌價銀二兩二錢六分,費用約合今人民幣1130元。

對比今日大款擺譜、大腕夸富、公款吃喝的奢靡揮霍,我們作何感想呢?

「滿漢席」並不「全」

清乾隆年間,官府來往中滿漢官員逐漸融合,以至於滿族官員請漢官用漢菜,漢族官員請滿官用滿菜,「滿州菜多燒烤,漢人菜多羹湯」。後來,在官場中滿、漢菜餚逐漸同席而餐。

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箕),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只可用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 (初刻於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所云「今」者當為寫作時,至多也是該書出版前的一段時間,「滿漢席」已在官場中形成,只不過是通行於官場的諸宴之一,用於迎送、酬酢等目的,使用並不普遍。而且可見袁枚對於所謂「滿漢席之稱」相當嫌惡、厭棄,認為是「只可用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的場面上的陋習,油膩腥膻,絕非「美食」,並不欣賞。且有「不屑一顧」的感覺。

「燒烤席」的俗稱:滿漢大席、大漢大席

清末才有「滿漢大席」的說法,不過就是「燒烤席」的俗稱,而將「滿漢席」加上一個「大」字。據近人徐柯編著的《清稗類抄・飲食》(採錄數百種清人筆記並參照報刊資料而成)一書記載----

「燒烤席,俗稱『滿漢大席』,筵席中之無上品也。烤,以火干之也。於燕窩、魚翅諸珍錯外,必用燒豬、燒方。豬以全體燒之。酒三巡則進燒豬,膳夫、僕人皆衣禮服而入,膳夫座之專客,專客起箸,�座者始從而嘗之,典至隆也。次者用燒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體,然較之僅有燒鴨者,猶貴重也。」

清人顧祿《桐橋倚棹錄卷十》載:「蘇州酒樓開辦滿漢大席、市肆中賣有滿漢大菜。如:燒小豬、哈爾巴肉、燒鴨、燒雞、燒肝等。」

而當時《上海指南》等許多有關飲食業的史料中,再也找不出「滿漢全席」的正式稱呼。

集中顯示我國飲食傳統習俗的是宴席(筵席),又稱為酒席。它不僅薈萃了各種名菜,而且繼承發展了「禮」的套數。

近代以來,我國正式的宴席大致可分七等:(1)燒烤席俗稱滿漢大席、(2)燕菜(燕窩加魚翅)席、(3)魚翅席、(4)魚辰(唇)席、(5)海參席、(6)蟶乾席、(7)三絲席;(三絲指:雞絲、肉絲、火腿絲)。

筵席上燕窩、魚翅,從何而來?我初步考證,始於東南沿海地區閩廣進貢。燕窩來自福建、廣東、東南亞、馬來半島一帶,乃是海邊金絲燕在崖洞等處所營的窩(鳥巢)以海藻及金絲燕所唾津液摻和作成。參看清周亮工(1612―1672年)《閩小記・上》以及王士稹(1634―1711年)《香祖筆記・五》。魚翅乃用大鯊魚的背鰭、胸鰭和尾鰭干制而成;我國沿海有出產。在上述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的菜單裡面,多處見燕窩,而尚未見魚翅。

至於燒烤全豬(或乳豬)、全羊等,則是來自滿族畜牧習俗的烤肉風味。

據當事人記載,清代中等人家宴請賓客,擺一桌「海參席」就算很闊氣了!但到清朝末年,奢靡成風,軍閥高官動輒便擺「魚翅席」,否則便為「不敬」。宴席中最高一等為燒烤席,民間俗稱「滿漢大席」,必有燕窩、魚翅,而以燒烤乳豬為主。不過一直還沒有「全席」的稱呼。

各地的「滿漢大席」,僅為達官貴人「擺譜鬥富」所用。進食程序和主菜(燒烤全豬、燕窩、魚翅)基本上類似,但菜點的品種、數量都不盡相同。

民國初年不再有「滿漢席」、「滿漢大席」之說

滿清帝制被推翻後,到民國初年,全國各地排滿情緒高漲,滿漢大席改名為「大漢大席」,雖然其豪華程度並未降低,但不再稱為「滿漢大席」(不敢提「滿」字以免有「復辟」的嫌疑)而改稱為「燕翅席帶燒烤」了。自民國以後,「滿漢席」、 「滿漢大席」銷聲匿跡,或改稱「大漢大席」。

當時最鋪張奢侈的「大漢大席」,上菜有多少道?

以民國初年的一張宴席單為例,其菜點包括四拼碟子、四高莊碟、四鮮果碟、四蜜餞碟、四果品碟、四糖餞碟、八大件、十六小碗、八樣燒烤、四燒烤點心、八押桌碗、四隨飯碟、點心四道、四樣面飯、四望菜碟等80多件菜餚,以及米飯、稀飯等。這哪裡吃得完吶?餐後杯盤狼籍,剩菜滿桌,空設虛榮場面而已!

因嫌其過分奢侈浪費,民國初年以後,滿漢大席或大漢大席的名號就逐漸淘汰,被燕翅席(以燕窩、魚翅為大菜)、鴨翅席(以魚翅、鴨子為大菜)、海參席等取代了。

一桌魚翅席價格為大洋12圓至16圓不等,約合今人民幣840―1020元的價位。(註:民國初年1銀圓購買力=今70元人民幣。)

此後,最高級規格的豪華宴席,比較流行的是八大菜、八小菜、四冷葷、四熱葷、兩甜點、四京果、四看果等,共約34件,並不再號稱「滿漢大席」或「大漢大席」。

一桌高級宴席的價位,約合今人民幣1200元左右。

抗戰時期的大後方,厲行節約,又改為8大件、6大碗的熱葷酒席,成為當時招待貴客或高級宴會的普遍形式。

哪裡像今日暴發戶大款大腕們這樣奢侈浪費呢?

浮誇造作的「滿漢全席」

民國以後,「滿漢席」、「滿漢大席」銷聲匿跡。而正式標榜「滿漢全席」並大肆宣傳,其實歷史並不久,據我考證,實際上是來自1959年(國慶十周年)「仿膳飯莊」之「仿」造,迄今還不到半個世紀。

中華民國成立後,到1925年,原清宮御膳房廚師們,合夥在北海公園北岸開設茶社,取名「仿膳」,意思就是仿照御膳房的製作方法烹製菜點。經營的品種主要是清宮糕點小吃,以及一些風味小菜。根據當時一些記載,仿膳茶社以茶座兼賣點心為主、飯菜麵食為輔。與20―30年代中山公園的幾家茶座類似。

新中國成立以後,仿膳由茶社變為飯莊。1956年公私合營,仿膳茶社更名為仿膳飯莊,不久改為國營企業。1959年,仿膳飯莊由北岸遷至瓊島漪瀾堂、道寧齋等一組乾隆年間興建的古建築群中。趕上「建國十年大慶」著實火了一把。此後,逐步發展為世界知名店。

據《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一書所載:

「(1959年十年大慶)黨和政府為了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商業部調集了全國各菜系名廚,充實『仿膳飯莊』的技術力量,還組織專人發掘整理出九百餘種菜單,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使『仿膳飯莊』成為集中華飲食之大全的超級飯莊。」

既然是所謂「御廚」掌灶,必定有一些宮廷菜,如:豌豆黃、芸豆卷、栗子面窩頭及炭火烤制的肉末燒餅等小吃;西瓜盅、冰糖葫蘆、蜜餞龍眼、梨絲、炸榛仁、鹽水豆腐等冷盤。三絲魚翅、醬汁石花魚、關東煮蝦等海鮮、御府熊掌、鍋塌鹿肉、蘑菇炒野雞片等山珍;其它如炮羊肉、熏豬肝、御府鐵板裡脊、水晶丸子、八寶鴨子、掛爐雞、糖醋白菜卷、糟筍之類「宮廷菜」,跟民間菜餚並沒有明顯的區別。

若真是完全按清宮的做法去經營,仿膳飯莊恐怕很難賺大錢。經營者非常清楚這一點,所謂「御廚」只不過是用來招攬顧客的「幌子」罷了。為「十年大慶」他們挖空心思收羅南北大菜精品,另請各菜系高手加盟。以充足的資金作後盾,創出一套價格昂貴的「仿膳」菜來,由此號稱「滿漢全席」,融合了歷代宴席精粹,是南北菜餚的總匯。但它畢竟是1959年「趕超風」以後才鼓吹起來的,大可不必冠予「宮廷」兩字,因為即使歷朝宮廷都不會製作如此豪華奢侈的宴席。

人們禁不住長久地反思一個問題:既然中共中央三令五申號召「勤儉建國、厲行節約」,既然在1959年下半年全國各地就已出現了饑荒的徵兆,開始餓死人而封鎖消息,報喜不報憂。那麼,究竟為什麼偏偏在這個危難關頭,吹出了「滿漢全席」這樣鋪張奢侈的空前牛皮?

這是「大躍進」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又一個「放衛星」的產物!所謂「別人沒有的我國都要有」的浮誇風體現。難道始作俑者沒有讀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唐詩嗎?

1959年仿膳飯莊為「十年大慶」而加工製作的全套「滿漢全席」,號稱134道熱菜,48道冷葷及各種點心、果品,分四至六餐。這樣的奢侈浮華,在世界範圍內也是聞所未聞的。

據說,如今一全套「滿漢全席」標價36萬元,甚至更高。席間所上佳肴多者達182道,少者也有64道,集山珍海味、奇珍異食之大成。因此進餐過程很長,有的甚至要分幾天,方能食完。要的只是講究「排場」,而一席餐罷,大多數佳肴剩菜都變成「泔水」送去餵豬!

如此揮霍浪費、炫富擺譜,實際上助長了歪風邪氣,有何必要?

「一桌滿漢全席吃掉36萬元」

前些年,報載北京頤和園聽鸝館西安分店「一桌滿漢全席吃掉36萬元」,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據了解,賣出「天價御宴」的飯莊專門經營滿漢全席。

[附記]博友素聞說:我就在西安,且距離那家滿漢全席店很近。那次事一曝光,店就關了門,並很快易主。當時追查是什麼人擺宴,請什麼人,結果只知是一外地人擺宴,請的什麼人不便透露。小道消息說情的都是地方官員,不可不信,不盡可信。

此後陸續出現類似炒作,如:長沙有大酒店推出「滿漢全席」,排場極盛,價格巨昂。

又據報導:揚州滿漢全席富麗堂皇,豪華豐盛。揚州烹飪界的專家學者和揚州迎賓館對揚州滿漢全席進行整體設計,全席分兩套,每套菜餚108道。為了給品嘗者有較大的選擇餘地,有三日六宴、兩日四宴、一日兩宴、精品宴等四種模式,「堪稱中華第一滿漢全席」。

如此「滿漢全席」有沒有人吃?如果有,又是什麼樣的人在吃?

筆者忍不住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50年歷史的滿漢全席,究竟是榮是恥?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陳明遠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709/4743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