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有關紙餡包子的假新聞與真事實

作者:

「紙餡包子」就是徹頭徹尾的一場人禍。新聞從播出到轟動,再到被定性為「作假」,前後不過十天時間,各大報紙、網站爭相報導,就連海外媒體都聞到了氣味。包子從真的被看成假的,而後又被定性為真的。究竟是不是真的,我並不敢確定,因為在這些天中我沒有敢吃包子,不敢吃包子的也一定不止我一個。經歷了假雞蛋、紅心鴨蛋、多寶魚,感受過避孕藥催的黃鱔和福馬林泡過的魷魚,風聲鶴唳在所難免。

報導新聞的是媒體,指出新聞有誤的是官方。畢竟事關重大:進嘴的東西都不安全,和諧必然無從談起。如果新聞有假,媒體爭相跟風報導、炒作的居心和不實事求是的品質就必須被鄙視;如果新聞是真的,官方的定性和調查無疑將使其公信力進一步降低。且不說沒有中立的第三方介入,行政介入之快、手段之嚴厲也有讓人誤解為「面子問題」「封口」的嫌疑。回想幾個月前的「茶水尿」事件,同樣引起巨大轟動,同樣是官方矢口否認,不同事件折射出的,是同樣的套路和同樣的思維。

過去是新聞如臭肉,一旦散出味道,媒體就如蒼蠅般蜂擁而至,對應的一方則如主人把臭肉清理乾淨;現在是一隻蒼蠅將新鮮肉弄臭(或僅僅撒些臭氣),其他的蒼蠅蜂擁而來,主人則試圖將臭肉變回鮮肉。但無論怎麼變,變成什麼樣,旁觀者總會對主人、蒼蠅和肉都產生厭惡。娛樂、醫療、教育、經濟……主導、參與或關注……結果是多樣的,就像包子的餡可能是肉的也可能是紙的,現今普遍存在的浮躁卻極易體現得一致:好大喜功、譁眾取寵還是責備求全,比起「放衛星」並沒有進化或更加高明。

何況,就算真是假新聞,我們也難以放心地吃包子。那位記者的想像力之高超實在不輸給假雞蛋的發明者,恐怕食品專業的博士也要甘拜下風。在豬肉已經漲到20元/公斤的現在,用廉價的替代品取代豬肉,在邏輯上和情理上是容易被包子鋪老闆接受的。正好這樣一種現成的「配方」和「加工流程」已經被廣而告之,就像電視台播出的破案記錄片一樣能給老闆們以啟示和教育。結合用大鍋造出成噸冰毒的中國式天才,若能進一步改進配方,也必能造出更加先進、逼真的「肉餡」,我們也就難免吃到這種包子了。老百姓過生活,假新聞或真新聞不過是無聊時的佐料,包子卻是隔三差五的日常食品啊----還望各位到時候不要表現出太多的驚訝。

一起小小的假新聞,引來的竟是外人的猜疑,是我們對攤主、媒體和政府同步的不信任。假作真時真亦假,如果包子真的因此滯銷,「多輸」就不但是心理上的,還將是物質上的。—這些天我想起包子就會噁心,更不必說去吃。這讓我想到一個經典的外國笑話:「主教先生,我沒有說你和你的女管家睡覺,我也沒有說你沒有,但事實就是,如果你每天在自己的床上睡覺,你早就找到你的勺子了。」
 

責任編輯: 李岩  來源:關天茶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731/4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