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將開十七大 海內外議論紛紛



2007年8月31日

中國權力中樞中南海的大門<br />
中國權力中樞中南海的大門
今天的對比新聞,我們要對比介紹海內外媒體對中共十七大的分析和報導。

首先看看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新華社報導說,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8日召開會議,研究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工作,審議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稿。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黨的十六屆七中全會建議,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開。

*官方信息少 海外猜測多*

關於五年一次的中共代表大會將討論哪些具體議題,新華社沒有具體報導。新華社的報導只是說,大會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而海外媒體對中共十七大有不同的分析和解讀。美聯社報導說:「中國共產黨於十月十五號將召開一次重要的會議,這次代表大會將確定未來五年中國的議程,與此同時,這次大會還面臨著中國要舉辦奧運的挑戰,而胡錦濤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面臨延長任期等問題。」

美聯社注意到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每十年開兩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召開正好在中國舉辦奧運之前,越來越多的媒體聚焦中國,關注中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中國產品的安全。

海外觀察人士指出,雖然中國新華社宣布十月十五號舉行中共十七大沒有出乎意料,但是,正式宣布十七大的日期,仍然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政治變化的猜測。

自從2002年中共舉行上次黨的代表大會之後,中國出現了近兩位數的年度經濟增長。然而,中國共產黨同時面臨壓力,那就是頑固地存在著農村貧困狀態,腐敗,以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誰接胡錦濤?誰選接班人?*

美聯社還指出,這次十七大的另一個看點是有沒有跡象表明中共黨內誰能夠成為胡錦濤的接班人。胡錦濤可望於2012年在執政10年後卸任。

一般海外觀察家認為,胡錦濤已經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在這次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預料不會面對任何直接的挑戰。但是美聯社指出,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是胡錦濤自己選擇接班人呢,還是要取得其他中共領導人的共識。

新華社為黨的十七大發布的新聞公報談到了這次大會的重要性。新華社說:「十七大是在中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7月。目前中國共產黨有大約7千300萬黨員。然而只有大約2217代表將參加這次大會。這次大會將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的大約200名左右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然後還要選出中央政治局,以及權力很大的政治局常委。
 
*誰入中樞掌大權?*

還不知道十七大的中共政治局常委將有幾個人組成。目前中共政治局常委有八名成員,第九名常委黃菊最近去世。海外有分析家說,政治局設立九名常委是胡錦濤和江澤民妥協的產物。這次十七大最大的看點可能是政治局常委九變七,也就是恢復7名常委的舊體制。

美聯社援引英國牛津大學中國政治專家史蒂夫.曾的話說,他預計目前的8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將有四人到五人要被更換,換上來的新政治局常委可能包括胡錦濤的接班人以及未來的中國總理。

美聯社的報導說,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之後,中國共產黨的下屆領導人將是中國第五代領導人。現任的中共領導人都是工程師,而未來的中共領導人很可能包括律師。

新華社星期二的報告只是說,中央政治局建議十七大於十月十五號召開,但是沒有報導會期多長,什麼時候結束。根據過去的經驗,黨的代表大會的會期一般為一周至10天。

對比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兩黨的大會要分別推選出參加2008美國總統大選的提名人。在野黨民主黨首先舉行全國代表大會,定於2008年於8月25號到28號舉行。執政黨共和黨隨後於9月1號到4號在明尼蘇達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市召開全國代表大會。

由於美國的兩黨代表大會將分別推選出的總統候選人之間將競爭下一屆美國總統,因此說四年一次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代表大會將是「美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並不為過。值得指出的是,這兩個大會都不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而舉行的日期和地點分別在兩年前就已經確定了。

*官方專欄一片紅*

十七大即將來臨之際,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一直在收緊已經很嚴格的政治控制。這個月早些時候,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宣布開展一個廣泛打擊虛假新聞和非法出版物的運動。中國的官方新聞媒體也紛紛開闢專欄,宣傳十七大。

新華社在談到如何做好迎接黨的十七大宣傳報導工作時表示要「要突出重點」,「大力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主旋律」。新華社的專版上還開闢了「唱支網歌給黨聽」的小專欄等等,充分體現了媒體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了「積極健康向上」的輿論導向功能和喉舌功能。

值得指出的是,打開專欄,一片紅光撲面而來,在眾多的各類迎接十七大的報導中,幾乎沒有一篇對政策進行批評,沒有一篇文章反映社會的陰暗面。
 
顯然,紅色不是社會全部的顏色,社會是多彩的,有紅色,也有其它顏色。海外媒體在報導共產黨十七大時,往往肯定中國最近幾年經濟上所取得的高增長率,同時也對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進行不同的分析和展望。

*黑箱政治老傳統*

台灣《自由時報》刊登林保華的文章,比較了台灣的政治和中共的政治。他說,台灣二○○八年總統選舉的參選人長昌配與馬蕭配已經底定,等待台灣選民來選擇;但是中共政府明年換屆人選,還要取決於今秋的中共十七大,而十七大的人選至今還鎖在黑箱中,除了幾個人,所有黨員也被蒙在鼓裡。

林保華還建議中共十七大代表為在中國天災人禍中喪生的民眾默哀。他說,十七大之前,中國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僅僅是號稱中國經濟大省的山東省便發生三起重大人命事故:一起是七月十八日暴雨淹沒濟南市中心泉城廣場,淹死三十四人,六人失蹤;一起是八月十七日新礦集團華源有限公司發生洪水淹沒礦井事故,一百八十一人下落不明,一起是十九日鄒平縣的一個鑄造廠發生九百度高溫鋁水外溢事件,十四人死亡,五十九人受傷。(以上均為官方數字。)面對千千萬萬的人命,十七大召開時,那些「三個代表」能否為這些死難同胞來個默哀,表示一下共產黨還有那麼一點點人性?否則何來和諧與科學?

*左派要求回正統*

香港爭鳴月刊八月號刊登記者穆木英撰寫的關於分析中共十七大的文章說,十七大前夕,黨內各種傾向的人士紛紛著文、上書言事。黨內民主派要求啟動政治改革,而黨內頑固派也在集結力量迫使胡錦濤「撥亂反正」,回到「社會主義」上來。隨著十七大的臨近,和人事鬥爭的戰場一樣,這場政治鬥爭也將十分激烈。

穆木英總結說,目前中國政壇上基本上是二種意見:一種是頌揚胡、溫十六屆領導班子比十五屆出色;另一種是強烈呼籲:黨和國家已經變質,照此下去,政局必然會大亂,出現亡黨亡國的局面.

穆木英提請民眾關注中共內部頑固派的聲音。他們最近利用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求中國回到正統馬列中去。七月十四日,《毛澤東旗幟網》上發表了題為《十七位老部長、老同志建言十七大》的公開信。 該信長達七千多字,痛陳改革以來出現的種種弊端,詳述當前各種黑暗現象及黨內外的怨憤,並警告:如果不果斷撥亂反正,這樣局面持續下去,黨內就會有「葉爾欽式的人物」出現,「亡黨亡國的悲刻」就會發生。

*別過於關注十七大本身*

目前居住在北京的著名中國自由派知識分子劉曉波發表文章,對中共內部左右兩派紛紛發言試圖對十七大決策產生影響發分析說:

「這些議論和猜測,無論是善意的期待還是悲觀的預測,都因過於關注十七大本身而顯得過於短平快。在我看來,觀察十七大的中共決策,離不開中共自身的不斷蛻變,離不開改革以來的中共所表現出的不同於毛式極權的新特徵。」

劉曉波認為,中共的特徵就是這個黨已經從革命黨變成了利益黨,權貴集團對既得利益的專注代替了對公共利益的關切,利益至上代替了從政之德,權宜之計代替了政治理想。

劉曉波說:「黨中央所代表的黨權整體利益則越來越空殼化。黨國利益越來越部門化和地方化,最終落實為家族化和個人化,即利益分贓最終要量化到一個個具體的權貴家族及其個人。所以,權貴私有化浪潮洶湧澎湃,權貴利益變得越來越剛性,以至於,幾乎沒有一個官員是清白的、沒有一分錢是乾淨的。

「隨著大大小小利益集團的形成,官員們的從政激勵,烏紗帽主義代替了理想主義,利益效忠代替了政治效忠;官場規則越來越向帝制時代回歸,官員道德由『無私忘我』變成『利慾薰心』,效忠是為了利益,升官是為了發財,跑官買官賣官一條龍作業,以權謀私的腐敗已經變成了通行於中共官場的潛規則。與此同時,反腐敗也變成權力鬥爭的工具和控制官員的撒手,陳希同和陳良宇的倒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當團派全面執政*

專欄作家、旅英中國問題評論家胡少江在香港八月號動向雜誌上發表了題為《中國政壇上崛起的團派》的文章,對團派與中共前途評論說:

「當團派真正全面執政之後,他們長期形成的跟從領導的習慣變成了一個致命的弱點,因為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的中國需要的是能夠做出決策的領導人,而團派不習慣決策,但又沒有人可以繼續跟從。不僅如此,優柔寡斷的團派還必將面臨政治上強勢而又有治理經驗的技術官僚和太子黨們的挑戰。由此看來,共產黨對中國的領導權將喪失在團派的手中可能並非是無稽之談。」

十七大是否會為六四重新評價的問題,也是海內外輿論關注的重點。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被捕入獄的中共級別最高的幹部鮑彤最近建議,十七大應該以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悲劇」來重新定性六四天安門事件。

*鄧小平應悔六四事*

香港動向雜誌刊登姚監復的文章引用鮑彤的話說,幾年前,鄧小平女兒在國外答記者問說:『六四』,沒有經驗,死了人,是個悲劇。鮑彤認為,這種閱盡滄桑、老氣橫秋的話,哪裡是年紀輕輕的人所能想得出來的?恕我武斷,我認為這是女兒在複述老父病榻上的遺言。老人回首前塵,悔愧不已,女兒耳熟能詳,遇到採訪就脫口而出。

鮑彤分析說:「『沒有經驗』,是愧;『死了人』,是悔;『悲劇』,是對六四重新定性。十八年了,對六四的定性相持不下。老百姓認為是領導人『鎮壓』,領導集團則倒打一耙,說是老百姓『暴亂』,『動亂』;後來又蓄意要人們在記憶中抹去,改口為輕描淡寫的『風波』。鄧氏父女的『悲劇』二字,倒是又準確又含糊,既有規定性,又有伸縮性,無論從哪方面看,不能否認是個悲劇。現在的領導人如能尊重鄧家的意見,把『風暴』、『動亂』、『風波』定性為『悲劇』,我看能夠得到相當普遍的認同,達成『悲劇共識。』」

鮑彤還建議中央處理好這個悲劇的善後工作,要經得住歷史檢驗;要讓死難者靈魂得到安息;要讓受難者的親友和國內外的輿論能通得過。按「悲劇」定性「六四」,作為善後處理工作,這是構建和諧社會非走不可的重要而關鍵的一步。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901/5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