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蔣經國的一份歷史答卷

作者:

蔣經國的一份歷史答卷

            朱長超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一度風雨飄搖。幸虧金門一戰,得到了喘息機
會,得以穩定軍心人心。不久,金日成發動韓戰,志願軍入朝參戰,
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利用這個相對平穩的時機,台灣當局得以進
行和平土改、實現耕者有其田,並發展教育,發展工商,漸漸有所進
步。但後來老蔣去世,台灣被逐出聯合國,加上中美建交,台灣處境
維艱。而台灣長期處於戒嚴狀態,島內民眾迫切要求解除戒嚴,實行
政治改革,實行民主政治,開放黨禁,開放輿論。在這種情況下,台
灣何去何從?是走上民主化的道路,還是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是開
放輿論?還是嚴格控制輿論?這是擺在當時台灣領導人蔣經國面前的
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這個問題迴避不了,也拖延不了。歷史給經國
先生發下了一張試卷。這張歷史的考卷,不交不行,緩交也不行。

少年蔣經國與意氣風發的父親蔣介石

蔣經國這張試卷做了不下十年。最後,他交了卷,交出了一張歷史和
人民都滿意的答卷。

1979年,台灣發生了美麗島事件。該年12月10日下午,台灣一
些民眾高舉火把,高喊「還我言論自由!」、「廢除戒嚴令!」、
「反對特務統治!」、「打倒暴力集團!」、「人民萬歲!民主萬
歲!人權萬歲!」等口號,舉行遊行示威。遊行隊伍與警察、憲兵發
生衝突,直到次日凌晨,民眾才漸漸散去,高雄市才恢復了平靜。台
灣的民主運動對一黨專政的國民黨統治提出了挑戰,也向經國先生提
出了警告。台灣是繼續戒嚴下去,還是結束戒嚴?是繼續一黨專政,
還是實行民主政治?這是擺在蔣經國面前的不可迴避的問題。在歷史
大潮面前,經國先生洞察歷史潮流,他沒有下令向民眾開槍,也沒有
主張「不能有百分之一的寬容。」他要求法院,「不得判任何人死
刑」。台灣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使蔣經國認識到,「戒嚴」,再也不
能堅持了;一黨專政,再也不能堅持了;新聞控制,再也不能堅持
了。堅持下去,將把台灣帶進一條歷史的死胡同,也將把國民黨帶進
一條歷史的死胡同。只有堅持政治改革,台灣才能進步,社會才有希
望,國民黨才有希望。從此,蔣經國注意任用一批具有現代政治意識
的新人,注意整頓黨風,有意識地逐步改造國民黨,一步一步地為政
治改革開闢道路,創造條件。

毛福梅與兒子蔣經國、長孫孝文合影

蔣經國夫婦與兒子孝文在江西



經過十年準備,條件終於漸漸成熟了。1986年3月,蔣經國下令成
立「政治革新小組」,開始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當年9月,蔣
經國表示將要解除實行38年的解嚴令,並開放黨禁,開放報禁。在
寬鬆的政治環境下,台灣出現了新組建的政黨。10月10日,蔣經
國在慶祝「雙十節」大會上發表講話,表示要對歷史、對中華同胞、
對全體華僑有個交待。隨後指示立法院對「人民團體組織法」、「選
舉罷免法」、「國家安全法」進行修訂,儘快完成立法程序,開啟台
灣民主憲政之門。他在法律、輿論方面積極為政治改革創造條件。1
987年7月15日,台灣當局宣布,台澎金馬地區實行了38年的
「戒嚴」予以解除,人民可以自由組黨、自由辦報辦刊,台灣從此進
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得到了台灣人民的擁
護,總體上也得到了國民黨黨內多數黨員的支持和認可。

蔣經國為什麼會走上這樣一條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呢?他為什麼不
堅持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呢?

這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從台灣外部看,一黨專政受到美國的壓力。美
國是希望台灣走上民主化道路的。當時的台灣得到美國的支持,也離
不開美國的支持,美國的壓力是起了一定作用的。特別是台灣有關當
局與竹聯幫合謀在美國刺殺作家江南,美國政府十分反感。在美國的
壓力下,蔣經國嚴肅處理了有關人員。

蔣經國帶領部下幫助農民插秧



蔣經國也受到來自台灣內部民眾要求政治改革的壓力。台灣有大批到
海外留學的學生,他們在留學過程中,認識到了世界的民主潮流,不
滿意台灣的威權政治,掀起了台灣的民主化的浪潮。他們的民主追求
也給蔣經國以不小的壓力。而廣大民眾的民主意識也日益覺醒。美國
的壓力和台灣民眾的壓力推動蔣經國為首的國民党進行政治改革。

台灣政治改革的最大推動力來自蔣經國。蔣經國看到了世界的民主化
潮流,也清醒地看到了台灣的現狀。蔣經國本人曾在史達林政權下歷
盡坎坷,他被史達林集團作為人質扣留在蘇聯。他對蘇聯政權一黨專
政的弊病有比較深切的體會。他在任期間,任用了一大批新人,這些
人有不少留學歐美,接受了先進思想,認識世界的民主化趨勢。因
此。國民黨上層集團是比較自覺地走上民主改革的道路的。當台灣的
民主化的群眾運動掀起以後,台灣安全部門的負責人向蔣經國呈上了
一份抓人名單。但蔣經國沒有批准,他對幕僚們說:「使用權力容
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他對權力保持著一份清醒。

赤腳草鞋的蔣經國



蔣經國進行政治改革的時候,他想到沒有想到,開放黨禁會產生國民
黨的反對派,國民黨就有可能在黨派競爭中失去一黨執政的優勢,就
有可能從執政黨變成在野黨?他肯定思考過這個問題。他的幕僚也提
醒過他這種風險。也就是說,進行政治改革的後果,就有可能亡黨
(國民黨)亡「國」(台灣),「國策顧問」沈昌煥曾特意提醒蔣經
國:「這樣做,國民黨將來可能失去政權的!」蔣經國卻淡淡地回
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秦始皇想統治萬代,結果是二世而
亡,萬代的皇朝是沒有的,萬代執政的黨也大概不會有。蔣經國深知
歷史的規律不可抗拒。有這樣一份清醒是難能可貴的。



蔣經國更有一份博大的襟懷。蔣經國跳出了一黨執政的狹隘利益觀。
他的視野,不再局限於他的那個黨,也不再局限於執政當權那種功
利。他是著眼於未來,著眼於中華民族。這是一次偉大的思想飛躍,
他認識到民主是歷史的洶湧的潮流,認識到台灣的民主化是任何力量
也阻擋不了的。無論是國民黨掌權,還是別的黨派掌權,只有在民主
化的道路上,台灣才有有希望,中華民族才有希望。歷史證明,他的
開放黨禁,使台灣和平地進入了民主化的良性發展的道路,避免了社
會轉型容易造成的流血和動盪。蔣經國為台灣民主揭開了嶄新的一
頁。

後來,國民黨在競選中失敗了。國民黨黯然下台。這是不是意味著蔣
經國政治改革的錯誤和失敗呢?

不是的。第一,國民黨離開執政黨的地位,並不意味著國民黨永遠離
開政治舞台。他仍然有可能獲得民眾的信任而重新掌權。第二,國民
黨的下台對這個黨並沒有什麼壞處。你在競選中失敗,這表明,這個
近一個世紀的老黨的理念正日益老化,日益脫離人民群眾,日益失去
人民的信任。蔣經國曾經指出,如果不從根本上治理腐敗,那麼「黨
員都會流失」,總有一天「人民會拋棄黨」(指國民黨)政治改革為
這個黨的自我反省、自我提高提供了機會。如果不進行政治改革,這
個黨雖然有可能利用暴力和鎮壓手段,在執政黨的位置上多堅持幾
年。但是,它有可能被人民所唾棄。脫離執政地位使這個大黨接觸民
眾,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使它消除暮氣,修
正錯誤,除舊布新,在這個意義上,它的下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它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之後,還有可能以新的面貌重
新登上政治舞台。因此,不能因為國民黨從執政地位下降到在野地位
而否定蔣經國政治改革的歷史意義。開放黨禁和開放報禁的政治改革
是否正確,是否進步,不能從從一黨一姓的掌權與否來衡量。而應該
從它是否有利於台灣的進步,是否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前進來衡量。

蔣經國的政治改革具有深刻的意義。第一,它為台灣的社會、經濟、
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推動力。在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統治下,特別是
在長期的戒嚴狀態下,台灣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了嚴重的束
縛。而政治改革將台灣人民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由
於政治改革,吸引了大批留美的精英回國加入發展大業,比較自由的
政治氣氛大大掃除了長期籠罩的台灣上空的暮氣,有力地促進了台灣
的發展,為台灣經濟的騰飛創造了條件。

第二,蔣經國的政治改革在東亞較早地開創了通過政治改革走上民主
化道路的先例。它比韓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都更早地進行了民
主政治的改革,較早地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它是難得的沒有任何
流血事件而平和地進行社會轉型的地區。

第三,它避免和減少了台灣政壇的腐敗之風。權力缺乏監督必然導致
腐敗。而一黨長期執政容易缺乏監督。蔣經國曾懲辦了台灣「行政院
政務委員」兼「中央銀行總裁」的徐柏園,懲辦了「行政院研發委副
主任」王正誼,懲辦了「高雄市長」楊金虎等人的貪污案件,其中王
正誼還是蔣家的親戚。然而,國民黨的腐敗是體制問題,靠「嚴
規」、「嚴打」難以根治,靠雙規也難以見效。台灣政治改革以後,
腐敗之風得到有效的遏止。台灣人民曾對陳水扁女婿的腐敗案件進行
猛烈的批判,顯示了民主政治體制下民眾參與反腐敗的巨大聲勢,這
對於台灣政壇的廉正之風有深刻的影響。

第四,蔣經國的政治改革表明,台灣人民是渴望民主的,是有能力走
上民主化的道路的。有一些中國知識分子,以前整天叨念著「群眾是
真正的英雄,而我們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現在則整天叨念著,
「中國人素質太差,缺乏民主化要求,也缺乏民主化的能力,不具備
政治改革的條件。」因此,必須堅持一黨專政。蔣經國成功的政治改
革表明,台灣人民的素養並不低,台灣人民並不太喜歡非民主化的政
治。台灣人民運作政治民主的情況基本上是良好的。雖然,民主化有
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但是,政治民主化只能在民主化的道路上不斷
地發展,要想在非民主政治的環境下實現民主意識的成熟,到民眾的
民主意識完全成熟了再實行政治改革,顯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或者是別有用心的託詞。

蔣經國的歷史答卷交卷了,到今天,交了整整二十年了。歷史老人認
真地批改了這份答卷,認為這是一份很好的答卷。在他交卷二十年之
間,回顧一下這張歷史答卷,對於中國人也許會有一些啟示的意義。
在蔣經國之後,中國共產黨的兩個總書記胡耀邦趙紫陽也開始認真
地回答這張試卷。但是,他們的試卷做了一小半,就被那位以「永不
翻案論」和「白貓黑貓論」著稱於世的監考老師蠻橫地沒收了試卷,
不讓他們再回答下去。迄今為止,政治改革的歷史答卷,幾乎沒有人
回答過。現代中華民族的億萬子孫中,只有蔣經國一個人交出了像樣
的一份答卷。一夥又一夥自稱「改變了這個、改變了那個」的精英,
交上去的卻是一張又一張的白卷。

掩卷四望,田野茫茫。中國之大,庸庸者多,碌碌者廣,諾諾者眾,
諤諤者寡。時無英雄,豎子成名。接下來,有誰會認真地提交第二份
試卷呢?

歷史在等待著。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網路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111/6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