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廈門PX事件的好結果其實得來偶然 是例外

—不談民權談民生,等於談養豬

    來源:凱迪網絡
     廈門的PX項目事件的結果還算使人滿意,當地政府順應民意,決定項目遷建,媒體讚揚這是一件官民良性互動,達到雙贏結果,令人歡欣鼓舞的事。《南方周末》最近一期文章「廈門人:以勇氣和理性燭照未來」說:「如果足夠幸運,他們的行動,會幫助中國敲開現代公民社會的大門。」我要說,首先廈門人是幸運的,他們的幸運和努力要變為中國公民社會的現實,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付出巨大的艱辛和努力。作為這種努力的第一步,讓我們以《南方周末》這篇文章披露的事實為依據,分析整個事件發展的幾個關鍵點。

冷靜想一想,廈門PX項目事件的好結果其實得來偶然,這不是現行狀況的常態,而是例外,請看以下記述。
    
    在中科院院士趙玉芬介入調查之前,廈門海滄的居民對於PX項目的維權行動已經進行了大半年,但毫無成效。打市長熱線,找環保局,部門相互推諉,上訪信有去無回。
    
    轉機是怎麼產生的?請看:「這時趙玉芬院士出場了」。這一句精到而傳神,讓我們想起《聖經》或《西遊記》中的一些場景,當百姓受難而無力解脫時,當妖精作孽而好人被欺時,上帝出現了,觀世音菩薩顯靈了,於是正義得到伸張,問題得到解決。要把趙玉芬院士說成是類似於超自然的力量,那是誇張了,但誇張得並不是非常離譜,因為,在沒有制度保證的情況下,趙玉芬的出場確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文章的這句話是意味深長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趙玉芬的提案上,台盟中央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長汪毅夫也簽了名。」文章接著還描述了居住當地的著名時評家連岳在促成事件往好的結果方面發展的巨大作用,由這兩點可知,當地居民的維權活動本來是無力、無助、無希望的,只有尋找到某種形式的權力才有希望。
    
    其實,關鍵的關鍵是文章披露的這個事實:「院士和教授們援用他們的資源,將業主們的抗爭和PX項目的問題傳至廟堂深處。」懂得中國國情的人由此知道解決問題的秘訣和鑰匙。但我要問,這僅僅是幸運嗎?
    
    我說,廈門PX項目事件的好結果是偶然和例外,那麼常態是什麼呢?通常的結果是失敗,而且著力點也是在類似的關節點上。文章說,當業主們上訪求助屢遭失敗時,小區裡的一位退休幹部給他們出主意:「拉橫幅,徵集業主簽名」,我要說,這是無奈之舉,但也是極其冒險的一步,因為有關機關馬上可以據此把事情定性為「群體性事件」或「鬧事」。有經驗的指揮者知道怎麼對付維權:除了以負面的標籤定性,關鍵是要切斷維權者和知名人士等精英的關係,封鎖他們與媒體的聯繫,總之,只要事情沒有曝光得引起轟動,尤其是只要信息沒有上達天聽,縱使你有天大的理由,縱使千萬人乞求呼籲,仍然無濟於事。
    
    可能有人會說,你這麼看事情,是不是太悲觀了,太沒有看到希望了?我不悲觀,我只是不願盲目樂觀,我只是想探討真正、可靠的希望在哪裡。我自以為已經有答案,試想,如果官員們是人民選出來的,如果他們的去留上下要取決於選票,人們還會那麼無奈和無助嗎,還只能指望偶然的幸運嗎?
    
    說到選舉,讓我想起同樣是中國土地上發生的馬英九正在從事的選戰。看著他騎著自行車跑幾千公里,跟選民握手把手都握腫了,不斷鞠躬把腰都快鞠斷了,四處宣講說好話說得滿嘴是泡,還要去唱歌跳舞與民同樂,還要把幾千萬銀子的家私拋撒出去以示清廉和善心,真感到他太可憐可笑,何苦來著?不過也明白,這就是想當領導人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就是理順了的主人與公僕之間的關係。馬英九得手之後會不會變?不敢保證,但變得太厲害恐怕也難,況且還有政敵、媒體虎視眈眈,本人還想連任,本黨同志還想繼任。
    
    談了半天偶然、必然,實際上說的是我們應該指望類似「趙玉芬院士出場」這樣的幸運還是應該寄望於制度保證?我的觀點是:民生問題的根本解決,必須以民權得到保障為基礎。
    
    人民其實本來是有權利的,他們照理是不必求助於其他權力的,選票就是他們權力的象徵之一。
    
    我並不想給廈門PX項目事件的結局塗上悲觀色調。事實上,它潛在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對維權的民眾如此,對想取得政績、施行善政的官員亦如此。況且,民權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廈門事件中的理智與有序,對話與溝通,正是留給我們的最有價值的財富。(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104/6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