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周郎:袁世凱與趙紫陽 躲不過去的"家法"

葉落歸根、人老還鄉,這不僅是人之常情,還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要求
的倫理道德。當年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流落台灣,客死異鄉,曾寫下一
首血淚涌注、哀惋至慟的千古絕唱:"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
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
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然而,
在中國,在有著濃厚中華傳統文化的河南,居然有兩個特殊的例外,
他們是袁世凱與趙紫陽。雖然他們一南一北,一白一紅,留給後世的
評介也有著天壤之別,但這兩個歷史名人都是在與故鄉徹底決絕後、
至死也不回老家的人。因為家鄉是他們心中永遠的傷痛。

先說說倒行逆施的竊國大盜袁世凱為什麼不回河南老家。光緒二十七
年(1901年)六月,袁世凱的生母劉氏病死在山東濟南,時年袁世
凱42歲曾以母喪電稟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一再請求回籍河南項城
營葬。因當時時局不穩,八國聯軍尚駐北京、天津各處,所以未獲恩
准。同年十月,慈禧帶領逃亡官員,由西安返回北京,在進入直隸境
內時,袁世凱為接駕做了周詳準備,並恭迎大駕,一直把慈禧護送到
京。慈禧大喜,以其"共保東南疆土,盡心籌劃"的卓著勳勞,加封
他為太子少保銜,並賞黃馬褂,特許紫禁城騎馬。次年,慈禧太后賜
賞袁世凱的生母劉氏一品封典、銀三千兩,給假四十天,令其回籍葬
母。

但沒想到的是,袁世凱在回老家葬母時,卻因為葬禮規格問題,與其
同父異母的二哥袁世敦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袁世敦認為自己是袁家長
門,按"死生亦大矣"的封建倫常,袁世凱的生母劉氏不過是一位庶
母,是不能入葬祖墳正穴的,只准埋在墳塋的偏旁。此時的袁項城,
已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可謂位極人臣、權傾一世的,但袁世敦
卻不懼他權大勢重,堅持按老理操辦喪禮。結果劉氏所生的袁氏弟兄
執拗不過袁世敦,只好將其母埋葬在祖墳的偏穴。當劉氏起棺出殯
時,袁世敦又依照規矩,不讓其走正門,只能從偏門出棺。這一次,
說起話來地動山搖的袁宮保不僅說了不算,還在封建禮教的家法面前
大失尊嚴,丟盡了顏面,而且也與袁世敦徹底鬧翻了臉,從此斷絕來
往,不再回項城老家。後來袁世凱就讓堪輿家選定千里之外的河南彰
德(今安陽市),來作為他生前政治活動的住宅以及死後的葬身之
處。

趙紫陽

那麼,作為革命者、曾任共產黨的總書記又為何不回河南老家呢?趙
紫陽生於1919年,河南滑縣桑村集趙莊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
黨。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冀魯豫邊區擔任滑縣工委書記和地委書記。
當代中國革命史上,滑縣出過兩個名人,除去趙紫陽,另一個就是毛
澤東所讚揚"全國第一張大字報寫得何其好也"的作者聶元梓,是滑
縣上官村人,聶元梓的大哥聶真,是滑縣第一任縣委書記,也是趙紫
陽走向革命道路的領路人。聶家和趙家,相距不足四十里地,都是當
地頗有名望的大地主。誠如聶元梓對筆者所講過的一句話,"那時候
沒錢上學,沒有文化,咋能懂得革命的道理呢!"

中共建立政權前夕,趙紫陽隨大軍南下,歷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書
記、第一書記、中南局書記、廣東軍區第一政委,是當時最年輕的省
委第一書記。南下後,正逢河南解放區土改,趙紫陽曾給當地政府寫
信,說明自己的家庭狀況,請他們依照黨的方針政策辦事。但河南地
方的土改政策一貫是極左的,流行的口號就是"有土皆豪,無紳不
劣",對趙家這個老地主自然也是毫不手軟、不留面子,也要施以
"共產"家法的!結果是鬥來鬥去,抄家分田,還把老人給鬥死了。
有一種說法,當時的場面很慘烈,土改工作隊是把老人當作還鄉團來
鬥爭的,幾個壯漢把老人高高抬起來,問道,"看到國民黨回來了
嗎?看到了吧!"一邊說,一邊把老人往高處一扔,給活活給摔死
的,這種鬥爭方式叫作"望老蔣"。這件事雖然沒有影響趙紫陽以後
的仕途,但肯定會在他心裡投下永遠不能抹去的陰影。

父親死於土改工作隊之手,老母親是1976年80歲時在河南滑縣老家
病逝的,也葬在原籍桑村。就在物價闖關失敗、改革進退維谷之際的
1988年,夏日的一個狂風暴雨之夜,有人竟然用在中國人看來是最
惡毒、最殘酷的、最能詛咒人的一種報復手段,刨挖了趙家的祖墳,
老母的遺體亦被盜。這對時任總書記的趙紫陽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沉
重的打擊。不過,他依舊不動聲色,讓河南地方政府來"淡化處理"
這樁政治事件。當時在河南,筆者還聽到另一種傳聞,說是刨趙家祖
墳的是一幫子身份不明的四川人,他們認為"一山不能容二虎",鄧
小平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鼻酣!為了破除趙家的風水,這幫人刨罷
了祖墳,還深深砸進了幾根鎮魔祛邪的桃木樁子,算是破了趙家的龍
脈。這樣的陰毒損招,真是荒唐可怕,駭人聽聞。父親死於非命,母
親又入土難安,可以說,家鄉滑縣帶給趙紫陽的羞辱太多了,這樣的
故鄉,還有什麼可值得眷戀的嗎?

按理說,這兩個河南名人都是有著九五之尊、影響過中國歷史進程的
人。但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你是民國大總統也好,還是共
產黨的總書記也罷,他們都無力掙脫自身所服務的那個體系的"家
法",都躲不開歷史本身帶來的悖論與"怪圈"。專橫跋扈的袁世
凱,不得不向封建家法低頭認輸;"把一切獻給黨的"的趙紫陽,對
於革命本身帶來傷害,也不得不忍氣吞聲。他們對家鄉帶來的人身羞
辱無可奈何,所能採取的措施只能是遠避家鄉或不回家鄉,也就是咱
河南人所說的"眼不見心不煩"吧。還有,這兩個河南名人都曾有
過"下台"的遭遇,下台後的境遇卻大相逕庭了。1909年,氣焰熏
天、權傾朝野的袁世凱被皇親貴胄給趕下台後,便來到河南彰德洹上
做一釣翁,韜光養晦,但前來拜訪的名流權臣卻絡繹不絕,詩詞唱酬
好不風光,兩年後居然還東山再起、重執權柄。八十年後趙紫陽的僅
僅主張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處理學生問題,發出拒絕向人民開槍的
另一種聲音,就被控以"分裂黨、支持動亂"而被趕下了台,從此就
被中共當局幽禁起來,失去最可貴的人身自由幾近十六年,聲音與名
字在社會上消失於無形,直至2005年1月17日病歿。這讓人想起魯
迅先生說過一句話:"凡是允許死囚在臨刑前可以當眾說話的,倒
是'成功的帝王'的恩惠,還是他自信還有力量的證據,所以他有膽
放死囚開口。"兩相比較,可以看出,當局在處理黨內另一種聲音的
異見者時,其手段之慘烈酷毒,方式之不人道,是要遠遠超出百年之
前的滿清王朝的。

古人有詩云:"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六四前夕,趙紫陽在天
安門廣場看望絕食學生時,曾流著眼淚喟嘆說"我們老了!"十五年
多的時間過去了,他真的老了(俺們河南人稱"老了",就是"去世
了"之意)!不知您老去那正直的、受冤屈的魂魄,還願意返回生於
斯、長於斯的滑縣桑村集的故鄉家山否?

魂兮歸來!

2005年2月

責任編輯: 李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127/7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