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紅軍長征時吃的到底是什麼?

李一氓:征途食事 (2004-07-30 文匯報)

1934年冬我到閩贛區前線視察工作,當時正是放棄太寧、退守建寧的時候。我得了副傷寒,主治醫生是我的同鄉——前方衛生部長彭.真同志(可惜他後來在長征中遭國民黨飛機投彈,犧牲了)。病好以後,楊.尚.昆同志(那時當前線政治部主任),發了我十個銀元的休養費。臨行前,李克農同志問我,你就不感謝彭部長了?其實是要我做一頓飯,美其名曰觀音請羅漢。大概一桌八九個同志,那時是戰爭年代,建寧也不是什麼通都大邑,而是閩贛邊的一個小城,找不出什麼好的原材料,只有雞和肉,魚、鴨都沒有。但是將就著配罷。江西、福建(四川、湖南同樣)有一種塊根,名地瓜,或名地梨,切成片配在豬肉片裡炒盤「滑肉」剛好。建寧出建蓮,拿蓮子剁成泥,仿扁豆泥,做成蓮子泥,又甜又燙,亦還行。當然還有麻辣雞絲、麻婆豆腐之類,把所能配湊的都配湊上了。同志們吃了之後都滿意,我也就交代得過去了。

我還想前方成天是大米飯,這次該吃頓「臊子」面。我就擀了雞蛋面,併到街上買來幾大碗豆腐腦,做成「臊子」豆腐腦湯麵,大家都覺得新鮮,愛吃。

1934年秋天,開始了長征。在長征路上,有時供給好,有時供給不好,這主要看地區了。湖南、四川都不錯,廣西、貴州、雲南差一點,當然更差的是川西北和甘肅。

長征的路線大半是產米地區,每天每頓都是米飯。有時想辦法換口味,假如尋到豬油、麵粉,又能從老百姓家中借得平鍋,就自己做鍋貼。我們都是南方人,不知吃水餃是件大事,無論如何,一樣的材料,一樣的做法,經過煎烤,鍋貼比水餃香。愈做手藝愈純熟,我們的鍋貼甚至出了名。

過雲南宣威時,弄到大批火腿,可惜的是炊事班把它剁成塊狀,放進大鍋,摻上幾瓢水,一煮。結果火腿肉毫無一點味道,剩下一大鍋油湯。有的同志很精,申明不向公家打菜,分一塊生火腿,自己拿去一蒸,大家這才知道宣威火腿之所以為宣威火腿也。在這點上,肖勁光同志收穫甚大,他的菜格子除留一格裝飯之外,其他幾格全裝了宣威火腿。

長征生活最苦的一段當是在川西北的兩三個月。行軍到一個地方,有村落,地上有新的豌豆苗,有蘿蔔乾,還找到酥油,即牛奶油,我分得一大茶杯,吃了黃油,不禁精神抖擻,我相信它的營養價值極大。那時,董.必.武同志同我們一路行軍,有個同志送他半隻野羊腿,他知我們有點烹調本事,就交給我們做,講明平均各分一份,我們當然樂意接受這個小任務。

衝過臘子口之後,以勝利姿態,進入甘肅。有一晚在甘肅臨洮縣屬的哈達鋪,幾個人合資共得銀元一枚。我們遵從這裡回族的風習,殺羊的事請賣主照規矩辦,有個方向問題,我們全不懂。羊皮歸賣主,我們只要羊肉,所以價當如此。我們幾個人把羊分為若干種做法,當然有羊肉鍋貼。只須一頓,我們幾個人當晚就把一隻整羊消滅了。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316/79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