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很在意「一中」害怕台灣「各表」

 

中國時報 2008.03.29 

大陸學者:大陸重「一中」 憂台偏「各表」
朱建陵/北京報導

     針對「一中」可否「各表」的問題,中共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昨天以不在辦公室、不清楚情況為由,未發表評論。但受訪的大陸學者認為,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確實接受了「一中各表」,但大陸學者強調,中共在意的是「一中」,未來如果台灣方面太過凸顯「各表」,兩岸仍將產生意見衝突。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希日前的電話交談,在「新華社」的新聞稿中,出現中文、英文「各自表述」的情況,中文新聞稿只說「九二共識」,英文稿則點出雙方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內涵。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昨天在受訪時表示,大陸注重的是「一個中國」,但仍願意在可能範圍內,吸納台灣廣泛的民意,促進兩岸的各項交流及協商。時殷弘表示,在「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兩種陳述方式之間,大陸把重點放在「九二共識」,因為這是一種雙方妥協的結果。在「一中」與「各表」中間,大陸重點在「一中」,因此,未來若台灣在「各表」的前提下突出「一中」的限制,大陸將不會同意。

     時殷弘強調,胡錦濤的這番表述,代表著中共對馬英九上台的善意,期望未來兩岸能淡化「一中」的問題,朝實質合作關係邁進。他說,大陸不會反對台灣參加非政治性的國際組織,未來不論衛生、文化、經貿領域的國際組織,大陸都會設法滿足台灣民眾的期望。

     即使同意「一中各表」,也並不代表兩岸未來的協商將是一片坦途。時殷弘認為,兩岸應該從低層次的交流、合作開始,至於包含國際空間、和平架構、軍事互信方面的協商,仍需要很長的磨合時間。他強調,「一中各表」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雙方能開始對話就是一件好事,但未來的發展前景仍不好說,畢竟雙方都各有限制。

     對於「新華社」中、英文稿件的不同調,時殷弘表示,未來「九二共識」仍將是中共官方的正式話語,至於「一中各表」,則將是「九二共識」的解釋性話語。

「一中各表」 變數仍在
朱建陵/新聞分析

     關於中共對「一中各表」的態度,雖然國民黨已經勝選,但其實,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在選前辯論會的說法是正確的,中共先前確實是反對「一中各表」的。如今,事過境遷,馬英九已經當選,中共也已經表態同意「一中各表」。

     國民黨先前的主張,是中共雖然沒有贊成「一中各表」,但也沒有反對。這種說法放在二○○○年陳水扁首度當選總統之後,是正確的,但如果放在李登輝主政時期,則是不正確的。

     在二○○○年民進黨執政之後,與民進黨推動的偏獨政策相較,「一中各表」至少還有「一中」,中共在縮小打擊面的顧慮下,不再公開反對「一中各表」。

     但在此之前,早的不說,一九九九年八月間,在李登輝表示兩岸「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之後只隔三天,中共就以「中台辦國台辦負責人」的名義,發表了一篇譴責文章,批評台灣將「九二共識」歪曲為「一中各表」,並藉此塞進分裂主張。

     根據那篇文章的說法,中共認可的「九二共識」內容,是海協與海基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共識,根本不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文章還強調說:「海協從來沒有承認、今後也不會接受台灣當局編造的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台灣當局的謊言必將被徹底揭穿。」

     如今,中共自掌嘴巴、接受「一中各表」的原因,首先是盼了八年,好不容易才又盼到了「一個中國」,其次是對馬英九個人的信任。但從兩岸過去的交往歷史來看,這樣的信任關係基礎並不雄厚。

     李登輝主政時期,中共與李的交往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雙方密使接觸頻繁;陳水扁主政時期,中共確實也有過一段很長的「觀察」、「期待」時間,但這兩段兩岸交往歷史,如今從北京的眼光來看,都是「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對中共來說,選擇接受「一中各表」,就是選擇相信馬英九,但未來的變數仍在,如果「各表」的結果無限擴張,以至於突破「一中」的範圍,兩岸關係只有再陷僵局。

***************************************

2005年台北市新生假日農市二十九日開幕,前總統李登輝與台北市長馬英九受邀出席,共同主持開幕儀式。//中央社

李登輝的兩國論

特殊兩國論,或稱兩國論,指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於1999年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關係的一個詮釋。即台灣和大陸的關係,在1991年以後就已經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state)與國(state)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政府,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

「兩國論」的產生
台灣與大陸從1949年開始處於敵對隔絕狀態,1987年蔣經國因人道考慮,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重開接觸。1990年李登輝當選總統後連續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大陸關係委員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兩岸互動益形密切,但關係的定位一直未有明確定位,1992年曾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默契,並於1993年4月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但1996年李登輝訪美後,中共對一個中國的定義不斷緊縮,兩岸關係陷入低潮,且引發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1997年7月中共收回香港,一國兩制對台灣的壓力益增,美國又不斷有人主張兩岸應成立中程協議,故李登輝指示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專案小組」研究對策。1999年5月間,該小組研議出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為兩岸關係定位。


各方對「兩國論」的反應

台灣民間的一般反應
在台灣方面,李登輝的「兩國論」一出,國民黨與民進黨上下義無反顧地挺身為此政策辯護1。例如後來成為國民黨黨主席的連戰,即曾表示:「我們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主張是基於維護國家尊嚴、保障人民權益的考量。也是表達台灣兩千兩百萬人民的心聲。這是攸關國家發展大是大非的課題。…因此李總統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明確主張,就是要突破兩岸間現存不合理的框架。」2。而在新黨方面,雖然他們在7月23日舉行一場反對「兩國論」的大遊行,但其主題卻是「和平反戰」,也就是「向中共武力說不」。也就是說,如果北京因為「兩國論」而對台灣採取武力恫嚇或動武的話,台灣所有政黨都會齊聲反對(童振源 1999)。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國民黨失利,李登輝下台,連戰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國民黨徹底拋棄了李登輝的兩國論,重新回到一個中國立場。

至於民間的一般反應,在李登輝的該段訪問見報以後,「新黨」立法院黨團召集人鄭龍水委託「民意調查基金會」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55.2%的受訪者贊成李登輝提出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反對的人則有23.4%(韓德強 2002,2)。此外,「環球電視台」與《新新聞周刊》也公布了一份有關「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43%的受訪民眾支持李總統登輝的「兩國論」,只有10%的民眾不贊成這個主張(施鈺文 1999)。向來頗強調其菁英品味的台北《商業周刊》,也對台灣587位企業經理人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同意「兩國論」者為78.4%,不同意為15.3%,無意見為6.3%(楊開煌 1999)。3就此而論,台灣民意基本上覺得李登輝只是點出了兩岸關係長久以來存在的一個「事實」,並不認為這是一個政策上重大的轉折。

李登輝在事後,也做過相當類似的澄清。7月14日,李登輝接見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張戴佑,在談到各方對「兩國論」之解讀的時候,李登輝這樣表示,「我們的大陸政策沒變,兩岸交流、對話的立場與態度也仍然不變」(引自何振忠 1999)。7月23日,李登輝接見從美國來訪的「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說明中華民國推動建設性對話與良性交流的大陸政策並沒有任何改變,先前談話是以國家元首身分表達並反映台灣大多數人民的心聲,此為民主國家尊重民意的展現(何振忠 1999)。


大陸官方的反應
李登輝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說法,引起了北京官方的強烈反應。在該談話結束後兩天,中共就由共產黨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發言人發表談話,直接點名批評李登輝「公然把兩岸關係歪曲為國與國關係,暴露其一貫蓄意分裂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政治本質」,措詞嚴厲地批評李登輝與台獨分裂勢力主張沆瀣一氣(大陸新聞中心 1999)。之後,經過十多天對「兩國論」的觀察及開會研判,江澤民決定取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的訪台計劃,同時到2000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前,不但停止海協、海基兩會交流,也決定台辦官員將暫停赴台(王玉燕 1999)。

也就是說,對大陸官方而言,在「兩國論」甫推出之際,官方的立場是希望台灣能將「兩國論」定位在李登輝個人的言論範圍內。但是,面對接下來台灣方面有關「兩國論」的說法以及李登輝的解釋,中共高層認為台灣「兩國論」的基調沒有改變,其他說法都是託辭,認定台灣就是要放棄「一個中國」,以「兩國論」走向台獨,並試圖形成政策(王玉燕 1999)。簡單來講,大陸官方認為台灣當局的自主意識已經從過去得「獨台」、「暗獨」,走向了「明獨」(引自虞義輝 2001,337)的獨立意識道路。


其他主要國家的反應
在「兩國論」成為一個議題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已表態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但也都同時強調,兩岸的爭議必須透過持續對話,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童振源 1999)。以美國為例,在李登輝向美國駐台代表張戴佑表明台北的大陸政策不變以後,柯林頓政府開始試圖為李總統「兩國論」激起的台海緊張情勢降溫。7月14日,白宮發言人洛克哈特主持例行簡報時,不但拒絕評論北京是否可能對台動武及美國可能的反應,並對詢問北京是否可能採取武嚇的記者說,別把北京的嚴厲措辭看得太重了(劉其筠 1999)。

9月11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談時,首度對「兩國論」明確表達較負面的意見。他表示,「兩國論」已經帶給中國和美國雙方「更多困難」;但柯林頓也明告江澤民,如果中國要(對台灣)訴諸武力的話,將在美國「造成嚴重後果」。柯林頓並在高峰會中重申,「我們將繼續維持尼克森總統以來採行的政策,這個政策有三大支柱,即一個中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和兩岸對話。」(本報系採訪團 1999)。也就是說,美國既不支持「兩國論」,但也反對北京對台動武或中斷對話(童振源 1999)。


其他
除此,兩國論於歷史上也有其另外見解。部分人認為,兩國論說法並非來自李登輝,而其實來自中共本身。這些人認為,1931年11月中共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與其該國承認的中華民國實為中國境內特殊兩國論的起端[1],而中國共產黨於二戰前後相互承認中國有「兩國家」及「兩中央政府」的概念,才是「兩國論」說法的肇始。[2]


注釋
1. 有趣的是,反而是屬於傳統獨派陣營的政治勢力,對於李登輝的「兩國論」仍然有相當程度的不滿,見施正峰(1999)及鄭邦鎮(1999)。

2. 見《聯合報》對連戰的訪問,1999年8月15日,《聯合報》四版。

3. 根據童振源(1999)的資料,從1999年7月9日一直到8月6日,台灣民間共有7項相關民調,同意「兩國論」者為43%至74%,反對者只有18%至30%。

命運多舛的時代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九) [2007-12-12]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本報系採訪團 ,1999,柯林頓:兩國論帶給美中更多困難,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聯合新聞網。9月12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大陸新聞中心,1999,中共批評「特殊國與國」說法,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聯合新聞網。7月12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韓德強,2003,美國是怎樣製造和支持兩國論的? [online]。np: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何振忠,1999,李登輝總統歷次「特殊國與國關係」談話內容表,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 聯合新聞網。7月29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劉其筠,1999,美試圖為兩國論降溫,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 聯合新聞網。7月14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施鈺文,1999,特殊兩國論發表時機正確 [online]。台北:中央日報。7月18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施正鋒,1999,「兩國論」與台灣民族主義 [online]。台北:施正峰政治學博士個人資訊網。8月30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7]。
童振源,1999,北京仍在等候台北的回應,見聯合早報 [online]。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8月6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14日]。全球資訊網網址:[8]。
王玉燕,1999,中共決取消汪道涵訪台,見兩國論專題 [online]。台北:聯合新聞網。7月26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9]。
楊開煌,1999,從台灣經理人來看「兩國論」 [online]。np:大陸台商經貿網。[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0]。
虞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
鄭邦鎮,1999,「兩國論」下的台灣:「兩國論」與台灣定位研討會演講詞 [online]。台北:建國黨。7月28日 [引用於2004年10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1]。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9,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見總統府新聞稿 [online]。台北:中華民國總統府。7月9日 [引用於2003年10月2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2]。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330/80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