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可以留給孩子終生享用的財富

  有關研究表明,3至12歲是兒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反之,如果不注意培養其良好的習慣,將會貽害終身。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小學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

  著名教育家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明孩子的習慣要及早養成。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妙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得到命運的收穫。孩子的命運掌握在父母手中,特別是母親,她是陪伴孩子的第一人,也是時間最長的人。她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習慣的作用是巨大而又頑強的,其一旦形成,沒有十倍百倍的毅力和努力,是很難加以改變的。正如俗話所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習慣對於每一個人,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長期受環境影響,潛移默化所養成的。良好的習慣會使人終生受益,父母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不能忽視從小對孩子各種良好習慣的培養。父母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對孩子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是保證人體健康成長,避免或減少疾病的需要;其次,也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形象化反映。

  現代家庭對子女生活習慣的培養有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對孩子而言,應該定時起床、睡覺,餐不挑食、食不過量, 少吃零食、早晚刷牙、飯前洗手、常剪指甲、用品有序。尤其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此外,要求孩子坐則端、立則正,不隨地吐痰等,都是應當從小學會的。

  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有的孩子周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休息,還使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

  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主要有賴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並且這種教育開始得越早,越易於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好模仿是幼兒行為的特點,模仿是幼兒養成習慣的先導。所以,家長應該從自己做起,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應首先做到,為孩子的行為規範樹立一個好榜樣。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助於人們對知識的準確掌握,而且有利於人們將刻板的知識靈活運用。也只有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使人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當然,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賴於父母持之以恆地教育和培養,父母若缺乏耐心,孩子就遇事急躁。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幼兒園教育綱要》明確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而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至少要從孩子認字開始。其實,在孩子一歲前,父母就可以開始慢慢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由家長帶著「讀」書,家長抱著他一起翻看圖書,講述書中的故事,使孩子在聽的同時,領悟讀書的樂趣。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還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由父母陪孩子一起看書、講書,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咱們去書里找答案」、「咱們看看書上怎麼說」,讓孩子產生對書的興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兒時期培養孩子愛讀書習慣,這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

  當今在家教中,許多家長注意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可遺憾的是,不少家長只注意到暫時的成果,只刻意追求孩子贏得較高的分數,而忽視了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求全責備,結果使孩子早早就厭倦了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苦差使,因而不能從中獲得什麼快樂,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在家庭中,對孩子的學習應因勢而導,善於引導,不能強制壓迫。家長還要善於發現孩子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中的問題,及時糾正孩子缺乏耐心、恆心以及做事草率、粗心大意、做作業時東倒西歪等不良習慣。

  此外,家長要善於營造閱讀氛圍,也可以在雙休日帶孩子逛逛書店、圖書館,使孩子養成尊重知識、熱愛學習的氣氛,感到擁有知識值得自豪,從而促使孩子養成自覺學習、追求知識且鍥而不捨的良好習慣。

  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是指人在社會交往、處世待人過程中,通過待人接物的方式而表達出來的一種習性。

  馬卡連柯曾講過:「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家庭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第一場所,家長的行為習慣,每時每刻都在通過具體和行為反映出來,孩子也每時每刻通過耳濡目染在進行學習模仿,是染於青則青,染於黃則黃的。偉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須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里來,教師須費九牛二虎之力糾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可算為事倍功半。」為此,家長須以家庭作社會來要求自己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如:家人相處應使用禮貌用語,有求於人說「請」,受惠於人說「謝謝」,打擾了人說「對不起」等。此外,還應培養孩子樹立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對孩子進行守時和惜時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恆。日常生活中父母應當精神愉快,不說壞話和粗野的話,遵守時間,信守諾言等,處處給孩子做出榜樣。

  四、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

  勞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是人的生活和幸福的源泉。勞動教育是對孩子進行人生教育的根本。不勞動,社會就不能進步和繁榮。為此,要讓孩子先從感興趣的勞動做起,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獲得成功感和快樂感。

  實踐證明,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勞動能鍛鍊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態度,有利於形成對集體、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取精神。但現在絕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家庭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勞累,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辦事*自己的意識,滋生懶惰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喜歡自己做事。如,孩子從1至2歲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可常常是飯菜灑了滿桌,就是放不進嘴裡。孩子還喜歡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拾玩具等。但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的家長看來無異於幫倒忙。有些家長就喜歡自己包辦,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天長日久,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些小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為此,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絕不要插手,更不能包辦,讓孩子在勞動中經受挫折、磨練、艱辛和困苦,並嘗到喜悅、歡欣、甘甜和樂趣,增強自信心,使中華民族能永遠屹立於世界之林。

  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而形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教養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江蘇心理諮詢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630/9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