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了解民意 何須上網

李大同/6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因祝賀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到這家報紙視察,其中有一個花絮,就是總書記面對網民的提問,做了一個短暫的交流。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公開與網民交流,雖然沒什麼內容,卻具有象徵意義,說明中國執政黨領袖終於承認網際網路是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

這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高級官員聲稱自己也是網民的突然多了起來,此前溫家寶總理說他每天上網;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甚至用實名發帖,還號召網民對他"拍磚",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原山西省長於右軍在發生"黑磚窯"事件時,也嚴令下屬每天上網了解輿論,這也算是一個新氣象吧。
    
    不過,筆者也有疑問,在網際網路的建立遠比中國為早的西方已開發國家,從未聽說過這些國家的領導人需要靠上網來"了解民意"的。為什麼?因為電視、報紙天天充滿民意,對政府和領導人的批評不絕於耳,何須上網。說起來,中國的傳媒從數量上看相當發達,僅報紙就有約3000家,雜誌近萬,中央及省市電視台至少上百家,播出頻道數百個,為何在這麼龐大的傳媒里,尚不足以了解民意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新聞管制部門不允許中國媒體充分反映民意,不允許中國媒體充分表達輿論,然而民意實際存在,總要找到出口得以宣洩,網際網路因管制上的困難,才成為中國民眾議論國事的有效渠道。
    
    這一點,網民的評論甚為到位:"胡老師說上網來看民意,真的很好,表明了一個國家領導人已經意識到報紙、電視台、政府報告之類的東西已經不能代表民意,尤其是溫家寶總理遭受糧倉詐騙、跟'專職接受採訪的群眾演員'聊天之類的事件曝光後,大家認識到即使親自下基層也是了解不到真正的民意的。要了解真正的民意,上網是更好的選擇。"民意和真正的輿論在網上,確實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景象。
    
    領導遭愚弄
    
    不過,網絡在中宣部的管制下也前景不妙。在新聞方面,這個部門規定網站自己沒有採集新聞的權利,只能選擇刊登管制嚴格的傳統媒體上的新聞。這些傳統媒體也是有資格限制的,中宣部專門發布過網絡可以轉載的媒體名單,大概這些屬於"信得過"的。因此,你想在網上看到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新聞是沒有可能的。不過網站都有論壇,網民們願意把自己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消息和文章貼出來供大家分享,也可以毫無顧忌地"指點江山"。在當局還沒有想出管制辦法時,中國網民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又誕生了新事物,一是建立了"網絡警察",這些人天天審查網上的信息,然後下令刪除一切他們認為"有害"的消息和言論,你要不服從命令,就威脅關了你的網站。二是雇用了大批"網評員",這些人假扮網民大量發帖,"引導輿論",寫帖是有報酬的,於是網民們戲稱這些人為"5毛",發一個帖掙5毛錢之謂也。《焦作日報》曾經報導過政府動用120個"網評員"對付一個帖子,從而"成功引導了輿論"。這不,胡總書記前腳剛走,網民們就搜索出那個向他提弱智問題的所謂網友,就是一個"網評員"。胡總被騙了。在"網絡警察"的屏蔽下,胡總書記只看到兩三個"網評員"的諂媚提問。不過,網民們在短短時間內提出的問題和發表的意見,筆者就看到了數百條,其中不乏尖銳的批評,這些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民意。總書記能看到嗎?我斷定不能。
    
    中國領導人很累,累得外國媒體要稱他們是"超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領導人往往得不到真實的信息,難以作出有效的決策。為了獲得真實的信息,中國領導人往往需要跋山涉水下到基層去"視察",但是視察也靠不住,得知國家領導要來視察,地方官員就會精心安排他們應該去哪兒,事先統一口徑,甚至造假,幾乎沒有哪個國家領導人沒有被騙過,逼得他們只能用"突然襲擊"來對付,溫家寶總理甚至以小解為藉口,途中下車步行前往貧困山莊。其實他們何需這樣累地到處視察,讓媒體充分行使報導的權利、調查的權利,他們看看報紙、電視就盡知天下事了,比他們自己走馬觀花在層層遮蔽下獲得的信息要真實得多。何樂而不為?
    
    從把網際網路視為是顛覆性的"不穩定"因素,到上網來了解民意和輿論,來了解"對黨和政府的工作有何批評和建議",確實是一個進步。不過,要想了解真實情況,最好、最符合憲法精神的做法還是開放報禁,讓媒體有充分的報導自由,讓人民有充分的言論自由,那時又何須上網呢?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03/9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