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袁世凱並未軟禁蔡鍔 主動放其離京

圖一:即將率領護國軍出征的蔡鍔

圖二:蔡鍔(中)懷抱著長子端生,左邊為潘夫人蕙英,右邊是劉夫人俠貞。

熟悉民國初年歷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凱和蔡鍔這兩個人,前者是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獨裁四年半,稱帝失敗,在國人的唾罵聲中氣死;而後者正是他的掘墓人。1915年末,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自稱皇帝,蔡鍔拋出「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的誓言冒著巨大危險從北京輾轉回到雲南,組織雲南軍隊發動了護國起義,出征四川,以寡敵眾同北洋軍鏖戰三個月,給了袁世凱沉重打擊,為挽救民國作出巨大貢獻。

蔡鍔與袁世凱,一個清癯儒雅,一個粗壯雄武;一個勁氣內斂,一個虎視鷹揚;一個高潔自守,一個黑白通吃;一個捐生紓難,一個竊國自為。這兩個強勢男人之間的故事絕對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蔡鍔進京未受軟禁

這場雙雄會是從1913年10月雲南都督蔡鍔卸任進京開始的。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蔡鍔奉調入京,由此被袁世凱奪去兵權,軟禁起來。但此說並不一定準確。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在《蔣百里先生傳》中說:袁世凱「心目中的軍事新人物,陸軍總長一席以蔡松坡為最適宜……蔡在雲南做都督,他自然放心不下,若內調為軍政首長,使他楚材晉用,無直接兵權而負建軍之責(強化他私人的武力),再派一名心腹做次長隨時監視著他,那是再好也沒有的……蔡的心理與百里的完全相同,建立國防是他們的第一義,無論內除國賊,外御強鄰,必以練兵及訓練軍事人才為其起點。蔡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卻有銳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鑑別力,他何嘗未看透袁所欲建立的只是為個人爭權位的軍隊而非為國家禦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將計就計,假手袁以完成現代化的國防。他認為家天下已非時代所許,新軍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過去只知效忠個人的奴才式的軍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餌,進行其化私為公的建軍工作。」

但北洋將領們不答應,即使袁世凱動用行政手段強行安置,同僚、部屬如果不配合蔡鍔的工作,處處設置障礙,指東打西,不僅蔡鍔難以發揮效能作出成績,甚至有可能給軍界製造混亂,反為不美。儘管如此,袁世凱還是給了蔡鍔這個非北洋系的南方軍人很大的榮寵,加昭威將軍銜(昭威將軍是「威」字號將軍中排第一位的,足見蔡鍔在將軍府的地位),入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相當於今天的國家軍委),表現出對他相當的賞識和信任。如果只是軟禁,袁世凱用得著把蔡鍔吸收進核心的軍事指揮機構嗎?顯然,袁蔡關係並非一般描述中呈現給人的那種強勢對弱勢的關係。

蔡鍔與小鳳仙並不親密

1915年的袁世凱,權力雖已登峰造極,但還是有危機感。他深知,在共和體制下,政黨政治是大勢所趨,自己這個軍權人物勢必只是一個過渡。所以,袁氏集團決定做一次危險的嘗試,在推翻帝制僅四年後再恢復帝制,企圖用世襲制永保自己穩坐江山。

既然在戰略上屬險棋,在戰術上就須周密盤算,見機行事。袁世凱在留意各方的態度,其中當然也包括蔡鍔。此時蔡鍔有三種選擇:一、反對;二、保留意見;三、贊成。第一種幾乎可以不論,已有大計的蔡鍔當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掛在嘴上。第二種理論上成立,實際上不可能,因為對方要看的不只是態度,更是動機,保留意見就等於是反對,所以只能虛與委蛇。就在為復辟帝制製造輿論的籌安會成立不久,蔡鍔在將軍府領銜簽名擁護帝制。

但袁世凱之識人,絕對高明、精到、通透,他不會輕信蔡鍔的做秀,而蔡鍔也深知這一點。袁世凱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識蔡鍔釋出的信息。緊接著,蔡鍔又現身八大胡同。老到的袁世凱當然還是不會相信一向克己嚴肅的蔡鍔會就此縱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鍔的意思,那就是:帝制你要辦便辦,我不干預。

既然簽名擁護帝制以及出入八大胡同都是做秀,是雙方一種心照不宣的特殊對話,那就不必太當真。很多人都相信蔡鍔和小鳳仙如膠似漆打得火熱,並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凱。這種英雄美人的演繹雖然美妙,但卻嚴重低估了袁世凱,也不符合事實。

事實是,蔡鍔雖涉足花台,但並不常去。據蔡鍔長子蔡端先生回憶,其生母潘夫人給他講過,有一次蔡鍔陪家眷去看戲,開場前指著包廂里一年輕女子對潘夫人說:她就是小鳳仙。從這個細節里至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一、蔡鍔看戲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鳳仙出雙入對,說明他倆的關係並不怎麼親密;二、蔡鍔和小鳳仙的交往並不背著家人。

而且,據蔡端先生說,蔡鍔將母親和兩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懷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習慣京城生活,要回鄉下住,當然,要由劉夫人陪護,幾個孩子也分別回到昆明和邵陽。

蔡公成為國葬第一人

袁世凱自始至終也沒限制過蔡鍔的自由,蔡鍔是中央高官,又沒有做違法亂紀的事,有什麼理由限制他呢?他不限制蔡鍔,更不會限制蔡鍔的家眷。有些書上講,蔡鍔因小鳳仙而故意和夫人鬧翻,把家眷「趕」回老家,一家人合演了一出雙簧戲。雖然很有戲劇性,但太著痕跡,非但騙不過袁世凱,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袁世凱是何等人物,用婦孺來挾制對手,此種賊盜之屬玩的把戲,他根本就不會考慮。

智鬥袁世凱,難點在於分寸。在大家都明白你是做秀的情況下,你入戲不夠就達不到效果,不足以表明立場、傳遞信息;而入戲過深又顯造作,不免令人生疑。事實證明,蔡鍔把這個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淺不深,不溫不火。明知袁世凱在暗中跟蹤調查,可就是不給他任何口實把這些手段公開化;雖然被他含在口中,卻讓他無從下嘴。

下面該說小鳳仙了。據說她有民主思想,反對帝制,因此成為蔡將軍的「知音」,並助他成功出京。這是小說家言,並不可信。好多書里都說蔡鍔「逃出北京」,這就留下了小鳳仙發揮作用的空間。可對蔡鍔來說,只「逃」就夠了嗎?那時還沒有飛機,腿再長,一步也跨不到雲南去。所以,蔡鍔的任務是,要有目的地走,不僅要出京,而且要出國(從內陸去雲南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必須從容,逃是逃不到雲南的。而這個任務和小鳳仙已經沒什麼關係。

蔡鍔的目的是要讓袁世凱放自己走,確切地說是放他去日本,他的所有計劃都是為此展開的。恰在此時,蔡鍔喉部染疾,袁世凱給假三個月,批准他去日本養病(政府公報有記載)。這也正是這個故事的有趣之處:袁世凱親手放走了自己的對手。用一句俗一點的話說,袁世凱著著實實入了蔡鍔的道兒。

在這場大戲中,小鳳仙的戲份並不多。蔡鍔在雲南起義後,小鳳仙安然無恙,並未像電影《知音》中那樣遭到關押,這足以說明蔡鍔和小鳳仙的關係並不密切。蔡鍔這種策略當然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和小鳳仙走得太近,一旦密探對她施展各種偵察手段,誰能保證她不會說漏嘴?同時,疏遠小鳳仙也可以保全她,否則,當蔡鍔西南起兵時,身在北京的小鳳仙勢必受到連累。別的且不論,避免讓一個16歲的少女捲入複雜而危險的政治鬥爭、不使她受到牽連和迫害,這也是人之常情。

袁世凱死去後不到半年,蔡鍔也艱苦作戰,久病不醫,於11月8日在日本福岡長逝,為捍衛民國獻出了年僅34歲的寶貴生命。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歸故里,國民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公也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蔡鍔:湖南邵陽人,出身貧寒。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事梁啓超、譚嗣同。1899年赴日本留學。1900年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

1911年初調雲南,10月30日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後,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袁世凱稱帝後,他潛回雲南發動護國戰爭。1916年8月去日本治病,不久病逝於福岡。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北京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09/9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