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玄學風水 > 正文

誰鎖住了渤海國的龍脈?


    誰鎖住了渤海國的龍脈?

    
    
    風水學把綿延的山河稱為龍脈。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山河為主,其來脈氣最大,關係人禍最為切要。」可見,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山水田勢做為其建設中必須參考的重要條件。六朝故都南京,濱臨長江,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鐘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洲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有虎踞龍盤之勢,頗有王氣。北京也是一樣,《朱子語類》論雲:「冀都山脈從雲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高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說明了北京以城市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龍脈的地理優勢。
    
    古代風水術同時也認為,掘斷山脈改變地形,可以達到泄「氣」的目的。一些統治者就想利用改變風水保護他的統治地位,傳說當年秦始皇就曾經泄掉金陵王氣,在金陵地下埋入大量黃金,鎖住龍脈,以鞏固他後人的統治地位。在位於黑龍江省寧安市的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上,也有兩處似乎與鎖龍脈有關的事情。
    、上京龍泉府遺址上不端不正的「工」型建築。渤海國上京龍泉府現在有一個博物館,建得非常奇特,形狀是一個「工」字型,(見圖一)兩個大房子之間有一間走廊式的房子連在一起;方位既不是正南正北,也不在原來的宮殿遺址上;連木料也不是當地的木料。當地人講,這是一把用來鎖龍脈的「鎖」。據當地人傳說,一九八四年國家前領導人來到鏡泊湖遊玩,隨行人員中有一個高人夜觀天象,見鏡泊湖東北方向有一團紫氣,急忙回報說,此地將出一個帝王。這位領導人不以為然說,這麼個小地方怎麼會出帝王呢?結果找來陪同官員了解歷史,得知此地原是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時,大驚失色。就同高人一起研究對策,這個高人說,有一個辦法可解,就是找到這個地方的龍脈,用鎖鎖住。這位前領導人就責成他在渤海一帶尋找龍脈。這個人找了很長時間,終於確定了放鎖的地方,回去通報要在這個地方建築一個宮殿,叫做博物館,用以鎮住龍脈。
    
    但是此處原是公路,當地的鎮領導覺得這地方多年以來就是一個通道,在路上建宮殿有點太浪費,就逐級向上請示,問是否可以不破壞原來的公路。請示逐級上傳,不久國務院直接下令,必須在公路上建,並且要求必須沿著公路的走向建。原公路改道,建設宮殿的工程開工了。更加不可理解的是,建築用的木料全是從境外運來的(眾所周知,當地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名的小北湖原始森林,連當年故宮博物院維修,都是到那裡選取優質紅松作柱子)。原來這是那位高人的招術,必須用境外的木料才能鎖住此地的龍脈,保證不出現帝王。於是一個花費巨大費用,遷移了道路,由進口木料造成的宮殿出現了。
    
    誰鎖住了渤海國的龍脈?


    (「龍脈」上的鏡泊湖發電廠)
    
    2、日本人對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龍脈的控制。
    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朝山案山是類似於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擁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並且很有趣屈之情,在上京龍泉府的背側,都是朝山,而案山在哪裡,過去曾有多位老者說,渤海城左前東南方的平頂山,就是一個巨大的書案,那麼還有什麼重要的風水呢?
    
    筆者近日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西南方向瀑布峽谷下游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在牡丹江畔,火山台地形成的平崗之下,一座渾圓的山丘南面臨江,北面有半圓形的石崖拱衛,山丘邊雲蒸霞蔚,氣貫長虹,石崖前有一個天然的石佛,前面看似胸懷溝壑的佛祖,左邊看像一個統領千軍萬馬的將軍,右邊看像一個頭戴方巾的聖人學者,向前略傾,呼之欲出。從山頭東望,牡丹江蜿蜒向下,似巨大的龍身鑲嵌在堅硬的石壁中,綿延三十里,從渤海國背側徑直向東而去,像一條昂首的巨龍,馱著渤海國。而這山丘,就像一個龍嘴裡的明珠,靈氣十足,聚集了來自張廣才嶺和鏡泊湖的氣脈。而這一丘一佛一溝壑的景觀又象一個巨大的硯台,與渤海國東側的平頂山(風水師多評該山為渤海國的筆架)成為絕配。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指出,識別生氣的關鍵是望水。「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止。氣行財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夫溢於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或去或來而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這就講清了水和氣的關係。而這裡山擁水抱,深藏不露,氤氳飄蕩,水盤桓於此而聚氣,又蘊勢瀉下,幾經曲折,到渤海國宮城北側一公里的石砬子處的江灣(現渤海風情園黑水古寨)處,氣又一次匯聚,形成山環水抱的絕佳風水,成為渤海國王宮後巨大的氣脈。由此可見,此地就是渤海國的龍脈,支撐了渤海時期的勃勃生機和強盛的統治。
    
    雖然渤海故國由盛到衰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但是此地仍然成為幾個國家覬覦的風水寶地。
    
    近一個世紀來,中國、日本、俄羅斯以及朝鮮半島等國家都在進行渤海史研究,許多問題,包括一些基本問題仍存有分歧,如渤海與高句麗的關係,特別是渤海是否高句麗繼承國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是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之一。(引馬一虹語,2002年第三輯《歐亞學刊》)朝鮮人看中了這個地方,總想有一天認祖歸宗,日本人更看中了渤海上京龍泉府這塊寶地,為此,他們對東北地區做過極為詳細的勘測,有一些資料到目前還領先於我們。近年來屢次有回訪的老日本士兵可以證實,日本還一直企圖霸占這個寶地,在當地,日本人移民,奴化中國人的實例比比皆是,六十年前,日本人就企圖在東京城建都,地址選在東京城鎮東部的平崗上(現石岩鎮包括石岩農場的廣大地域),東京城鎮由此得名。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是日本人破壞了渤海上京龍泉府的風水。1937年,日本人在上京龍泉府龍脈的江對岸西南方向修建了一個水電站--現鏡泊湖發電廠,出水口正對這裡,對龍脈的風水有了嚴重的衝剋。
    
    相信什麼都研究的日本人必定精通風水學。要不然的話,怎麼那麼巧,日本人剛剛侵占東北就在這個龍脈之地的對面選址修建了一個地下水電站,幾公里長的隧道引來鏡泊湖巨大的水流如箭一樣直衝上京龍泉府的龍脈,是否也有與秦王一樣的居心,就要請列位專家及大師評判了。(作者 李世勇)
    
    2005、9、25
    
    誰鎖住了渤海國的龍脈?

責任編輯: 程雲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10/9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