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官場 > 正文

阿扁算小兒科 中共品檢總局司長涉案2000億

揭秘/品檢總局司長跳樓牽出2000億利益輸送案

鄔建平(資料圖片)

新聞背景:據報導,中共檢察部門8月1日約見國家品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司長鄔建平,次日,鄔建平墜樓身亡。8月1日,《反壟斷法》執行首日,數家防偽企業起訴稱品檢總局強制實施電子監管碼的行為涉嫌違法,涉嫌高達一年2000億的利益輸送。8月2日,品檢總局約見上述企業。據了解,品檢總局正在推進的電子監管碼工作,涉及面最大的正是食品監管司分管的食品企業,食品企業也多次表示反對。


昨日中午,位於朝陽區鵬潤大廈的「中信國檢」依然忙碌,該公司因國家品檢總局參股最近受到外界格外關注。李強 攝

 

    中共新華網8月25日10時10分發出快訊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正在審議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刪除了國家對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實行監管碼制度的規定。得知這一消息,律師周澤迅速將該消息連結四處傳遞。

  《新京報》特稿,三周前,8月1日,在周澤的代理下,4家防偽企業將涉嫌強制推行監管碼的國家品檢總局告上法庭,8月2日,食品行業圈就傳出品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司長跳樓自殺的消息。8月15日,國家品檢總局新聞辦人士證實,8月初,國家品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司長鄔建平在非工作時間死亡,死因為「不慎墜樓」。

  接近司法機關人士透露,8月1日,北京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反貪局工作人員曾在某賓館約見鄔建平,鄔建平供述了其在京的多處房產和巨額現金。檢方在其辦公室和家中分別搜出約300萬和500萬元現金。次日,趁工作人員不備,鄔建平從賓館窗戶一躍而出,墜樓身亡。國家品檢總局新聞辦對此說法未予回應。

品檢總局獨挺「新秀」 防偽企業發起「側攻」?

  鄔建平墜亡之時,正值防偽企業與品檢總局鬧到法院的關鍵時刻。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首日,第一個成為被告的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品檢總局。矛盾的焦點在於品檢總局近年來大力推行的產品質量的電子監管手段。

  2005年起,品檢總局強制要求一些企業在產品上粘貼或印製「電子監管碼」(下稱「監管碼」)。消費者根據監管碼,可通過電話、網絡等向「電子監管網」查詢產品類型、廠家、生產日期等信息,以此辨別真偽,政府部門也可對企業實時動態監控。按照品檢總局「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推進辦公室」主任、品檢總局黨組成員宋明昌在一次會議上的說法,「電子監管網是政府質量監管的工作網。」

  但實際上,公開資料顯示,該網是由一家名為「中信國檢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國檢」)的企業經營管理的。防偽企業看來,品檢總局的做法有違公平:首先,品檢總局通過不斷發「紅頭」文件、「高層」開會形式,藉助行政力量推廣該公司的「電子監管網」。其次,這家企業缺乏經驗。公開資料顯示,中信國檢創立於2005年,此前並無防偽行業工作經驗,2006年5月剛從美國甲骨文公司購入資料庫軟體。

  「國內防偽行業發展10多年了,為什麼非要用一家新成立的企業?」起訴品檢總局之一的北京兆信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剛表示。最後,中信國檢是外資企業,監管碼包含中國企業大量商業信息,若被外企掌控有商業風險。自品檢總局開始推行監管碼的2005年,就有20多家防偽公司提出抗議。

  2007年12月,品檢總局又發布「582號文」,要求,從2008年7月1日起,食品等9大類69種產品必須在包裝上使用監管碼後,方能生產和銷售,今年4月又稱,即使有困難,過渡期也不得超過2008年12月31日。迫於這一限令,企業紛紛轉投「電子監管網」。「我們只能縮減公司規模,裁減人員,以應付現在業績大量滑坡的現象。」龍剛說,「至於中小防偽公司,現在每天都有倒閉的。」

  4家防偽企業今年4月就想以《行政訴訟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為依據起訴品檢總局,但為保險,直到8月1日《反壟斷法》施行,才提起訴訟。目前,4家企業尚未收到立案通知。而8月11日,他們拒絕了品檢總局的再次約見。龍剛說,3年來的每次溝通中,品檢總局除了表示將繼續推動「電子監管網」,沒有更實際的內容。「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準備拼死一搏。」龍剛說。有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4家企業舉報食品司司長,向品檢總局「敲山震虎」的可能。4家企業均否認了這種說法。

 

每年分得600億收益?律師向最高檢寄舉報信

  在防偽企業看來,品檢總局是借保護食品安全之名謀取私利,公開資料顯示,品檢總局信息中心正是電子監管網的「營運商」中信國檢的第二大股東。根據公告,中信國檢成立於2005年1月,股東包括3家單位:中信21世紀電訊、中國華信郵電和國家品檢總局信息中心。

  中信21世紀電訊為中信集團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0241.HK)的全資子公司;中國華信郵電為中國電信(0728.HK)全資子公司;而國家品檢總局信息中心乃國有機構,「為國家品檢總局全資擁有」。上述三方股本比例分別為50%、20%和30%,品檢總局信息中心享有中信國檢30%權益。也就是說中信國檢每年1/3左右的收益將分給品檢總局。

    中信國檢每年收益多少呢?「這個電子監管網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將創造每年2000億元的價值空間。」在中信21世紀2008年7月30日發布的年報中,公司主席王軍如此描述。2000億相當於什麼水平?中國2007年發行特別國債,總額也不過才2000億。這意味著,品檢總局每年至少將分得600億收益。事實上,國家明令禁止行政機關參與商業經營,那麼品檢總局入股中信國檢的資金從何而來?公告顯示,品檢總局應繳納的股金人民幣1800萬元,由中信21世紀墊付,由品檢總局信息中心未來每年的分紅來償還。中信21世紀為何願為品檢總局信息中心墊資?公告顯示,品檢總局作用十分突出。

  一方面,中信國檢的業務「原理」為:從中國國家品檢總局信息中心中國製成品資料庫取得資料,為目前在中國製作之商品提供驗證真偽服務。另一方面,合作協議中約定,中國國家品檢總局信息中心有責任就行業政策及業務方向為合資公司提供決策諮詢,以及「支持合資公司之發展」。周澤律師認為,行政機關開辦第三產業的做法本身不被允許,接受乾股的行為更涉嫌違法。他已向最高人民檢察院、監察部等有關部門寄出實名舉報信。不過周澤否認舉報信針對鄔建平個人。

  此前,品檢總局新聞發言人曾在4月的發言中表示「將退股」,但公開信息顯示,品檢總局信息中心依然持有中信國檢30%股份。起訴的防偽企業認為品檢總局「在以拖延來使公眾遺忘。」

 

69種強制賦碼產品中45種屬於食品 食品企業質疑

  對監管碼不滿的還不僅是仿偽企業,「電子監管網」的下遊客戶也多抱怨。2006年以來,包括娃哈哈、可口可樂在內的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對電子監管碼的質疑。在企業看來,這個監管碼在食品行業適用性差。而來自廣東一油脂公司的企業代表表示,剛用了「電子監管網」沒幾天,防偽的監管碼本身也出現了假碼。

  考察過多國產品質量控制體系的人士表示:連美國等已開發國家都沒能實施的技術,在生產製造業相對低級的中國,電子監管碼技術本身就不成熟。中信21世紀公司公告亦證實,中國推進的電子監管碼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一件一碼』產品監管。」除了技術和應用層面的「異議」,資料顯示,在今年7月25日召開的一次「《食品安全法》立法論證會」上,對於監管碼的爭議,一位與會法學專家指出,「在一部大法之中,如此細節地確定一個技術操作性問題,是非常不合適的。」但品檢總局一直在強勢推進監管碼工作。

  2007年,品檢總局就專門設立了「電子監管網推進工作辦公室」。該辦公室副主任級別首要人物即為鄔建平所在的食品生產監管司的副司長鮑俊凱。值得注意的是,在前述品檢總局強制要求必須在年內賦碼才能上市的69種產品名單中,45種都屬於食品。「從幾次會議來看,鄔建平分管的食品生產監管司不是直接負責監管碼的單位,但是比較重要的配合單位。」中國烘焙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負責人表示。

  有行業協會人士和企業代表稱,鄔建平主政期間已大力推行了QS認證等多種質量監管手段,企業已經屢屢調整,目前又要接受一種新措施,「心生怨怒,不排除舉報鄔建平成了企業發泄的途徑。」該人士透露。

監管碼主要受益人是中信國檢董事長

    2008年6月6日,品檢總局又成立了「產品質量電子監管推進領導小組」。品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任組長,中信21世紀董事局執行主席、中信國檢董事長陳曉穎為組員。而陳曉穎還在2007年成立的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推廣辦公室擔任副主任一職。據《新世紀周刊》報導,該辦公室沒有得到編制辦的批准。周澤律師認為,陳曉穎既為盈利企業的老闆,同時又是政府推動辦公室的領導層,雙重身份不符合國家規定。公開資料顯示,陳曉穎正是電子監管碼的最主要受益人。

  持有中信國檢50%股份的第一大股東中信21世紀電訊,系中信21世紀(0241.HK)全資子公司,而公告顯示,在中信21世紀,中信集團只持有21.73%的股份,陳曉穎旗下3家公司各分別持有21.11%的股份,控制總計63.33%的股份是中信國檢最大股東。陳曉穎8月18日在電話中向記者解釋,全世界資訊化都是由第三方提供信息台服務,「中信國檢只是提供技術支撐服務。」對於在推廣辦公室兼職,她解釋:「作為一個推薦商,開展一個新的工作,一定要有人從中溝通。技術不是問題,我參與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政府需求。」

  8月15日,陳曉穎答應接受媒體採訪。但8月18日,陳曉穎表示不便接受採訪。「你們的所有問題我都會轉交給品檢總局,由品檢總局進行答覆。」

幕後:資本高手陳曉穎

 

  陳曉穎,1963年出生,1980年代即留學海外,1989年在開曼群島成立私人投資公司。90年代,先後控股遼寧省兩大主力電廠,並曾任金山股份(600396)董事長一職。2000年左右套現,轉戰港股,低價購入永富建設國際,轉身吸入中信集團,股價暴漲100倍,身價躍升百億。大唐電力、華潤電力、中信集團這些聲名顯赫的明星公司都是其合作夥伴。

1億博得32億

  中信21世紀的前身永富建設國際(0241.HK),主營百貨公司和物業營運管理。1997年被香港另一家上市公司永義國際(1218.HK)收購,但1997年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兩公司均嚴重虧損,急於套現。

  2000年2月18日,陳曉穎控制的江勝集團通過子公司Uni-Tech,宣布以每股0.051港元的價格認購了永富建設國際22.9億股,出資1.17億港元,獲得永富建設國際總股本的78%。

  受此消息影響,永富建設國際的股價從2000年1月28日收盤0.32港元,狂飆到2000年2月18日收盤的10.05港元。江勝集團所持股票的市值立即暴漲幾百億港元。

  知情人稱,這只是開始,引進中信集團才是高潮。

  2000年9月5日,「21世紀通(由永富建設國際更名而來)」公告稱,Uni-Tech向中信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Goldreward.com,以每股1.20港元的價格,出售由Uni-Tech擁有的1.76億股股份。至此,江勝集團收穫了2.11億港元資金,輕鬆收回成本且賺得近1億港幣。

  2002年3月,Uni-Tech再次向中信集團旗下另一家公司RoadShine出售所持有21世紀通19.61%的股權。至此,中信集團成為21世紀通的第二大股東。

  2003年11月21日,Uni-Tech向獨立第三者配售其持有的21世紀通4.28億股股份。如果減持按照2003年11月21日收市價0.85港元計算,陳曉穎因為減持4.28億股股份再次獲得超過3.6億港元的收入。

  與此同時,2003年8月起,中信集團先後向21世紀通注入北京鴻聯九五、東方口岸等兩塊優良資產,並將公司更名。金融大鱷中信集團的兩次注資受到市場熱捧,中信21世紀股價從注資前的0.16港元(2003年6月1日)一路上漲到最高的2.925港元,被稱為「香港股市中的奇葩」。

  陳曉穎手中剩餘的7.85億股股票市值高達26億港元。總的來說,在短短4年時間中,她以1.17億港元為本金,最終收回近6億港元現金,還擁有26億港元市值。

布局國內電力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陳曉穎1989年在開曼群島成立私人投資公司江勝集團,自90年代就開始布局國內電力市場。

  1993年4月,她又在開曼群島成立香港江勝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江勝投資」),該公司是利加投資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利加公司同樣註冊在開曼群島,實際控制人是陳曉穎。

  當年7月,江勝投資與遼寧電力和被稱為瀋陽市駐港窗口公司的瀋陽公用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瀋陽公用0747,HK)合資經營瀋陽沈海熱電有限公司。其中江勝投資股權占55%,後兩家國企各占22.5%。

  公開資料顯示,陳曉穎的籍貫是遼寧省。瀋陽沈海熱電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瀋陽市沈海熱電廠,始建於1988年4月,投資總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擁有兩台20萬千瓦機組,是瀋陽地區最大的熱電聯產企業。

  2002年2月1日,瀋陽金山股份(600396)與陳曉穎達成協議,擬斥資1.676億元捕手陳曉穎的江勝投資所持有的沈海熱電26%的股權。

   2002年7月江勝投資與金山股份簽訂《股權委託管理協議書》,委託其管理沈海熱電餘下29%的股權,託管期限為5年。

    據《財經時報》報導,金山股份2001年3月上市時募集的2.6億元資金,也因上述兩項舉措投向了江勝投資——捕手沈海熱電26%的股權,支付給陳曉穎1.67億元資金;受託管理沈海熱電29%的股權,又付給陳曉穎1億元的風險抵押金。

  值得注意的數據是,前述金山股份收購沈海熱電股權時發布的重大資產收購附錄顯示,其時陳曉穎及香港江勝欠下沈海熱電現金及利息超過2個億。

  公告還顯示,此前的2000年,陳曉穎還向沈海熱電借走1.5億元現金。與此同時,在香港展開了對永富建設國際的收購。

  2007年7月,華潤電力(0863.HK)受讓了陳曉穎擁有的全部沈海熱電股權。

  除了沈海熱電,陳曉穎還曾掌控東港電力。1997年左右,陳曉穎出資成立了香港東港(錦州)投資有限公司,1997年6月,該公司與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共同投資30.6億元人民幣,將原錦州發電廠改制為中外合資公司錦州東港電力有限公司。其中,陳曉穎方面股權占55%,中方投資占45%。

  2007年兩家電力巨頭曾對陳曉穎掌握的東港電力股權展開爭奪。4月,大唐發電((0991)HK)宣布,擬以現金和債務分別為12.87億元和5.33億元作價,收購江勝集團持有的香港東港(錦州)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權益,從而擁有錦州東港電力55%股權。同在2007年7月,華潤電力(0836.HK)宣布以19.68億人民幣稍勝一籌,獲得東港電力55%股權。

  陳曉穎現在的另一身份是華潤電力非執行董事。

強大人脈背後

  在資本市場,陳曉穎人脈深厚。

  2000年左右,接盤永富建設國際時,Uni-Tech是「21CN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而21CN公司同樣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它的大股東包括廣東電信下屬並絕對控股的世紀龍公司(占股17.5%)和陳曉穎的江勝集團(占股76.5%),原廣東省郵電管理局局長崔勛、副局長陳嫦娟分別是世紀龍公司的正副董事長。另外,默多克的新聞集團、BNP百富勤以及TOP CENTURY私人投資者擁有其餘6%的股份。

  2002年陳曉穎執掌金山股份時,與其同時入主公司董事會的還包括有著南方證券背景的基金經理人王永華,以及曾任香港交易及結算所營運總裁、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的徐耀華等。

  如今的中信21世紀,擔任董事會主席的是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獨董中還包括證監會第一任主席、現任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劉鴻儒,原港交所執行副總裁、上市科主管許浩明等。

  但陳曉穎對個人情況向來極為低調,公開資料總是如下幾句話:1963年5月出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公民。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經濟學學位。1998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99年出任香港友好協進會永遠榮譽會長。現任香港江勝集團董事局主席、二十一世紀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錦州東港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瀋陽沈海熱電有限公司董事長。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827/10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