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于建嶸 中國的底層社會:我的研究和立場

—2008年7月2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演講

作者:
 中國的底層社會:我的研究和立場 --- 2008年7月2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演講


觀點提要

1. 近十年來我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中國的底層社會。為此,我寫了《岳村政治》、《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和《中國工人階級狀況——安源實錄》三部書。我想表達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底層社會有自己的政治邏輯,國家要在政治上重新認識底層社會,確認和保護底層社會公民的個人權利。

2.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底層社會是當代中國社會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群體。

們 3.「底層社會」作為一種價值取向,要求我們從底層人群的處境出發,從他們的要求和願望出發,來理解社會的發展和目標。因此,我們的政治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政治精英活動的層面上,而要深入底層社會生活的內在結構中去尋找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對那些主導社會發展的精英不能停在道德評價的層面上,而要尋找一種制約精英行動的社會力量。

4.從方法論的視野來分析,「底層社會」作為一種社會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從底層人群的角度去理解社會現象。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底層社會的研究視角有助於理解和揭示中國繁榮發展、社會轉型背後的另類社會現實,對於豐富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以及社會衝突理論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首先要感謝康曉光教授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中國人民大學MPA的課堂上發表演講。我與康教授的交往應是中國知識界十分獨特的現象。他是早已成名的思想家,我稱他為康夫子。他與我一見如故,並屈尊與我成為了多年的好朋友。但是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我們所表達的觀點基本上是不一樣的。因此,當康教授給我電話,要我到他的領地做一次為時三小時的講座,我非常高興,立即就答應了,甚至還感到有點受寵若驚。可事後總感到有些不對勁,因為康教授要我來講解所謂的名著《岳村政治》,而我從來沒有認為那本書是什麼名著。但人都喜歡聽好話,康夫子說我的書成了名著了,當然高興。可接下來的話卻不那麼好聽了,因為,他在電話里說,「現在寫名著的大都死了,好在你還活著,就來講一次吧」。儘管話難聽,卻也讓人產生了許些自負。好在康夫子是當代中國的名士,我們總不能按常人的規矩要求他。當然,你們也許就會發現,請我來這裡講座,也就有可能是康曉光教授有生以來最大的失策,因為,我是來批判以康曉光為代表、在當前中國十分流行的「精英主義」價值觀和方法論的。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中國的底層社會:我的研究和立場」,主要是向大家匯報我近十年來關注的基本問題和研究結論。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我研究的過程,重點介紹我寫的三本書。我想告訴你們,這些書是如何來的,它想表達一個什麼樣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則是講我對當下中國的基本看法,其中主要是講我關於底層社會的立場。在這中間,我要放一部我拍制的電視短片給你們看,這個短片是紀錄北京上訪村的。

我對中國底層社會的研究

關於《岳村政治》

我最早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是《岳村政治》,現在這本書被康曉光教授等稱為名著並列為你們班的教材,我很高興。但實際上這本書不是我非常滿意的著作。《岳村政治》是我的博士論文。你們將來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就知道了,在目前中國這種教育體制和政治語言環境下,博士論文有許多表達方面的禁忌,否則,你的論文就通不過,你就拿不到博士學位。可是,我讀博士時,已經在社會上混了好多年,其中當了近十年的律師,我當然不想為了混一個文憑而無所作為,總想在博士論文中表達我長期以來對中國社會的和思考。那麼寫一篇什麼樣的博士論文呢?

我出生在湖南。近代以來,這個地方出了許多很有名的人,其中有大家肯定知道曾國藩、黃興、……,劉少奇和彭德懷等人。……作為一位革命家與湖南最密切的聯繫當然是他領導的湖南農民運動,他早期最有名的著作就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你們中有讀過的人可能還記得,……在這篇檄文中用「農民運動好得很」、「貧農乃革命先鋒」等「事實」,批駁了「農民運動糟得很」、是「痞子運動」、「惰農運動」的「議論」,他稱讚說,「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勳」。事實上,直到現在,有關這場農民運動的爭論依然存在。你現在到了湖南農村,還會經常有人對當年的農民運動不以為然。有些年齡大的人也許會告訴你,某某「農民領袖」當年就是一個不勞而活的二流子,而被打倒的地主則是一個吃苦的莊稼漢。我是1979年在湖南師範學院上的大學。在1980年我們這所學校因基層人民代表選舉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學潮。我學的是政治專業,又經過……,當然很容易把湖南的農民運動與自己的經歷過的社會現象聯繫在一起。我一直在思考底層的中國農民,是如何被動員起來的,而且,他們被動員起來後的行為,為何與……中紅衛兵造反、學潮時的學生的行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可那時只是寫了篇短文章,因沒有地方發表,也就沒有下文了。因此,當我到華中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我就想寫一本《湖南農民運動再考察》的書,想從群眾運動的角度來重新解讀那場激動人心的歷史運動,想用自己的視角去理解生活在底層的農民是如何與……等革命的知識分子結合的,試圖建立新的有關中國鄉村社會與革命理解模式。

我的導師是徐勇教授。徐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很有學問的政治學家,他將自己的研究方法歸納為「三實」,即追求實際、實證和實驗。他特別強調的是實證研究,認為要真正了解中國社會需要進行艱苦的個案研究,要在實證中尋找理論突破和創新的契機。他指出,在實際調查中要堅決摒棄先入為主、以個人價值偏好取代客觀事實的做法,首先要弄清楚「是什麼」,突出動態的過程研究,突出理論的原創性。他聽了我的想法,表示認可。但他認為,只在檔案館查資料,不到發生地進行實地調查得不出原創性的東西。於是,我就沿著……當年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的路線進行了近兩年的農村社會調查。但最後在博士論文開題時,徐教授和指導委員會的其他教授,都建議我不要把……及其所領導的湖南農民運動作為主題來講,因為我的這些評價可能會犯某些政治規定。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我就把鄉村治理作為研究主題,寫成了題目為《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以岳村為表述對象的實證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這篇博士學位論文是以湖南省第一個農民協會所在地岳村為表述對象而建立的有關中國鄉村政治狀況的理論分析模型。它運用國家與社會這一理論框架,通過對岳村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政治關係、權力體系、政治控制、政治參與和政治文化進行客觀的描述和分析,試圖從政治社會學和政治人類學的視角,來剖析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發展的過程和特徵。這篇博士論文基本上沒有作改動在商務印書館以《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為名出版後,得了許多獎,也成了一些院校所謂的必讀物。可是,從已發表的數量很多的書評中,我發現有許多人並沒有真正了解我在這本書里想表達什麼。記得幾個月前,你們人大的博士們舉行了一個《岳村政治》討論會,我的一個好朋友作為主講。他把精心準備的講稿發給我,希望我提些意見。我看後一條意見也沒有提,甚至一個字也沒有改。為何呢?因為我感到他同許多人一樣,對我在《岳村政治》想表達的、最深層次的思想並沒有理解。

那麼,我到底想在《岳村政治》中說些什麼呢?表面上講,《岳村政治》開筆和最後的落著點都是講「村民自治」的,是對有關村民自治相關爭論的回應。當時,村民自治受到了學術界乃至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並形成了兩種完全相左的觀點。以徐勇教授的為代表的支持者認為,村民自治是中國……改革最深入的一個領域,它作為基層直接民主的有效形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自上而下的授權方式,將一種自下而上的鄉村社會公共權力產生的方式用制度確定下來,體現了法治和民主精神,是現階段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起點和突破口。特別是,由於中國80%左右的人口在鄉村,鄉村的穩定發展,是整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村民自治這一制度化的鄉村社會政治秩序具有特別的歷史使命,將影響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以黨國英教授和陳子明為代表的反對者則指出,儘管在鄉村社會的結構轉型時期有對民主政治的需求,但由於鄉村政治應該是全社會民主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鄉村改革應該是全社會政治變革的最後一個環節,鄉村社會很難產生推動全社會政治變革的力量。村民自治不是民主政治的起點,而只是一場發展後果尚難以預料的鄉村政治動員令,因此,應以現代國家行政分權思想替代自治理念,其政策性主張就是將社會體制的下線伸入到村。他們的這些主張與現任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相當一致。他在還是復旦大學教授的時候,就寫書指出,為加強村一級組織調控作用,從目前鄉村變化了的生活方式看,將社會體制的下線伸入到村是必要的。

我研究的基本結論與他們的觀點多有不同。我認為,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過程,是在現代化背景下,國家主導鄉村社會的制度變遷過程,其顯著特徵和標誌是,城市政治社會對鄉村社會的侵入即國家行政權力的下沉;但是,國家對鄉村社會的這種主導作用是有限度的,要受到鄉村各種利益結構及國家能力、鄉村傳統、現代化及民主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在這種有限主導的政治模式中,鄉村政治發展的基本邏輯是,隨著國家對鄉村經濟依賴性的減弱和鄉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傳統的權力文化向現代權利文化的轉變,國家的行政權力將逐漸退出鄉村的政治領域,鄉村社會將最終完成從身份到契約的過渡,實現從傳統的專制家族社會向現代民主的個體社會的轉型。也就是說,在我看來,村民自治的意義在於它是發生在中國轉型期過程中用法律的規則確定的政治參與從家庭到個人的轉變。這種轉變體現的不只是一種政治單元的轉變,更多的是對個人民主權利的承認。這一點對於有著幾千年專制傳統的中國社會特別重要。民主政治的基礎是個人權利的確認和保護。民主是在尊重個人權利的基礎上的多數決定,或者說是以多數決定來防止共同體的人格化身的為所欲為,從而保護公民個人權利的一種機制。鄉村社會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對村民個人權利的確認和保護,也就意味著中國社會的最深厚的基礎得到了改造。這是理解近代以來中國鄉村社會政治發展和進步的關鍵。

上面講的是些文本性的東西,是顯而易見的。但實際上,我還是力求在字裡行間表述我的一個最為基本的觀點,就是將對農民基本權利的承認和保護作為農村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基本目標;同時,我希望通過對農村利益衝突與政治權力關係相關性分析,使人們認識到當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還存在發生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基因。為了張揚這種思想,我在這篇博士論文以《岳村政治》為名出版時,節選了部分有關農村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調查記錄,作為該書的附錄。在這些日記性的文字裡,我想表達自己思想最深處的某些東西。對我想表達的這個東西,還是有人讀出來過。你們人民大學的政治學家張鳴教授和我們社科院的樊平教授就在北大舉行的一個有關《岳村政治》的研討會上非常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他們認為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應該發揮這些和思想,寫出更好的東西出來。

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的洞察力,也很感激他們的鼓勵。事實上,我在寫《岳村政治》時,已經注意到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其一,就是近年來湖南發生的一系列農村群體性事件都有當年湖南農民運動的影子;其二,當年去領導湖南農民運動的人大都是參加過安源大罷工的工人。我想理解這些現象,才有我後來關於底層社會的兩本書,即《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和《中國工人階級狀況——安源實錄》。

關於《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

2001 年博士畢業後,我到中國社會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我當時申請入站的研究選題是「當代農民的維權抗爭」,我的合作導師是農村所所長張曉山研究員,他是一位經濟學家,對中國農村的經濟合作組織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同時是一位對底層民眾有十分關懷、正直而有擔當的真君子。他批准了我的研究計劃,使我有機會進入中國社科院這個國家級的科研單位。我以此為課題申請了國家的社科基金並獲得了資助。我的博士後出站報告及國家社科基金的結題報告就是《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國家社科基金的專家們給我這項研究的成果簽定為「優秀」,可國家社科基金管理辦公室又給社科院下達了專文,說此書所涉內容過於敏感,不宜公開出版。你們現在能看到的書是我刪節了大量內容後,由香港的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這本書寫是衡陽縣農民維權抗爭。大家都知道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它在湖南。衡陽市和衡陽縣都在南嶽的南邊,所以稱為「陽」。衡陽縣出過很多名人,有兩位你們也許是知道的。一個現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叫夏明翰,是一個革命家。他講了「殺頭不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讓很多人都記得了他。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就是專門寫男歡女愛的瓊瑤。為何要選擇衡陽縣來進行調查和表述呢?衡陽縣農民維權抗爭進入我的研究視野是 1999年6月。當時我正沿著……當年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的路線,進行農村社會調查。在一個遇然的機會,我獲悉了衡陽縣在一個月內發生了三起農民與基層政權衝突事件。這三起事件就是「欄壠事件」、「香沖事件」和「鹽田事件」。

「欄壠事件」發生在1998年12月20日,衡陽縣欄壠鄉政府組織人員到荷陂村收取三級上交並將「上訪代表」蔣才輝妻子鄧月英捉到鄉政府摔成重傷,被迫送縣醫院搶救。當地村民知道後紛紛前往縣醫院探視,並集體到縣委和縣政府要求依法懲治打人兇手,在沒有得到滿意答覆的情況下,近百名村民在縣城省道必經的橋上靜坐,使省道及縣城交通中斷了一個多小時。事件發生後,鄉政府組織力量對參與靜坐的村民進行集中打擊,拘禁該村「上訪代表」和參與靜坐的其他村民十多人,以「衝擊政府」和「非法集會」等名義對數十名村民處以2000元至50元不等的罰款,並舉辦各類「法制學習班」強制村民到指定地點集中學習。為了逃避打擊,該村100多名村民象「躲日本」一樣藏在附近的山中數日,直到驚動中央才得以回家。

「香沖事件」發生在1998年12月23日,衡陽縣渣江鎮鹽田責任區香沖村幹部來到該村荊樹組收三級上交款。該村的 「減負代表」洪吉發與彭雲茂、彭忠雲等人得知後,趕到村幹部正在收款的農戶家宣傳中央的減負政策,並直接質疑村幹部為什麼違反規定按人頭攤生豬稅,雙方因此發生爭吵和扭打。鹽田責任區主任得知此情況後即前往香沖村進行處理。而渣江鎮其它村的「減負代表」聞訊後也迅速前往香沖村與責任區領導評理。渣江鎮政府即派鎮裡幹部及派出所幹警乘坐兩輛吉普車趕到現場。附近幾個村的近千名村民趕來後將鎮和責任區幹部包圍。在相互爭辯中,減負代表洪吉發與責任區主任發生扭打。洪吉發和責任區主任分別受傷。村民們憤怒地將鎮幹部乘坐的兩輛吉普車掀翻到路邊坑下,造成車輛損壞。事後,洪吉發被衡陽縣人民法院以擾亂社會秩序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彭忠雲和彭雲茂分別被衡陽市人民政府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處以勞動教養一年。

「鹽田事件」發生在1999年1月17日,衡陽縣渣江鎮根據縣委和縣政府的安排,聲稱要集中力量對農村社會治安進行一次重點整治,召開全鎮農村整治動員大會。鎮黨委書記、鎮長和分管政法的副鎮長及縣駐鎮農村整治工作隊隊長等人商定,將該鎮被捕押的部分「減負上訪代表」或他們的親屬等6人作為反面典型,列為幫教對象,用捆綁掛牌的方式在萬人大會上批鬥示眾。在會議進行之時,幾千名參與會議的村民為營救被批鬥的「減負上訪代表」集體衝擊會場並與政府幹部發生了大規模衝突,減負上訪代表被群眾營救,在場的十多名縣鄉幹部和數十名政府聘請的戴紅袖套的聯防人員被亂石打得落荒而走,政府租借的數部車輛被砸壞。該事件發生後,引起了中央和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省、市派出聯合調查組。衡陽縣委、縣政府對負有責任的鎮黨政領導進行了處理。

這些事件讓我感到十分的驚訝甚至是震憾。因為,它們與主串流媒體和學界所宣稱的農村形勢相差甚遠。我想,也許這些也許是個別縣發生的少數事件。但是,我很快又獲得了湖南省各地發生的多起農民直接對抗基層政府事件的準確信息,而且有許多事件無論是規模還是對抗程度及社會後果都遠遠超過了上述事件。已有的學術訓練和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責任促使我開始關注這些事件,並感到下列問題需要回答:這些「減負代表」、「上訪代表」的是些什麼人?他們為什麼要領導農民與基層幹部進行抗爭?他們是如何組織起來又是如何運作的?基層幹部為什麼要打擊迫害他們?村民們為什麼寧願冒著風險不惜採取集體行動衝擊會場營救他們?他們被打擊後是否還會繼續從事減負上訪活動?前面這些問題是有關事實方面的。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我想進一步回答的理論問題是,當代中國出現的這些農民抗爭活動的根源、動態過程和結果是什麼?有組織的農民爭取權利鬥爭對農村的治理和政治穩定發生了什麼影響?它對於中國的民主轉型可能有什麼影響?為了防止中國農村踏上通向深刻政治危機乃至不可控制的動亂必須引進哪些制度變革?

對這些問題,這本書有較為詳細的回答。這裡我就不重複了。我現在講三個「農民領袖」的故事,我想,你們聽完後也許會得出與我差不多的結論。

第一個人物叫彭榮俊,男,1961年生,高中文化,1979年參軍到雲南前線,1982年退伍回衡陽縣渣江鎮鹽田文德村江東組務農。你們看彭榮俊的照片,是不是感到他與我們在城裡街頭常見的農民工無異。但無論其走路還是閒坐,腰總是直直的,講話也很乾脆。他菸癮很大。可知道我不喜歡煙味後,在同我談話時,從來沒有吸過煙。他說,自己為人正直、敢做敢為和有克制力,這些都是在部隊養成的習慣。事實上,最早引起我關注衡陽縣農民抗爭活動的就是彭榮俊。那是 2000年3月20日,我從兩位衡陽縣農民那裡知道了有一位叫彭榮俊的退伍軍人,在本鄉鎮發動13位農民成立「減負代表」組織,然後通過宣讀中央減負文件等方式,聯合幾百農民上訪省市,還就農民負擔問題直接與鄉村幹部進行談判,並遭受了各種打擊。我感到農民先建立組織再進行抗爭,是有政治動向性的事件,需要重點關注。於是,我向他們提出訪問彭榮俊的要求。他們沒有肯定回答我,只是說要先「請示」一下。3月31日晚,我剛從外地來到衡陽,還來不及整理行裝,上次來訪的一位就陪著另外兩人來到了我的住所。據介紹,來者就有彭榮俊。看來,經過上次的交談,他們認為與我交談沒有危險,彭榮俊才願意與我相見。

在我訪問彭榮俊時,他多次提到了他的妻子。他將自己之所以走上為農民而抗爭這條道路,主要歸結為兩個方面。一個當今農村社會太腐敗,農民受盡了欺壓,他曾經是位軍人,應該為農民說話。而另一個就是他的妻子的鼓勵和支持。他最初成立「減負代表」組織就是在他妻子的支持甚至激勵下進行的。這個過程很有意思。他本來在小鎮做糖生意的,有一次為了收本地芝麻,有個老頭就賣十多斤芝麻給他,但他沒帶秤去,就聽一個擺攤位的人說這個老頭是個人民的大好人,彭就問他被稱作大好人的秘訣,他就說是為農民減輕負擔,為農民拋頭顱流熱血。過了幾天,這個老頭就把減負的文件拿來給了他。他拿回來後白天沒來得及看,卻讓他老婆看見了。他老婆是個高中生,在當地也算個有見識的人。他老婆發現,幹部按縣裡的規定收取的和省里的文件大有不同,再加上我們農民的生豬稅都要按人頭來攤,最高每人要攤17元的生豬稅,把人當豬來攤錢。她很氣憤,對彭榮俊說,你是個退伍軍人,要是個男人的話,就要領導農民同這些腐敗分子鬥。於是,彭榮俊就走上了領導農民維權抗爭的路。說心裡話,了解這些故事後,我有兩個非常深的感觸:其一,在我們的常識中,如果農民本人的權益沒有受到非常大的侵害,他們是不會去與當官的對抗的,可彭榮俊不是。他雖然也受到了亂收稅費的侵害,但如果算成本和收益的話,領導農民抗爭所付出的絕對遠遠超過了按要求交的稅費。如何理解他們呢?其二,對彭榮俊老婆這位農村中年婦女所具有政治責任感卻讓我感到萬分驚詫。在我們心目中,中國的鄉村婦女應該最怕事的,可那麼為什麼產生了彭榮俊老婆這樣的人呢?

第二個人物叫陳標,男,1943年生,小學四年文化,衡陽縣渣江鎮官埠責任區新井村白露組,務農。你們看他的照片,是不是一個再平常的農民?我告訴你們,這個人物可不簡單。他1996年開始為農民負擔等問題上訪省市各級黨政機關。近年來,創作了大量有關農民現實生活的詩歌、政論文、政治寓言等作品,鮮明地提出了「解放現代農奴」的口號。被衡陽縣減負上訪代表稱為「農民理論家」。

我第一次見到陳標是為了尋找一個在衡陽縣非常有名的「農民領袖「屈剛。那是2003年1月22日,也就是臘月二十,下著雨雪,為尋訪不知去向的屈剛,我們前往陳標家。陳標家在衡陽縣一個很偏僻的農村,只能步行進去。他的家座落在一個小山坡下面,房子有一半已經垮掉了。那些殘磚爛牆,給我一種衰落的感覺。而陳標給我的第一映象卻是個非常樸實而感情豐富的人。當我走進他那已經破爛而陰暗的房子時,他迎了出來,用一雙粗糙的手緊緊握住我的手,用略顯嘶啞的聲音不停地說著:「同志們辛苦了!」,因為房子太暗,我看不清他的臉,但我能感到他在流淚,是那種受盡了屈辱的人得到理解和同情的激動之淚。我為之感動了很久。我當時本想同他多聊聊,但訪問完屈剛已十點多鐘了。我們還沒有吃早飯,跟隨我去的中國農業大學的幾位學生已因飢餓多有表現。儘管陳標一再要留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吃飯,考慮到一些其它原因,我還是與他及屈剛告別了。可當我們走到離他家已有幾百米的一個小山崗時,他就踏著泥雪追了過來,其目的是要送給我一篇文章。我是站在雪地里、頂著寒冷的北風讀完了他的那篇題為《現代農奴紀實錄》的。讀著讀著,只覺得一股熱流迅速充滿了我的全身。從他那好看的鋼筆字和充滿激情的文章里,我依佛看到了些什麼。他那有些矮小而單薄的身材,也在我心目中一下子變得高大起來。後來,我多次去訪問過他,他將近年創作的兩大本有關農民生活的政治議論文、詩歌、寓言交給了我,我都收集在這本書里了。你們如果看了他寫的這些文章,會對中國農民的政治意識有一個新的看法的。說心裡話,他所寫的許多東西,是我這個所謂的博士都寫不出來的。

第三個人物叫廖哲輝,男,1940年生,小學文化。1993年從廣東打工回鄉後因不滿各種加重農民負擔的做法而當面指責村幹部並發生衝突。1994年開始到縣上訪,在遭受鎮幹部打擊後上訪到省市。1995年後數次發動農民到鎮政府講理並聯名聘請律師進行訴訟。在上訪和訴訟均未見效的情況下,購置擴音設備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堅持至今已達7年之久,是位名副其實的宣傳家。

你們聽完我上面的介紹,一定認為這個宣傳家應該是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能言善辯而且富有激情的人。也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想像,我第一次見看見他時,就無論如何也沒有將面前的這位乾瘦而不善言辭的老人與那位廣受農民稱讚的宣傳家聯繫起來。可在聽完他親述自己的故事後,我才能理解像他這樣一位老實的農民是如何被一步步逼成為一位公認的減負代表中的宣傳家的。當然,他那種路見不平而拔刀相助、寧死不屈而抗爭到底的性格註定了他不平凡的晚年人生,但如果不是對各級執政者失去信心,他應該不會像現在這樣企圖依靠自己的宣傳來發動農民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我對他用錄音機把中央文件錄下來四處宣講這件事很感興趣。我問他,為何要錄下來,是不主要是為了省事?他說,省事只是一方面,我讀書不多,有些字不認識,請有文化的人錄音,可以不出差錯。最關健的還不是這些,主要是留下一些證據,不給地方政府迫害我提供機會。為什麼?因為他複製了很多本,如果有一天地方政府要打擊他的話,可以放給他們聽,全是中央說的,他宣傳中央的政策當然沒有錯。他的這些講話,使我注意到了新的科技對農民抗爭的影響。我還注意到了廖哲輝是在對省級執政者落實政策的行為無效而失望後才走上依靠自己和依靠農民來替天行道的。這給了我許多聯想:遠離中央政治的中部農民,對體制性依賴要受到路途等因素的限度。他們不象那些皇城腳邊的人,用很少的成本就可以跑到天子座下,並能用各種關係驚動朝野,而獲得平反昭雪或掃黑楊善。中部農民這種遠離權力中心而對中央權威的敬仰,往往就會成為他們替天行道的動因。當然,如果中央也讓他們看不到希望,那麼,他們的目標也許就會有所改變。這實際上是中國近代以來改朝換代的最主要的原因和路途。

我在這裡同你們講了三個農民領袖的故事,你們從中聽出了什麼呢?可以說,我正是根據這些故事,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代中國農民的「以法抗爭」依據的是底層社會的政治邏輯,應此要在政治上重新認識農民。在我看來,底層民眾並不是一群愚昧得不能分辨得失的群體,現代社會應該容許有底層政治的存在空間。

關於《中國工人階級狀況——安源實錄》

研究工人階級狀況,是我在大學其間就有過的計劃。現在算來,已快三十年了。當時我還是大學政治系二年級的學生,在研讀弗·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時,被恩格斯詳實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所震撼。這種震撼不僅由於我出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工人家庭,我的親人大都是工人,對工人這一社會群體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更主要的在於,我為恩格斯運用的研究方法所吸引。當時,我就計劃,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所有的人也知道中國工人的歷程和苦難,光榮和夢想。然而,我卻一直沒能實施這一計劃。因為,當我試圖以實證的方法開展這項研究時,卻發現自己對從小就朝夕相處的工人生活過於熟悉,已感覺不到還有什麼特別的東西需要記錄下來了。更為嚴重的是,自己工人家庭出身這一社會背景以及人生經歷時刻在干擾我對問題的和判斷。這讓我感到困惑,並最終認識到如果沒有理論研究的視角和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是不可能有客觀公正的和真正理論價值的學術成果的。也就是說,自己的學術積累和理論修養尚不足以把握這一重大題材。於是,我只得將這一計劃擱置起來,轉而研究中國的農民問題,希望從農村和農民的研究中尋找到工人問題的視野和方法。當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時,我感到應該是實施20年前計劃的時候了。因而,我決定用相對集中的時間,將多年來對中國工人問題的和思考進行階段性總結,並選擇了以安源煤礦工人作為實證研究的表述對象。

事實上,我的這項研究工作是長期而分時段進行的。在我看來,對某一社會現象的,需要有一個歷時過程,只有在動態的變化中才能發現其真實的內在結構和意義。因此,我對安源的堅持了4年。但它不是連續不斷的,我沒有像一個安源人那樣在這裡生活,而只是在我認為適當的時候,來到這裡了解他們已有的變化。雖然我曾有過把自己變成安源人的計劃,但最後並沒有做到這一點。這不僅僅是由於我尚不能完全自由地脫離已有的生活軌跡,更在於,我發現,研究者身份的改變會對研究對象的變化產生影響。這實際上是所有人類學和社會學工作者面臨的共同問題。許多研究者努力的方向是成為「自己人」,而我卻總想把自己變成無關緊要的「客人」或「旅遊者」。既便這樣,由於長時間的交往,我還是不幸地成為了被研究者的訴求對象,這是我需要認真檢討的。

我的這項工作主要是文獻研究和性訪談。文獻工作主要是收集和分析有關安源工人歷史過程和現實狀況的文本,此外,為了能夠將安源工人這樣一個群體置於中國這樣一個宏大的社會背景之上,我還研究了與主題相關的全國性的歷史資料和學術文獻。性訪談實際上是研究者直接記錄的口述史。安源工人的坦率和見多識廣使這些訪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從這些表述中我們不僅可以聽到中國普通勞動者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及對未來的希求,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驗證中國民間言論。顯然,這些訪談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當前政治話語的影響,但他們終究不像某些理論大師的著作那樣虛偽了。而且我要特別強調的是,這項研究並不是僅僅局限於安源工人,事實上,追蹤研究全國發生的職工群體性事件是我近年來最主要的工作。我力求做到的是用全國性的變遷和事件作為學術背景來驗證在安源獲得的感受,但安源工人的講述在這裡是我主要的表達文本。通過這些研究,我得出了如下三個方面的結論。

其一,迷失的階級。由於中國工業化獨特的道路,中國產業工人自產生起就因受到幫會組織的控制而欠缺自組織經歷和階級意識認同。因此,當他們成為革命黨人反抗舊體制所依靠和動員的對象後,他們的階級意識就被賦予了許多超越其階級本來意義的政治理想,其組織化程度也因受到政治動員的制約成為了高度政治化的革命工具。在革命的……奪取政權後,工人階級又成為了主流政治話語中「統治階級」 被政權逐漸組織結構化。中國工人階級正是在被賦予了無比的神聖性的同時,最終成為了一個因革命動員和政治鬥爭而迷失自我的階級。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影響到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政黨主要有兩個,即國民黨和……。從本質上來看,這兩個政黨都是崇尚革命的政治集團。雖然他們曾經有過黃金般的合作期,但最終由於在進行社會動員方式和手段上的分歧而分道揚鑣。因為,當時國民黨的主體是中上層知識精英,動員的對象是社會中上層權力階層和資產者。它進行的是精英動員。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社會精英是無法實現對全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的整合的。因此,國民黨最終也就無法建立一個完整的民族國家。當時……的核心是中下層知識分子,動員的對象是工農,進行的是底層動員,是利用工農的力量來實現其建立民族國家這一政治目標的。……要想將工農納入到社會運動之中,就必須要尋找到能夠動員工農的理論武器,服從建立民族國家這一宏大的革命目標,以建立一個公平共產的社會為基本目標的馬克思主義及其階級鬥爭學說是最符合底層動員需要的。因此,在「十月革命」感召下,革命的……人也就按照列寧主義的基本要求,以求引導當時已廣泛存在的以維權為目標的工人反抗運動向階級鬥爭方向發展,尋求工人階級解放。這種解放不僅僅是對工人作為勞動者基本權利的保護,又將其理想化為「解放全人類」這樣宏大的目標。我對安源工人運動的考察證明,知識精英對工人的革命動員具有世俗化的特徵。他們以符合知識分子的合法身份進入工人社區,其中創辦工人子弟學校和工人補習班是其最主要的方式。他們先以拜訪學生家長的名義進行活動,在與工人有一定接觸後,就開設工人補習學校,並對工人進行以階級鬥爭為基本內容的啟蒙教育,發現他們當中的優秀分子,逐漸把他們訓練和組織起來,「建立黨的支部,組織工人俱樂部」這類具有半政權化的「蘇維埃的雛形」的組織。正是通過這些有效的動員方式,……將產業工人納入到革命組織之中。當然,這些在革命動員下產生的工人組織,並不是產業工人內生的政治社團,而是政党進行政治動員的工具。中國工人階級在其形成過程之初就被一種外在的理論和需要所左右。

其二,改革開放使革命失去了合法性,作為革命領導階級的工人階級所擁有的神聖光環也隨之消失。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急劇變遷,把泛化了的意識形態意義上的工人階級割裂成為了不同的群體;作為工人階級主體的產業工人在社會資源分配體制上的弱勢地位也成為了不可否認的事實。他們因利益受損而造成的生活困苦和對社會現實不滿,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以維權抗爭為主體內容的非階級行動,成為了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是用「以理維權」來表述目前中國工人的維權行動的。這裡的「以理維權」主要想表達的意義是,第一,當前工人以理維權是在目前階級失蹤和群體分化的狀況下發生的。長期以來,在中國,工人階級是一個政治化的意識形態概念,內涵的政治性和外延的不確定性是其最為基本的特徵。其結果就是中國沒有一個確定意義上的工人階級群體,這個階級在所有人都貼上其標籤中反而失蹤了。也就是說,當許多不同職業、不同經濟地位、不同思想意識的人都被稱為工人階級的時候,這個階級也就因沒有明確的界線而不能有最為基本的認同。它也就實際上是不存在了。這是目前中國現實政治中的基本事實。當然,整體意義上的階級失蹤,並不意味著具有明確職業特徵意義上的工人群體的消失,事實上,其主體部分的產業工人仍然是當代中國社會最為重要的群體。只是這個職業群體不是以階級的形式而存在的,它們被中國學者稱之為具有客觀經濟利益關係的階層。第二,當前工人維權抗爭的依據是政治倫理。在我看來,當前工人以理維權的理,主要是一種政治倫理。這種政治倫理最直接的精神資源來自長期宣揚的意識形態。由這種意識形態決定的主流話語中,工人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執政的……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工人是國家的主人,是社會真正的統治者。這種政治化的話語,一方面影響著工人的獨立思考和階級意識的發育,另一方面又成為了工人維權抗爭的武器。

其三,中國工人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階級,就要從虛幻的「統治階級」的迷夢中解放出來,就要在「勞動者」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階級意識,就要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大旗下重新組織自己的階級隊伍。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群體才能獲得自己本來的意義和利益;也只有這樣,中國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及長期和穩定的發展。

我認為,在一個群體高度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如何實現權力、資本和勞動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均衡,是一個極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無論人們如何選擇,在我看來,保護處於弱勢的勞動者的利益是現代文明社會最為基本的原則。這種保護就是多方面的。它不僅需要掌握社會公共權力的政治集團制定出明確的社會行動規則,還需要掌握經濟資源的資本集團能恪守這些社會規則並賦予它符合人性的內容,更需要勞動者實現利益組織化來形成制約權力和資本的社會力量。在目前的中國,對工人和農民這兩大勞動者群體來說,認識自己的利益並尋求組織化保護,已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了。事實上,當前工人維權抗爭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工人階級的出路問題。它表明,中國工人階級如何根據自己真實的社會地位和現實利益來完成其階級意識的建構,並在這種階級意識指導下實現階級利益的組織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解決的重大問題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和現實性要求我們有更多的調查和研究,在這本書中,我認為有兩點是需要特別指出的:第一,就是工人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階級認同。這首先要突破現有意識形態的制約,要把政治化的「泛工人」群體分離出去,而根據職業特徵來確定真正的工人群體;其次,就是要重構工人的階級意識。當代中國工人的階級意識也許有許多內容,但其中的核心思想卻是肯定的,這就是,他們不是「領導階級」,他們也不應希望自己成為「領導階級」;他們就是社會勞動者,他們要爭取的是他們作為勞動者的權利,要承擔的是他們作為勞動者的義務。在我看來,當代中國工人的真正利益就是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在當今世界上,勞動者的權益是有比較明確的標準的,這是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也應是現代中國社會應恪守的準則。如何保看護人作為勞動者的權益,應成為當代工人政治的主體內容,甚至可以說,這應是當代中國工人行動的指南。如果偏離這個目標,就有可能使工人淪為新的政治工具。第二,工人要實現利益組織化。工人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就需要有圍繞這些利益的組織。當然,工人的利益組織化,對中國現有的工會組織會提出嚴重的挑戰。它如果不能通過改變自己來真正滿足工人的利益要求,就會被絕大多數工人所遺棄。同樣,對執政的……來說,更富有挑戰性。因為現實已表明,革命年代的政治承諾與發展主義價值觀及現行的政策性選擇之間存在著十分尖銳的衝突,並使執政者在維護歷史道統及其合法性和承認社會現實及順應歷史潮流之間難以抉擇。

這本書最後定稿是在哈佛大學。世界著名政治學家、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哈佛大學亨利·羅佐夫斯基政治學講席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亞洲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前主席裴宜理博士(Elizabeth J. Perry)看後寫了一篇評價很高的序,她說:「于建嶸對中國工人階級狀況進行的描述和研究堪與E. P. 湯普森關於英國工人階級的經典研究相媲美。像湯普森一樣,于建嶸探討了勞工的歷史變遷,熟練地將工人的政治傾向與他們對自己過去經歷的自我詮釋聯繫起來。但是,湯普森的著作是一部勞工史(尋找19世紀英國階級意識的源頭和手工業者對工業化的反應),而于建嶸的這本著作同時還是一部人類學和政治學的著作。它用人類學家的參與式和政治學家對於理論意義和政策涵義的關注,補充了歷史學家們對逝去時代遺痕的追尋」。當然,這是人家說的客氣話,但象裴教授這樣的名家能這樣說,我還是蠻高興的。說心裡話,我自己也認為,這是我目前寫得最滿意的一本書。

儘管如此,這個書在國內也沒有獲得正式出版。但你們到網上一搜索,卻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以及書號之類的。事情的原委是,這本書寫出來後,我計劃在香港和內地同時出版。當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與我簽訂了協議,也發排了。當時約定最好國內先出版,海外的明鏡出版社再出。最後明鏡的老闆先出了,並進行了宣傳。全國總工會研究室知道後就去買了些回來研究,並向全總的領導人寫了一個報告,認為雖然講的都是事實,但不宜大眾傳播。全國總工會的某位領導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也就是國家的領導人了,看了報告批給了有關部門,有關部門就下達了查堵這本書禁令,這本書最後也就沒有辦法在國內出版了。

由於時間關係,我在這些書之外所進行研究,比如信訪制度的研究,現在正在進行的地下宗教的研究等等,就不詳細講了。但在進行下一個部分講解前,我要先給你們放一個有關北京上訪村的記錄片。

關於底層社會的立場

大家剛才都看了「我們的上訪村」這部記錄片,心裡也許會生出許多感慨。我看見有些同學都流淚了。但我在這裡不是為了騙取眼淚,我想告訴你們,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還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的,有許多人群的生活是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我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告訴你們和更多的人,並想思考出這其中的根源和意義。現在,我簡單地表明一下我有關底層社會的立場。

一、從現實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底層社會是當代中國現實社會問題研究和社會結構整體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單位平均主義制的社會結構,對中國社會結構分層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伴隨著市場化進程和社會轉型及社會結構的重組,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社會分化和社會不平等的加劇,社會結構分層日趨明顯,並初步呈現出半固化的特徵,社會斷層和底層社會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大特徵。可以說,對於中國社會的這些變化,最有研究的是孫立平教授,他提出了「社會斷裂」這個概念。康曉光教授對這個過程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說,在當今中國的學術界對精英聯盟盤剝底層人民最富有批判精神的研究,就是這個骨子裡充滿精英意識的康曉光完成的。然而,以上這些研究大多從宏觀的結構出發,或者秉持精英主義的思維,自上而下地「發現」了底層社會。

日本有位叫三浦展的學者,寫了一本很有名的書叫《下流社會》。這本書以大量的社會調查為基礎,從消費市場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中流階層正在「下流化」的過程。作者指出,一直到19世紀50年代,日本還是一個由極少人數的上流社會(不勞而獲卻能夠維持富庶奢侈生活的地主、資本家等富人階級)與人數眾多的下流社會(無論怎樣埋頭苦幹也擺脫不了貧困生活的窮人)所組成的等級社會。自戰後的50年代至70年代前半期,日本經歷了一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日本出現了一些被稱為「新中間層」的社會階層,並且逐年增多。然而,現在的日本卻出現了一個「下流化」趨勢。這個下流社會不是指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弱勢人群,而是中流階層的下層,其最大的特徵並不僅僅是低收入,更在於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願、消費欲望等全面下降。

當然我們不能用日本學者的這樣描述來理解中國的底層社會。那麼,如何認識當前中國底層社會所具有的形態和特徵呢?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它有關社會分層。在中國社會分層方面,最富有意義的研究是中國社會學學會的前會長陸學藝教授帶領的團隊完成的。當然,我們所說的底層社會並不是希望重新做一個社會階層的分析。我們是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內使用這個概念,這就使這個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但並不是說,我們所說的底層社會沒有明確的標準的。在我的研究中,對底層人群有四個基本規定性。其一,他們不掌握公權力,不是國家權力機關或事業單位任職,或者簡單說,他們不拿財政工資。簡單說,他們不是「幹部」,不是國家公職人員。其二,他們的生活主要不是靠資本收益,而是靠出賣勞動力。也就是說,他們不是老闆。其三,他們生活處於溫飽或溫飽線以下,他們是這個社會的底收入者,也就是說,他們在這個社會是窮人。其四,他們很難實現社會階層的流動或轉化。如果按照我上述的標準,毫無疑問,在當代中國底層社會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群體。

二、從價值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底層社會」作為一種價值取向,要求我們從底層人群的處境出發,從他們的要求和願望出發,來理解社會的發展和目標。

精英主義價值的核心,精英們按照所謂社會規律或理想,設想出一個社會方向和目標,並以此制定相應的社會政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知識階層對底層政治的無視到了理直氣壯的地步,真正來自底層的眼光是微乎其微,就是那些對邊緣弱勢群體問題的呼籲,也在一定程度上出於這樣一種危機意識:底層生存狀況的惡化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對危險警示的精英思維的反應。顯而易見,基於「危險」反應的對於底層的關注尚未離開統治的立場、精英的立場或者說是上層利益階層的立場。底層所獲得的關注眼光是自上而下的,是作為治理對象和防範對象而存在的。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走進他們的生活,從底層群體的處境去理解他們的訴求和行為。也就是說,我們對政治的研究也就不能只停留在政治精英活動的層面上,我們需要深入底層社會生活的內在結構中去尋找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我們對那些主導社會發展的精英們也不能停在道德評價的層面上,我們需要尋找一種制約精英們行動的社會力量。毫無疑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政治背後的社會群體的利益關係,然後才是制度的設定和遵守。在這裡,民主政治的主要意義,就是讓政治精英和底層民眾在內的社會各群體有一個平等的利益表達平台。只有當社會的所有成員特別是底層階層都感到有利益表達的渠道,並能意識到這種表達是有效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是健康而和諧的。

當然,我也並不是說,底層民眾的一切行為和思想都是對的。但管理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在沒有實行真正民主和憲政之前的威權時代,就有一個治理者如何了解底層人群的意願的問題。如果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意識,所制定的政策肯定是有問題的。就以信訪制度來說吧,這也是我與你們的康老師爭論的問題之一。在國家信訪局為修訂信訪條例叫我們去開諮詢會時,我們就發生過爭論和衝突。我認為,由於信訪制度存在許多重大的制度性缺失,越是強調信訪,就會有更多的人上訪。而只要中央政府搞信訪責任追究制,就會使地方政府與信訪人的博奕變得複雜而無序。加強信訪,不如加強司法。當時你們的康老師很生氣指責我說,……都主張以民為本,你姓於的不是一直說要保障弱勢人群的權利,為何在有關解決老百姓實際問題的信訪問題上你卻倒退了呢?我當時回擊康教授說,你不了解信訪制度的本質特徵和信訪人群的心理。不信,我們就等著瞧,加強了信訪反而會產生更多的問題。當然,最後國家還是採納了康教授一群人主張強化信訪的觀點,修改了信訪條例。新信訪條例實施兩年多了,情況就有如我所說,信訪問題更加嚴重。不信,我念條簡訊給你們聽。這條簡訊是我剛才收到的,是河南的一位上訪者發給我的。這個上訪者很有名,我稱之為「超級訪民」。他的事本來很簡單,就是他老婆和孩兒由於沒有在本村設籍,所以在外面來征地時少分給他們家大約六千元土地款,他就開始上訪,當他告到省里時,縣裡面感到有一定的壓力了,就給了他家一萬二千元。他還不服,就告到了北京,這下影響到了縣裡的政績,把縣裡惹火了,把他搞回來勞動教養了一年。這下問題的性質就變了,他一放出來,就直接到了北京上訪,一呆就是4年,搞得這個縣一點辦法也沒有。而他在這4年中也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本來也就打算回家過日子算了。可最近要開奧運會了,中央出台了一個信訪責任追究制。他好象又看到了希望。他剛才給我的簡訊是這樣說:「於老師你好,明天我就要離開北京了,因為我縣政府已派公安來抓我,所以我想拜託你,和我政府談判,一定把我的條件告訴他們,就說少了20萬,我不會和他們談。要想解決問題,先給我家拿10萬,我就回家,不拿10萬元,我就不可能回去,非常感謝我的親人於老師」。這條簡訊傳遞一個什麼樣的信片息呢?就是制訂政策者不了解民情民心,所制訂的政策釋放出來的信號及所形成的社會評價,就會製造出這樣的「超級訪民 」。所以,我一直說,對底層社會不了解,對他們的心理狀況也不了解,對他們的願望不了解,你的政策表面上是親民的,實際上是害民。

三、從方法論的視野來分析,「底層社會」作為一種社會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從底層人群的角度去理解社會現象,在當前社會轉型期,理解底層人群的社會心理將具有特別的意義。

「底層社會」可以說是不被關注和被遮蔽及忽視的另一個世界,著眼於底層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結構,深入底層人群日常生活的細節和事件,將有助於揭示和再現社會運行的深層動力和被「隱蔽」的社會事實。底層社會的揭示有助於理解和揭示中國繁榮發展社會轉型背後的另類社會現實,對於豐富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以及社會衝突理論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我個人認為,當前中國的底層社會研究在當前的學術研究中是相當薄弱而貧乏的,進一步深入地了解並認識中國的底層社會也是社會穩定之必需。具體來說,這些問題可以表述為:當前中國底層社會所具有的形態和特徵呢?底層衝突性事件發生發展的結構性根源是什麼?底層群體的心理如何?底層群體的利益訴求是什麼?如何吸納並引導底層群體的政治參與?

而要認識研究底層社會,起碼需要堅持兩條。其一,要堅持從個體出發,每一個社會都是由個體組成的。我們把底層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但並不能因這個群體而否定個體的存在。我們要研究工人、農民或其他群體,就要具體了解他們作為個體的狀況和需要。布勞格曾經指出:「從原則上說,如果有可能和當作有可能的時候,用個人的行為來給所有象宏觀的因素、總體變量或不管被叫做什麼的整體概念下定義是非常合意的」。當然,我不主張離開個體去談群體的,並沒有否定群體的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們講「底層社會」就是認可了一個有著同質化的社會。我們在這裡只是強調的是,要研究群體,需要有個體的視野,要從個體的需要和行為中來理解社會群體的變遷。這這有如思想家哈耶克所說:「那些偉大的個人主義作家所關心的主要事情,實際上是要找到一套制度,從而使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其普通行為的動機,儘可能地為滿足所有他人的需要貢獻力量 」。其二,要相信底層人群是理性的,他們能夠判斷自己的利益所在,他們的利益需求和行動也能影響到社會發展的。也就是說,底層群體與精英一樣,都是理性人。這裡的理性,是指個人選擇正確手段以達到利己效用。選擇行為的理性意義,雖然也體現在搜索和確定利己效用目標的過程中,但更主要體現在實施這些目標的過程之中。在一個具體的行為過程中,個人選擇行為和非理性行為可能同時存在,甚至不能將他們完全分開。但在具體的個人選擇行為中,這種理性能力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理性能力表現為認知能力和環境反應兩個方面。而且,任何選擇行為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基於一定的目標和意願的過程和結果。但是,我們肯定這一點,並不是贊成「目的論」。目的論是那種按照某種目的或結果來解釋事物的學說,它將事物的目的、功效視為其發生或產生的原因。而我們這裡闡述的是個人選擇行為的目的,表明的是行為人內在的動機,是個人選擇行為的目標和意願。這種目標和意願在個人選擇行為中顯然是存在的。這也是作為人的行為和與動物的舉動的區別,是個人本能性行為和選擇行為的區別。在這方面,印度的底層研究(Subaltern Studies)計劃所運用的方法和提供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總之,我今天所講的底層社會是一種社會存在,也是一種價值觀,還是一種研究方法。我所努力的就是要揭示這種社會存在,要張揚這種社會價值,要堅持這種研究方法。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謝謝各位。

責任編輯: 於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828/100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