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世界藝術 > 正文

美國科學家解開莫扎特音樂增加記憶力之謎

莫扎特的音樂能提高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莫扎特效應」。它的科學原理在哪裡?發現這一效應的美國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發現了其中的分子基礎。

  1993年,美國威斯康星奧什科什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羅謝等人發現,大學生聽10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後,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明顯的提高。這一發現激起了公眾對莫扎特音樂的熱情,但一些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報導,羅謝及其合作者最近在舊金山舉行的認知神經學研討會上說,莫扎特奏鳴曲也能提高大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他們在新研究中發現,聽了莫扎特奏鳴曲的大鼠,其大腦海馬區內刺激和改變腦細胞聯繫幾種基因的活躍水平有明顯提高。

  這些基因分別負責生成一種神經生長素、一種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化學物質以及一種神經突觸生長蛋白質。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有助於為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患者設計音樂療法。

  此前一些科學家認為,「莫扎特效應」的產生只是因為音樂能讓人的情緒變好,或者這與莫扎特作品獨特的節奏有關。有研究發現,這些節奏與人類大腦的一些節奏周期相符。

  但是,不管「莫扎特效應」的奧秘是什麼,莫扎特音樂已在臨床上應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在聽了莫扎特奏鳴曲後,其空間推理和社交能力有明顯的提高。莫扎特音樂還被發現能緩解嚴重癲癇患者疾病發作的症狀,而其他音樂卻不能。(新華網)

這是莫扎特的畫像。 新華社發


「驚嘆世界的神童」莫扎特簡介

新浪娛樂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樂派最典型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家。他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音樂。從1762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扎特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斯、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裡擔任首席樂師。由於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這段不穩定的僱傭關係終於在1781年結束,他毅然決定獨立自主,前往維也納定居,走上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寫作之輕鬆與神速使他的同時代人和後輩都把他看作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成的天才,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時期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誨外,的確從未得到過正式的教師指導。天才是不容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刻苦與勤奮。莫扎特曾說:「人們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實際上,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麼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

  1791年莫扎特貧病交加在維也納逝世,享年僅35歲。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中文名稱:莫扎特第三十九號交響曲等
英文名稱:Mozart Symphony NO.39
資源類型:APE
版本:EMI
發行時間:1997年
專輯歌手:Karajan
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簡介:

莫扎特《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作於1788年。這是莫扎特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創作的三部最偉大的交響曲( 6月26日的完成第三十九交響曲,7月25日完成的第四十交響曲,8月10日完成的第四十一交響曲)之一。該曲曾被人們尊稱為「天鵝之歌」,以表達對莫扎特和這部作品的仰慕之情。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自始至終貫穿著舞蹈性的節奏與旋律,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主義精神。

  作品包括四個樂章,採取了「奏鳴曲-交響套曲」的結構原則:

  第一樂章:柔板,快板,長長的引子提供了一種美妙、寧靜,莊重而又心靈和諧明朗的意境。這一樂章的主體是一首優雅的「歌唱性快板」,簡單的主題豐富地展開。這一樂章中有輝煌飽滿的全奏段,也有活潑的第二主題與層出不窮的想像變化。

  第二樂章:行板。這個如歌的樂章充滿沉思冥想,優美而安祥,表現出了慢速進行曲的特點。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小快板。朝氣蓬勃,是作者最著名的小步舞曲之一,令人聯想起第一樂章節慶式的歡樂。

  第四樂章:快板,典型的奏鳴曲式,這個樂章明顯是海頓式的,活潑的開始主題輕輕奏出,然後由全奏大聲重複,充滿了機智、幽默的情趣,是一幅生氣勃勃的民間歡樂場面的寫照。

莫扎特的第20鋼琴協奏曲,D小調,K466,作於1785年2月10日,1785年2月11日首演,獨奏是莫扎特自己。裝飾奏由貝多芬譜寫這首作品充滿了悲觀的情緒,全曲包括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一開始樂曲就傳達出一種不安感,達到高潮時d小調暗示的淒涼而悲愴,以弦樂隊奏出黑暗的背景場面為引子慢慢迎出鋼琴沉重的敲擊,緊接著在同一架鋼琴上似乎出現了兩個主角,似乎在爭論著,在這一樂章中弦樂隊主要是渲染陰鬱的氣氛,主要是有鋼琴襯托出的兩個對立的角色展開的,對比主題的衝突和鬥爭貫穿始終,結尾有點奇怪,沒有了莫扎特以往明快,華麗的結尾,而是一個漸弱,給人一種失望的感覺,但好象又是安然離去了。

第二樂章;(浪漫曲)如歌似的主題由鋼琴開始奏出一支寧靜的抒情曲,像是陰霾之後的陽光,然後是樂團延續,中間抒情曾被暴風雨式近乎發瘋一樣的插段打斷,最後又回到寧靜的主題,讓第二樂章平靜的結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樂章,可能是因為它曾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吧,結尾的雨過天晴更是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憂傷。記得在獲得1984年8項奧斯卡獎的《莫扎特傳》這部電影裡,結尾就奏響了20鋼協的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極快板)迴旋曲式,其中穿插著火熱的迭句,這一樂章恢復了第一樂章的衝突和搏鬥,華彩炫技後,結尾處突然轉到了歡快的D大調,體現了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

莫扎特第四號圓號協奏曲 本曲作於1786年,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圓號協奏曲莫扎特的四首圓號協奏曲向來被認為是圓號作品中最好的作品,聽來溫暖深邃,具有詩一樣的情感。這四首協奏曲都是莫扎特在他的藝術成熟期創作的,體現出非凡的純音樂個性,充分展示了他在調性上的想像力以及組合音樂素材上層出不窮的技巧。

提及圓號就不能不提丹尼斯·布萊恩,這位英國人演奏圓號的水平只能用空前絕後來形容。對於任何圓號演奏者來說,莫扎特的協奏曲都是對其演奏技巧的極大考驗,而丹尼斯·布萊恩即使在演奏最難的樂段時,聽起來也是輕鬆自如勝似閒庭漫步。無論是柔和甜美、清晰敏銳發聲,乾淨流暢的節奏,還是溫文而雅、和藹蘊藉的風度氣質都是十足的莫扎特味。

丹尼斯·布萊恩提高了莫扎特圓號協奏曲的聲望,並且使K.452在某種程度上從鮮為人知發展到廣為流傳。很少有一組作品能和一位演奏者有如此神奇的結合,而這位演奏者又擁有如此完美和獨特的技藝。

「這張唱片堪稱同曲目中的『決定版』,他讓我們領略到了布萊恩圓號的精湛技藝以及他對音樂藝術的執著追求。」
——留聲機

全曲共分3個樂章

1.中庸的快板
2.浪漫曲:行板
3.迴旋曲:極快的快板

責任編輯: 紫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1113/11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