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萬物同遭劫蟲蟻亦遭殃 長江危急

 

長江已被碎屍萬段,已經不是一條河流。長江生態危機由來已久。尤其是上中游的水土流失,隨著山林砍伐,坡地開墾而日益嚴重,中下游則向江湖要糧,洞庭湖面積減少了大半,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還剩下多少湖泊?沿著「黃金水道」布設了無數重化工企業、鋼鐵企業,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把廢水廢渣往母親河裡一排了之。迄今為止,沿江城鄉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長江。這就是蕪湖、無錫等沿江城市反而經常斷水的原因,是沒有乾淨水可供。「高峽出平湖」的結果,可能不是我們所能預測的。大量的卵石、泥沙淤塞在庫底會是什麼結果,可以想像吧?至於對氣候地質有什麼影響,只能走著瞧了。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知道說什麼是好。

 

長江四川段出現特枯水情 瀘渝航道告急
2009-03-26 08:48:21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編輯:何禮平
  長江瀘州航道局迅速啟動枯水期航道維護應急預案

  (楊華林 華西都市報記者 陳章采) 近段時間以來,長江上游四川段出現了歷史罕見的特枯水情,致使已執行國家一類航道維護標準的長江上游瀘州-重慶段航道多處水情告急。截至25日中午,三峽水庫上游的長江航道依然處於特枯水位。


長江水位下降,一些地方貨船單向通行

  據長江瀘州航道局介紹,從19日開始,瀘州段水位從0.60米(以黃河高程為計算基準,海拔223.301米為零水位)退至-0.10米,21日至25日水位一直在0米左右徘徊。截至昨日,長江瀘州水位仍只有0.16米。由於長江瀘渝段航道已經執行國家一級航道維護標準,維護水深為2.7米,特枯水位的出現給船舶的安全航行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面對罕見的特枯水位嚴峻形勢,負責瀘渝段航道維護的長江瀘州航道局迅速啟動枯水期航道維護應急預案,對轄區內火焰磧、叉魚磧、鯉魚磧、斗笠子等重點淺水道加強測量,調整航行標誌,安排疏浚船艇現場待命。從19日晚開始,瀘州航道局機關安排安委會成員晝夜值班,各航道管理處根據水位連續低迷的情況晝夜護航守槽。

  長江瀘州航道局唐誠局長稱,該局已經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和部署了航道維護最佳方案,並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確保轄區航道安全暢通。加強航道探測和演變分析,對各淺灘航道的探測情況按規定及時上報。加強航道行政管理,防止「超吃水」船舶破壞航道的行為發生,保護好長江航道。同時,航道部門還積極與二灘、向家垻、溪洛渡等上游水利樞紐就下泄流量問題溝通協調,力爭將下泄流量對長江水位和航道維護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各級領導幹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生產一線,堅持現場辦公和值班督促,認真履行職責。

  航道部門提醒船舶注意,在過往火焰磧、叉魚磧、鯉魚磧、斗笠子等重點淺水道時,一定要加強與航道部門的聯繫,注意航行標誌的調整情況,千萬不能冒險航行、「超吃水」航行。

*********************************

位居長江邊 洗澡卻無水
蕪湖眾多市民遭遇「洗澡難」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位居長江邊以江城著稱的蕪湖市眾多市民,連日來紛紛投訴反映「洗澡難」。原因是水壓太低,出水量太小,熱水器打不著火。特別是眼下的數九寒天,一些市民因此而弄出許多尷尬,甚至感冒生病。

    家住該市新華新村的張女士訴稱,她家住6樓,每天中午12點半到下午5點,晚上到11點以後,家裡的水壓低得幾乎沒水。想洗澡,必須在下午5點到晚上11點之前這一時段。家住另外一個小區的秦先生投訴時十分生氣。他說洗澡時常常洗著洗著就不來熱水。最近一次,他一身一頭剛剛打好肥皂,突然不來熱水,他只能盲人一樣關掉開關,光身摸出衛生間,拎回兩瓶熱水,勉強衝掉肥皂沫,凍得他感冒了好幾天……據統計,連續一星期以來,該市地方媒體及本報記者已接到此類投訴多起。當地媒體以《本報報導引起強烈反響  「水壓低洗澡難」已非個例》做了連續報導。

    為求證市民投訴「水壓低,洗澡難」的原因所在,記者採訪了該市供水總公司改制後的華衍水務公司。公司一位李姓女主任分析了存在這一問題的幾方面原因:一是有些小區水管安裝有誤。比如應該安裝100DN管徑的可能只安裝了80或60DN,導致小區進水量不足。二是外路管網滲漏。三是建築物地勢或高程過高。四是家庭的管網末梢濾網疏於清洗形成阻塞。五是長江枯水季節采水存在困難。最後,李主任強調:我們供水公司就是做供水生意的,不存在賣水卻又惜水不賣的問題。

    孰料,記者根據華衍水務公司的解釋回復投訴市民時,大多市民卻並不認同。家住海潤小區5樓的王先生很生氣地指出,華衍水務的解釋太糊弄百姓了。他家過去就沒有出現水壓上不來的情況。同樣還是這個小區,又沒有增加用水量,顯然不可能是「水管安裝有誤」問題。南瑞新城的陳女士則說,這兩年每天午後水壓就上不來了,因為洗澡突然沒水已被凍了好幾次。原先以為是熱水器或是什麼濾網問題,喊人檢查後告訴我們,其實就是水壓小了出不來水。新華新村的張女士乾脆認為,是不是供水單位為降低成本,定時關閉了一些水泵。

    面對市民確實存在「水壓低,洗澡難」的詰問,華衍水務的李主任顯得十分無奈。而每天市民這一方面的投訴仍呈直線上升趨勢。( 王祚宏)

*********************************

中國今年投入10億元整治長江航道

2009年01月21日13: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大 中 小】 列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記者21日從交通運輸部長江航道局在宜昌召開的工作會議上獲悉,國家今年將投資10億元,對長江航道全線重點礙航河段進行整治,長江航道整治建設將迎來新的局面。

  為適應長江水運快速發展的需求,去年國家向長江航道投入8.13億元,開工建設了敘瀘段二期、瓦口子、黑沙洲等航道整治工程,完成了庫區銅鑼峽至婁溪溝炸礁、蕪南航改、航標一期、羅湖洲、碾子灣整治、太子磯炸礁工程,長江航道通航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日前,長江下游江烏、張南上淺區航道整治工程及太子磯水道攔江磯炸礁工程,中游戴家洲一期、窯監一期、沙市一期等航道整治工程又相繼開工建設。

  據長江航道局局長熊學斌介紹,長江航道中下游長河段系統治理5個工程技術方案已通過專家審查,上報至交通運輸部。長江航道整治建設有望迎來更高起點、更大規模的系統治理。

  據了解,系統治理技術方案將長江中下游航道分成5大段進行系統治理,初步估計約有42個礙航淺灘需要整治。長江中下游上起湖北宜昌,下至江蘇瀏河口,全長1645公里。這段航道尤其是宜昌至武漢河段由於是沙質河床,航道演變頻繁,歷來是長江航運的瓶頸河段,系統治理的難度較大。

  此次,在成功完成界牌、碾子灣、張南上淺區、羅湖洲等嚴重礙航淺灘治理後,長江航道局開始著手研究對中下遊河段進行長河段大規模治理,計劃用5年時間到2013年完成系統整治,實現「中游暢通、下游通達」的目標。

***********************************

長江上游最後的魚類保護區危在旦夕

一個正在醞釀的水電項目有可能使「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遭遇滅頂之災,這個專家眼中的長江上游魚類最後的避難所危在旦夕。

本月初一家媒體短短几百字的消息觸痛了魚類保護專家們的神經,報導稱,2月中旬,農業部組織專家對重慶市政府提交的《長江小南海水電站建設項目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及其減免對策專題研究報告》進行論證。

儘管報導並沒有披露長江小南海水電站最終究竟會不會上馬,但長期關注長江上游魚類的專家們都很清楚,最近兩年,有關方面一直在運作長江小南海水電站的動工,這個水電站的選址擬定在重慶市的珞璜鎮,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試驗區內。

魚類專家憂心的是,此次論證會有沒有可能就是小南海水電站要上馬的信號呢?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裡,為給長江上游高潮迭起的水電開發讓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已經一再縮小。最早倡議建立該保護區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擔憂地說,這個保護區幾年前被「掐去了頭」,如果「再去了尾」,那麼剩下的、支離破碎的河段就不可能繼續成為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生命通道,而且自然保護區是受國家相關法規保護的,豈能隨意踐踏?

步步退讓的國家級保護區

重慶市政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2009年的主要任務包括:爭取中央支持……突破小南海水電工程。從當地媒體的報導可以了解到,小南海水利樞紐工程有可能是「十一五」期間重慶最大的單體投資項目,工程計劃動態總投資370億元,如果開工,建成後的裝機容量相當於2/3個葛洲垻,電力將主要用於市內,當地對這個工程的期望是,徹底改變重慶拉閘限電的歷史。

當地積極醞釀小南海水電站的依據是一份1990年形成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其中提到:長江幹流三峽之上、向家垻之下,應當修建小南海、朱楊溪、石硼等大型電站。

這個說法遭到了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的質疑,他介紹說,那份規劃形成的時候,「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沒有建成。但是1994年建立了保護區,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規劃與保護區的相關規定是衝突的,應該修改。

有人辯解說,擬建的小南海水電站垻址在保護區的試驗區,不在《自然保護區條例》要限制開發的核心區和緩衝區,不受法律約束。但曹文宣院士認為,水電站的建設有其特殊性,如果垻址在試驗區,水庫的回水區肯定要進入緩衝區,甚至核心區,長江里的各類生物必定會受到影響,不能在概念上打法律的擦邊球。

說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5歲的曹文宣院士感慨萬千,這個大半輩子都在和長江里的魚打交道的學者說,這個保護區已經歷經了幾進幾退,為什麼有的領導幹部只知道吃魚,卻不知道保護魚,一步步侵占魚兒們的棲息地。

曹文宣對長江里的魚如數家珍,他介紹說,長江上游共有119種特有魚類,但隨著上個世紀70年代長江第一垻、葛洲垻的開工,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生存空間就開始不斷受到擠壓,90年代開工的三峽工程又進一步惡化了魚類的生存環境。

當時專家就已經意識到,三峽建垻後將形成600餘公里長的水庫,由於流速顯著減緩,泥沙大量沉積,餌料生物組成發生變化,會使原來在該江段棲息的一部分魚類不能適應,有可能在水庫內逐漸消失。政府部門在制定三峽環保規劃時,聽取了專家的建議,要求上游的宜賓和瀘州兩市要分別建立市級保護區,對長江上游珍稀魚類進行保護,之後的幾年,魚類保護的問題不斷被重視,在2000年,最初的兩個市級保護區已經合併,並升格為國家級保護區。

可惜好景不長,很快有關部門就決定要在長江上游的金沙江進行水電站的梯級開發,當時擬建的向家垻和溪洛渡水電站都在剛剛升格的長江上游珍稀魚類國家級保護區內。

如何解決水電站和自然保護區的矛盾,那一次,相關部門選擇了保護區向水電站讓步。

在「金沙江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水能資源極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在能源緊張的情況下,金沙江的水能資源開發,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的帽子下,有關部門開始在2002年醞釀變更保護區範圍。

新的保護區範圍在2005年對外公布,比原來縮小了相當一部分,最近的事實是,溪洛渡和向家垻兩個水電站已經在2008年年底前實現了截流。

當時參與修改保護區範圍的一位專家解釋說,剩下的保護區、三峽水庫的庫尾至向家垻之間約為400公里的河段,只能是上游珍稀魚類的片段化殘存生境。

曹文宣院士的說法是,現在這點殘留的面積是滿足長江上游珍稀魚類完成生命歷程的必要生態通道,需要保持暢通無阻,例如圓孔銅魚這類珍稀物種,屬於漂流性卵,它們的魚卵需要在河裡漂流一定的距離才能孵化,如果保護區面積繼續消減,那麼河道距離不夠長,將大大消減魚類的種群數量,長期下去,這類魚將面臨滅頂之災。

在這個曾經被掐去一部分的國家級保護區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鱘和達氏鱘,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胭脂魚、大鯢和水獺。其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名錄的有3種。

一位專家回憶說,2005年調整保護區方案時,有關方面就曾宣布,剩下的這點流域不能再搞水電開發了,可是短短一兩年之後,小南海水電站又在醞釀之中。

還有多少魚類在滅絕的邊緣

在當年三峽工程論證的時期,曾有一位支持者說,「大壩對生態有什麼影響,不就少吃兩條魚的事嗎?」而在專家那裡,大壩對生態的影響遠遠不是少吃幾條魚那麼簡單,它對生態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一類物種可能就此滅絕。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馬毅在2007年舉行的第二屆長江論壇上,曾經給出了這樣的數據:人稱「水中活化石」的中華鱘,因受葛洲垻的影響數量銳減,並有繼續減少的趨勢;長江久負盛名的「四大家魚」因三峽大壩建成蓄水,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監測顯示,2004-2006年的平均魚苗發生量與2003年蓄水前相比,驟減了90%,由此可以看出,長江水生生物鏈中各個物種的資源狀況已經全面衰退,表明整個長江水域的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發展趨勢令人擔憂。

馬毅還指出,長江各類水利工程建設在帶來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效應,造成水生生物棲息地被大量侵占、洄游通道被切斷,產卵場被淹沒或破壞,水生生物資源衰退速度加快,種質退化、基因異變,資源總量銳減,這種破壞是毀滅和不可逆的。導致水生生物物種基因不能適應環境而逐漸趨於滅亡,長江的生物多樣性逐步消失。

在學者的研究中,中華鱘是目前已知的受大壩修建影響最大的物種。長期關注長江問題的學者范曉介紹說,中華鱘是長江里典型的海江洄游性魚類,它們在海洋中長大成年後,每年夏秋季逆長江而上,需要耗時一年,行程3000多公里,才能到達長江上游金沙江的產卵場。在整個艱難跋涉、激流勇進的過程中,雄魚和雌魚選擇適宜的河段交尾產卵,而魚卵具有粘性,沉落粘附於石質河底,並可藏匿於卵石縫中,以保護孵化中的胚胎不受敵害侵食。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中華鱘從海洋洄游到金沙江產卵,再返回大海,需歷時近兩年,葛洲垻工程建成後,中華鱘被永遠阻隔在大壩以下,再也不能重返傳統的產卵場。

葛洲垻對中華鱘的影響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就開始在葛洲垻下遊人工繁殖中華鱘,並在技術上取得了成功。

范曉說,人工繁殖的魚苗,一般在四五個月後,和親魚一起放歸長江,也有部分魚苗生長一至兩年後放歸,由於人工繁育的環境容量有限,所以不可能大規模養育個體更大的中華鱘。

但學者擔憂的是,中華鱘從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並開始放流以來,已有20多年的時間了,按中華鱘15年的性成熟期計算,2000年以後,應當有人工繁殖的成魚返回葛洲垻垻下江段。那麼,人工繁殖種群生長的情況如何?它對天然種群有什麼影響?有無基因變異和種質退化的現象?

范曉說,目前還無法識別出洄游成魚中的人工繁殖個體,因此上述問題仍然是疑問重重。他還告訴記者,他曾經訪問過專門研究中華鱘的學者,這位學者告訴他,人工繁殖只是在中華鱘的天然繁殖條件被嚴重破壞後,不得已的一種補充方式,但它不能代替中華鱘的天然繁殖。還有一些生活在長江的瀕危保護動物,如白鱘等,生性比較兇猛,根本不可能進行人工繁殖,它們的命運更讓人擔憂。

葛洲垻以下的白鱘種群在1993年以後已基本消失,自然繁殖的可能已經不復存在,最後捕到的一尾是在2002年12月12日的南京下關;葛洲垻以上的江段,種群數量也急劇下降。而近8年來,葛洲垻以上長江江段發現的白鱘均為30公斤以上的成年個體,未發現幼體,說明近年來白鱘的自然繁殖狀況極差,也可能已沒有白鱘自然繁殖了。

專家認為,三峽庫區蓄水以後,對魚類最主要的影響是棲息空間的損失。大壩至重慶600多公里的江段為水庫代替後,原來在急流和中、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魚類,將無法適應庫區的靜流深水環境,當它們不得不遷移時,又會受到生境容量的限制。一定的河段空間內,所能容納的魚類種群數量是有限的,這必然導致具有急流態生活習性的種群的衰減。

金沙江上正在修建的向家垻、溪洛渡等一系列電站大壩,將使長江魚類最重要的產卵地不復存在,這會給已被隔斷在三峽大壩以上的魚類種群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

雲陽故陵鎮出現重大滑坡險情

時間:2009-4-5 15:24:00 來源:重慶晚報


  約360萬立方米的坡體隨時可能下滑入江,該縣已啟動應急預案,禁止所有人員進入該地區


  本報訊 受暴雨和三峽水庫水位漲落影響,雲陽縣故陵鎮涼水井總體積約360萬立方米的坡體隨時有下滑入江的可能,屆時整個長江將有半個江面被堵塞。


  昨日,記者從故陵鎮楚副鎮長處了解到,滑坡區域的11家共55人已成功轉移。目前市國土局專家已到現場勘探,並用儀器檢測山體情況。


  據附近村民介紹,涼水井附近山體又有滑落現象。滑坡片區住著水讓村11戶55位村民。楚副鎮長介紹,去年11月,三峽水庫175米試驗性蓄水階段時,此段山體已出現滑坡。事發後,故陵鎮立即協調,將水讓村8組55名村民轉移到一公里外的11組,每日派村民巡邏觀察山體情況。


  據縣地質環境監測站的監測,今年3月10日以來,滑坡以每天1厘米的速度加劇變形。4月1日,重慶市資深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黃家瑜對滑坡現場踏勘後表示:滑坡已處於臨滑狀態,庫水位進一步下降和強降雨疊加的情況下,總體積約360萬立方米的滑體隨時有下滑入江的可能。


  如真的滑坡,一半的長江航道將被堵。」楚副鎮長說,該滑體長約300米,寬約600米,平均厚度20米,總體積約360萬立方米,前緣高程150米,後緣高程301米,基岩滑面平均傾角51度。如滑坡,將阻塞江面,對過往船只有巨大安全威脅。


  昨日上午,雲陽縣彭縣長查看了出現險情的地方。彭縣長說,滑坡險情發生後,雲陽縣迅速啟動了應急防災專項預案,並禁止所有人員進入滑坡地區,改用儀器檢測。檢測儀器放在海事局提供的船隻上,沿江停靠的這些船隻,還是過往船隻的「警報器」,以便災情發生前發出預警預報,實施緊急避險。


  記者 朱雋 朱亮 實習生 龍珊

**********************************

蓄水後三峽庫區部分滑坡體穩定條件惡化

本文來源於《財經網》  2009年04月07日 18:49 【《財經網》重慶專稿/記者 鄧海】


隨著三峽水庫的水位漲落和連日雨晴天氣交錯,三峽庫區出現部分崩滑體穩定條件惡化現象。目前在重慶雲陽縣故陵鎮涼水井地區,就出現了體積360萬立方米的重大滑坡險情,55人被緊急疏散轉移。


重慶市國土局的一名官員告訴《財經》記者,自2008年9月28日三峽水庫進行175米蓄水試驗以來,三峽庫區重慶段有13個區縣共發生150多處地質災害災(險)情,崩滑體總體積超過4500萬立方米,影響居民9000多人,損毀土地2000多畝,據目前初步評估,導致經濟損失約5億元。在發生的眾多災(險)情中,涼水井滑坡險情所影響的地區面積是最大的。

  在水庫運行後,岸坡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極易導致岸坡變形失穩。根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一份內部地質預測材料顯示,蓄水後三峽庫區崩滑體的穩定狀況將發生惡化,與天然狀態相比,穩定和基本穩定的崩滑體將減少37.8%,而潛在不穩定的崩滑體將增加51.7%。

  重慶市國土部門調查認為,在三峽水庫蓄水以後,因為受到長期高水位的浸泡,重慶市的庫區區縣地質災害呈現發生頻率增大、災(險)情增多、不確定因素增加的趨勢。在實驗性蓄水以來,重慶新發生的地質災害有100多處,超過地質災害總數的70%,因此帶來的涌浪災害危險也初步顯現,目前已發生影響航道、航運安全的重大災情三處,已出現的重大險情八處。

雖然國家已經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防治投入巨資,但目前仍有很多地質災害的治理項目沒有展開。在三峽庫區三期地災防治的規劃項目有2977處,其中崩滑體總計2686處,僅有355處採取了工程措施得到治理,而未採取治理措施的崩滑體在高水位中極易發生危險。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一名專家告訴《財經》記者,雖然三峽工程有助於防洪減災,但是三峽工程的運行,實際上加劇了洪水對庫岸邊坡的影響。因為三峽水庫每年從145米到175米的30米蓄水和消落,相當於以前長江100年一遇的洪水的消落。也即,如此高水位消落的頻率,以前約是100年一次,現在卻變成了一年一次,所以庫岸邊坡所受的影響也就比以前大。

更讓人擔憂的是小型居民點的地質災害防治問題。巴東縣的一名官員對《財經》記者說,目前巴東縣最大的滑坡險情是在黃土坡,涉及上萬居民的搬遷,現在搬遷和治理費用還差1億多元,難以進行下去。而小的居民點就更加麻煩了,他透露說,在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當中,並沒有涵蓋部分小型居民點和原有的居民點庫岸,對這些地方的地質災害情況目前還知之甚少。

  居住在巴東縣河岸的譚永貴告訴《財經》記者:「滑坡是經常遇到的。現在滑坡來了,也不像以前那麼恐懼了。」譚永貴家的院子所在的石坡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長江,「到了晚上的時候,院子下面的坡就不停地滾石頭到長江里,整晚整晚睡不著覺,醒來的時候也要小心地走出房門,查看情況。」

*********************************

三峽水庫管理障礙待破
《財經》記者 鄧海    [2009年03月05日 09:53]     共有 0 條點評

管理涉及19個部門,工作內容近40項,存在著「九龍治水」、多頭管理、趨利避責等問題

  【《財經網》專稿/記者 鄧海】在完成175米蓄水,進入正常運行期後,加強對三峽水庫的綜合管理顯得異常重要,然而因為對管理體制缺乏設計,導致三峽水庫後期管理障礙重重。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監察局副局長杜黎明在一份《關於明確三峽水庫管理的法律支撐和管理體制的建議》的提案中提出,隨著三峽水庫管理重點由保障三峽工程建設為主向確保水庫安全運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庫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三峽水庫後期管理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將更加突出。

**************************************

編者按:新華社的報導就是不一樣

【政經】三峽工程效益開始顯現
   [2009年03月10日 19:00]     共有 0 條點評

  據新華社3月10日消息,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說,三峽電站已有26台70萬千瓦水電機組投產;初步設計中的工程建設項目除升船機續建項目外已全部完工,工程質量總體優良;三峽工程具備了175米蓄水條件。
  中國三峽總公司新聞中心介紹其具體效益情況是:
  ——「黃金水道」開始名副其實。三峽蓄水成庫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礙航淺灘暗礁得到系統整治炸除,三峽庫區660公里航道有效改善,萬噸級船隊已可由湖北宜昌直達重慶朝天門碼頭。
  據統計,自2003年6月三峽船閘通航至今年3月10日,通過三峽垻區的貨運總量累計達2.9億噸,超過三峽蓄水前葛洲垻船閘通航22年過閘貨運量的總和。三峽庫區航運成本降低35%-37%,貨運量以每年35.94%的速度增長。
  ——清潔能源已經造福四方。三峽電站2003年7月首台機組發電,至3月10日,累計發電已超過2970億千瓦時。預計2009年,三峽電站發電量可達到初步設計值847億千瓦時。
   三峽工程為國民經濟提供了大量清潔能源,供電範圍涉及華中、華東、南方電網所覆蓋的11個省市,供電半徑達1000公里,促進了全國電力聯網和南北互供、西電東送輸電大格局的形成。
  ——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三峽工程作為長江中下游綜合防洪體系的關鍵性骨幹工程,防洪總庫容達221.5億立方米;如遇「千年一遇」大洪水,三峽工程配合下游荊江分蓄洪工程,可使長江中下游避免毀滅性災害。
  目前,三峽水庫防洪庫容基本形成,三峽工程具備了發揮正常防洪功能的條件,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因此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生態調度開始有效嘗試。三峽水庫蓄水後,每年枯水季節利用蓄積的水量為下游補水,提高了長江中下游通航能力,沿江工農業用水得到較好保障。
  李永安表示,2009年三峽樞紐工程將全面轉入以運行為主,基本思路是研究理順樞紐運行管理體制,處理好防洪、發電、航運、地質、生態等方面的關係,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綜合效益。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412/125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