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北京城管執法局緊急回應雷人教材 不打自招

 

北京城管的不打自招,以及被人陷害

      含有不傳之絕學的「陰功」等內容的《城管執法操作實務》一書曝光的第二天,北京城管執法就迅速做出了反應說,該書僅僅是作為「內部交流[詳細]」用(見上面截圖),「始終未在城管一線執法隊員進行統一培訓。我們也從未同意對該書進行公開發行。」

    這個聲明讓公眾至少知道了一個事實,就是這本教材確實是北京城管執法局編的!亦即不打自招。

    不過,北京執法局既然從未同意過出版該書,這本書為何卻由堂堂的中國國家行政學院的出版社出版了呢?從常識講,出版一本書,總得有作者,並且有作者授權吧。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是誰未經「陰功」發明者的授權,就把這本書送到出版社出版了呢?現在滿世界都在嚴厲打擊盜版,從維護版權法的角度,北京城管執法局和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都不能把這不當回事吧!

     好了,我倒是要看看到底是誰泄露了北京城管的執法絕學「陰功」,到底是誰在陷害北京城管。我相信有這樣期待的大有人在。

(草完)

北京城管執法局聲明連結:
http://www.bjcg.gov.cn/ggl/tzhtg/t20090422_255048.htm

***************************************

今天北京城管執法局緊急回應,雷人教材不實

採取反暴力抗法的「局部動作時臉上不見血,身上不見傷,周圍不見人」的這些內容來自操作實物的書中,今天北京城管執法局緊急回應……


=========================================

城管教材作者:借鑑了公安執法

北青網 - 法制晚報:洪雪


  網上驚曝北京市城管培訓教材 書中內容引發熱議 市城管局上午研究此事 記者採訪主要執筆者———

  本報訊 「注意要使相對人的臉上不見血,身上不 見傷,周圍不見人」——昨日,一篇被稱為「城管獨門秘笈」的帖子在各大網站廣泛流傳。據悉,這些內容來自一本被稱為北京城管執法局培訓教材的《城管執法操作實務》。



  今天上午,記者獲悉市城管局正在開會商討此事。該書的主要執筆者高鋒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網友誤解了該書。

  經了解,該書確為北京市城管局的培訓教材。該教材出現在2006年市城管對科級以上(含副科級)人員進行的培訓班上。因當時引起部分城管隊員的質疑,在後來歷年的培訓中沒有再使用。

  上午,該書的主要執筆者國內公共安全問題專家高鋒教授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並作出回應。

  對話作者

  法晚(下稱「FW」):該書是什麼情況下出版的?

  高鋒:2006年市城管執法局找到我,讓我幫助寫有關城管培訓的教材。當時全國城管都沒有自己的培訓教材,我作為主要執筆者,借鑑公安執法中的一些經驗,對執法技巧進行了總結。

  FW:該教材在什麼範圍內使用?

  高鋒:該教材主要是城管局在對科級、副科級的隊長和副隊長進行年度培訓時使用的,當時正是李志強(海淀城管大隊海淀分隊副隊長,執法時被小販刺死,編者注)事件發生後,有實用性。

  FW:有網友質疑「臉上不見血,身上不見傷」提法太暴力,您怎麼看?

  高鋒:這是有網友斷章取義。該章節有個前提,就是暴力抗法發生後或者正在發生時,城管應該如何應對,因此它的名字也是「阻止與控制暴力6種操作方式」。

  FW:您認為暴力抗法發生後,城管隊員應如何應對?

  高鋒:在書中我提到,暴力抗法發生後,城管隊員必須予以還擊,但是作為執法人員絕不能向執法對象大打出手,執法不能過度。

  我提到應該採用抓手或抱腰等肢體動作來制止暴力。

  FW:該書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高鋒:這和城管執法中的口碑有關係。

  現在從全國來看,城管在執法中打死人、打傷人的事件時有發生,城管隊員在出現暴力抗法時不會應對,出現了一些極端現象。

  事件背景

  「雷人」教材引發爭議

  昨天上午,一篇名為《驚曝!城管操作實戰手冊》的帖子現身天涯社區,網友「伊刀」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一本名為 《城管執法操作實務》的書。

  該書封面最上方註明是北京城管局培訓教材,由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出版。

  書中的部分內容引起了網友的強烈關注和熱議,被網友指為「用標準的技術手法掩飾暴力的痕跡」。

  另外,也有網友認為教材內容是在指導城管保護自己,是正當防衛。

  「雷人」語句摘錄

  ●採取反暴力抗法的局部動作。注意要使相對人的臉上不見血,身上不見傷,周圍不見人,還應以超短快捷的連環式動作一次性做完,不留尾巴。一旦進入實施,阻止動作一定要乾淨利落,不可遲疑,要將所有力量全部使用上。

  (圖及文摘自網絡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423/12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