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存照:馬英九兩岸政治主張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
現任
就任日期
2008年5月20日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馬英九每年6月4日都會參加相關的紀念追悼會。他堅持:「六四不翻案,統一不能談」

 

馬英九將胡錦濤一軍

   
   
   胡平
   
   

    8月6日,台北的中國時報發表對馬英九的採訪,大標題是?馬英九:六四不翻案 統一不能談?。誠如這篇報導所說,馬英九?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六四不翻案,統一不能談?,是至今未變的堅持?,但是,當馬英九以新任國民黨主席和下屆總統大選的熱門人選的身份重申此一立場,其意義又非同往常。所以毫不奇怪,這篇採訪立刻引發熱列反響。尤其是在大陸,據悉,凡知道此事者無不擊節讚賞,決不只限於民運人士和自由派知識分子。
   
    馬英九這番講話無疑是將了胡錦濤一軍。後者的尷尬是可以想見的。不錯,中共當局可以像過去一樣重彈老調,硬說?六四?時採取?堅決措施?是?正確的?、?必要的?,甚至倒打一耙,反過來指責馬英九?抗拒和平統一?。但世人無不心知肚明,在這裡,真正抗拒和平統一的正是中共自己,因為中共當局堅持把自己的專制權力置於首位。共產黨明知專制不得人心,明知自由的台灣人民決不願意被統一於專制,如果共產黨果真熱衷和平統一,它就該及時推行政治改革才是,但是中共當局不肯放棄專制權力,這就使得兩岸和平統一不具備基礎,可見共產黨才是在抗拒和平統一。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共不但在歷史上是分裂中國的罪魁,而且在現實中也是堅持分裂的禍首。
   
    明眼人都知道,現今的中共當局其實並不熱衷促統,因為它知道和平統一不可能,而武力統一又暫時力不能及。馬英九講到上次連宋訪問大陸,胡錦濤甚至沒有提到統一的話題。胡錦濤衹是唯恐台灣獨立。對現今的中共當局而言,防獨勝於促統。這就意味著,對於馬英九要求共產黨平反?六四?的呼聲,共產黨很可能會置之不理。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馬英九的講話起不到什麼作用,說了也白說呢?不,不是的。馬英九講話的意義重大,因為它使得兩岸爭論的焦點從統獨問題轉到了民主與專制的問題。這就使中共陷入被動,使中共感到壓力,從而對大陸的民主化有所推動;與此同時,這樣做又會喚起國際社會對台灣民主的關注,為台灣贏得了更多的國際同情和支持,從而增加了台灣的自身安全。我們一再說台灣應該打民主牌,道理就在這裡。
   
    我們希望台灣在推動大陸民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固然,由於大陸與台灣大小懸殊,台灣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我看來,台灣的作用首先是示範。台灣不斷地鞏固和深化自身的民主,那本身就會對大陸產生示範效應。如今,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已經徹底破產,中共拒絕民主的唯一藉口就是所謂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所謂國情,台灣民主的成功實踐則是對這種藉口的最有力的反駁。例如這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兩位候選人都有著良好的人品和從政記錄;黨主席由全黨直選產生,令百年老黨重新煥發青春活力。這對大陸民眾,包括對大陸執政黨的衝擊都是不可低估的。
   
    台灣大打民主牌,共產黨無法應對,衹有不接招。估計在今後一段時期,共產黨會降低促統的調門,轉而強調反獨。可是在現在的形勢下,反獨也越來越底氣不足。道理很簡單:你共產黨既不肯實行民主為和平統一打基礎,又不肯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認真尊重兩岸的分裂分治現狀,同時還不斷發展軍力對台灣虎視眈眈,這不是明擺著把台灣朝台獨的方向推嗎?
   
    在兩岸交流方面,台灣應該大力強調思想和信息的自由交流。不衹是雙方互派記者登陸,而且要提出讓雙方的媒體登陸,這就可能對大陸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有力的衝擊。我們知道,民主社會在和專制社會打交道的時候常常容易吃虧,因為打交道總是有可能帶來正反兩方面的效果,專制政權具有更強的對內部的控制力和強制手段,所以它比較容易把雙方交流帶來的對己方不利的後果予以有效地抑制,而民主的一方就不大容易這麼做,所以民主社會在和專制社會打交道時容易吃虧。為了避免這種後果,民主社會不能一味消極防禦(事實上,民主社會的防禦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必須主動出擊,首先就是要強調思想與信息的自由交流,因為這是對專制的釜底抽薪。專制政權深明此理,所以它總是以驚人的頑固拒絕這一要求,以至於到後來人們都給它搞疲了,於是就放棄了。就如同民主社會的人們向專制政權講人權,講釋放良心犯一樣,任你年年講月月講,它那裡充耳不聞。但儘管如此,該講的還是要講,該提的要求還是要提。日積月累,影響力就大了。這次馬英九講?六四不翻案,統一不能談?為什麼能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那固然是和他新任國民黨主席和下屆總統熱門人選的身份有關,但也和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十六年來堅持不變有關。

***************************

2007年,他以前國民黨主席的身份發表《自由民主 兩岸對話基礎》的文章。開頭為:「今天(6月4日)是六四事件18周年,中共政權以武力血腥鎮壓了學生的民主運動,讓它多年來試圖建立的改革開放形像毀於一旦。」同時批評中國大陸政府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讓代表台灣民意的機構處處受挫,是中國政權反民主本質的鮮明表現

BBC:紀念六四馬英九籲中國加速民主開放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710000/newsid_6718100/6718169.stm

****************************

2002年12月29日,星期日,台灣法輪功學員舉行年度修煉心得交流會,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到場支持,並呼籲中共能以寬容態度對待法輪功。

BBC:馬英九吁中國寬待法輪成員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2610000/newsid_2612800/2612869.stm

*************************************

2005年8月5日,他當選國民黨主席,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稱:「反共不反中,反獨不促統」、「六四不翻案,統一不可談」,兩岸屬「一中兩區」。兩岸「既非一邊一國,也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國兩區」。他反對「法理台獨」,如「正名制憲、台灣共和國」,至於如何解釋台灣現狀,那是言論自由。

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4/03/content_4378847_7.htm

************************

2006年2月11日,他提出:「大陸不撤彈、台灣不談判」。

專訪馬英九 「三民」相近方可談統一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ace2face/pages/face2face060312.html

***************************************

馬英九對於兩岸關係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關係政見。由於馬英九年輕時曾經參與保釣運動,因此在立場上被認為「親中反日」,但與日本關係密切的李登輝卻辯駁稱馬英九立場並非親中反日。

2008年4月14日,他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5月上任後,他會繼續參加悼念「六四天安門事件」活動,但形式會有所變化。他對平反「六四」的立場不會改變,是至今未變的堅持。他還相信中共遲早會改變對「六四」的態度。

5月20日,他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就職慶祝大會,「人民奮起,台灣新生」為題,發表就職演說。再次重申「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一九九二年,兩岸曾經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促成兩岸關係順利的發展。

馬上任/馬英九就職演說全文: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

(2008/05/20 11:55)

http://www.nownews.com/2008/05/21/91-2277535.htm

***************************

2008年9月3日,他在接受墨西哥媒體專訪時稱兩岸關係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兩個中國」、「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因為兩岸的憲法都「無法容許在領土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這與他的前任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以及陳水扁的台獨主張明顯不同。

BBC:馬英九:台灣與中國非國與國關係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本站綜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424/12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