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日本男子花費10年在內蒙古草原種下350萬棵樹



  
在內蒙古種樹的大龍隆司。


  在內蒙古種樹的日本男人

  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沙漠化嚴重,是東亞沙塵暴的主要來源。然而近年來,在茫茫沙漠的一角,卻奇蹟般地冒出一片綠洲。日本人大龍隆司帶領著他的綠化團隊,花了十年時間,在這裡種下350萬棵樹。


  法國作家讓。焦諾曾寫過這樣一個故事:阿爾卑斯山下的普羅旺斯高原原本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乾旱地帶,大部分居民因為忍受不了這裡的氣候,紛紛遷離;一位 55歲的牧羊人卻選擇從山腳下的平地搬到高原,在這片荒山野地播種樹苗。有一天,他與一位苦覓水源的趕路人相遇,他告訴趕路人:這片高原因為沒有樹,正走向死亡。他已經退休,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十年之後,趕路人再次來到普羅旺斯高原,他發現自己正在穿越一片全長11公里的森林,又過了十年,趕路人第三次來到這裡時,漫山遍野已全是樹木。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種樹的男人》。在中國內蒙科爾沁草原沙地,也有這樣一個人。他叫大龍隆司,是日本非政府環保組織「綠色網絡」 (GreenNet)中國區負責人。自2000年起便投入內蒙科爾沁沙漠的綠化工作。近十年間,大龍組織來自日本和中國本土的志願者一共種樹350萬棵,為科爾沁重現了兩萬五千畝綠地。「如果這個地方原來是草原,就有恢復成草原的可能。」大龍告訴記者。

  「起初,當地人以為我是來挖石油的」

  1997年,大龍隆司大學畢業,到內蒙古的西部伊盟(現在的鄂爾多斯市)考察。他第一次看見內蒙古的金色沙丘,一下子入了迷。「當時我心想,這麼大的沙丘也能變綠的話,一定非常有成就感。」

  回到日本後,大龍與他的拍檔齋藤晴彥成立了「綠化網絡」。兩人商定,先選擇離日本最近的沙漠,中國內蒙古的科爾沁沙漠進行綠化活動。

  科爾沁沙漠距離日本直線距離約1500公里,乘飛機從日本成田機場直達距離科爾沁最近的機場大約需3小時。而科爾沁後旗周圍伸展的大片沙漠,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比日本的九州島島還大。早春的偏西風異常猛烈,科爾沁沙漠的「黃沙」有時甚至會漂洋過海飛到日本。

  大龍回憶說,剛來科爾沁的那段時間,是綠化事業發展最艱難的時刻。當地人不信任他:「那麼多鐵鍬,它們肯定是來挖石油的。」那時候,任憑他一個人忙裡忙外,也沒有一個人搭理他。直到小樹苗漸漸長高,當地人才開始跟他說話,但疑慮依舊存在,人們擔心大龍是因為日本土地少,來內蒙古搞林業,等到樹長大了,統統再運回日本。

  十年的光景,內蒙古後旗地區煥然一新,荒漠呈現一片綠色,當地人漸漸認可了大龍的做法,每年組織義務種樹時,當地老百姓都會一起參與。

  沒有疆界的綠化活動

  《種樹的男人》中寫道:假若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眾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時間觀察:看看他們的行為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

  十年間,大龍記不清楚自己究竟種了多少樹。他說,數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感覺自己已經紮根這片土地了。十年間,他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漢語,與當地居民以「老鄉」相稱,時不時會冒出「嘮嗑」、「咋整啊」等東北方言。期間,他還娶了一位庫倫旗滿族姑娘,她曾是 「綠化網絡」的一名員工。

  但儘管對這片土地感情身厚,大龍表示,最終他還是會「平穩離開」。「我們的目標不是種樹,種樹只是防止內蒙繼續沙漠化的手段。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幫助當地人改變過度放牧和過度開墾的現狀,讓他們學會一套管理經營土地的方式,然後我們就會平穩離開。」

  他解釋說,就目前來看,幫助當地人改變「過度放牧」和「過度開墾」現狀的方法,就是種樹。「一旦形成了防風林後,經濟作物產能提高,人們可以依靠種植經濟作物改善經濟情況,從而選擇更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

  大龍告訴記者,儘管「綠色網絡」在日本並不算知名的組織,但通過在內蒙古的耕耘,已引起國際企業的關注,諸如Timberland、JBC、日立日本電信公司NTTC每年都會撥款贊助,甚至組織志願者到科爾沁幫助種樹。Timberland已協助種樹近一百萬棵。

  現在,一些日本大學生的畢業旅行,就是到科爾沁沙漠和中國志願者一起從事綠化活動。Timberland公司CEO傑夫。施瓦爾茨(Jeff Swartz)說:「我們在科爾沁沙漠所做的造林努力,是以行動體現抵抗氣候變遷帶來的價值。」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外灘畫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1103/14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