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晚清聲名顯赫的醇親王家族

1888年時的醇親王奕譞。

清醇親王府連續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也就是所謂「兩代潛龍,一朝攝政」,可謂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聲名顯赫。第一代醇親王奕譞共生育7個兒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殤,第二子為載湉(光緒皇帝),第四子為載洸、第五子為載灃(宣統皇帝的生父,攝政王)、第六子為載洵(清末海軍大臣)、第子為載濤(清末軍咨府大臣)。

一、第一代醇親王
    
愛新覺羅·奕譞,號朴庵,是道光帝第七子,生於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帝登基後封為醇郡王。

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政變」時,與恭親王奕欣一起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出力,事後奕欣封為議政王,主管樞垣、總署,奕誤則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主管神機營練兵事務。

同治十一年(1872)晉封親王,十三年末因次子載湉入承大統為光緒帝,疏請開去一切差使,懿旨允之,命以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六年(1880),中俄伊犁交涉事起時局緊張,受命復出,參與議政再管神機營。

十年(1884)三月,中法越南事急,北寧、太原失守,主持全局的恭王不能有效應對危機,慈禧太后與醇王定議,免去恭王本兼各職,軍機處全班易人;醇王以皇帝生父關係,不便公開主持大政懿旨命中樞。

醇親王載灃


清末攝政王載灃,右側是宣統溥儀。


宣統溥儀與生父攝政王載灃。


幼時的溥儀


1901年,醇親王載灃出使德國道歉時的合影。

二、第二代醇親王載灃

載灃:奕譞的第五子,光緒十六年(1890)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授閱兵大臣。五月,授頭等專使,赴德國為庚子德國駐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進行道歉。

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光緒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儀溥儀入嗣繼承皇位,載灃成為攝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面對清末鼎沸的局勢,載灃屢屢舉措失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次年他被迫同意溥儀退位。清帝退位後,載灃以醇親王退歸府邸,在京深居簡出。

1912年9月,孫中山到北京曾訪晤載灃,慰勉他和平交出政權之舉並題照相贈。1928年,載灃移居天津。1934年曾去東北探視溥儀,月余即歸。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載洵全身肖像照。

三、載洵
 
載洵(1886—1949) ,醇親王奕譞第六子,光緒帝弟。1889年晉輔國公,次年又晉鎮國公。1902年襲貝勒,1908年加郡王衍。1909年任籌辦海軍大臣,並赴歐美考察海軍。次年授海軍部大臣。辛亥革命後在北京、天津閒居。

載濤半身肖像照。


載濤出訪美國時的情景。

四、載濤

載濤(1886-1970),醇親王奕譞第七子,光緒帝之弟,溥儀之叔,過繼為鍾郡王奕 嗣子,襲封貝勒,1910年受賞郡王爵章,1911年任軍咨府大臣。清朝覆亡後,生計日漸拮据。

溥儀曾以偽滿洲國「皇帝」名義,多次召他赴長春當官,北京偽政權「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也許以高薪請他任職,均被拒絕。

責任編輯: 李冬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621/17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