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甘肅災難再爆驚人巧合 縣城幾被夷為平地 大組圖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城災前

災後現場

甘肅舟曲土石流
滑坡土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龍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縣城部分被淹

甘肅舟曲土石流
舟曲縣城一半以上被淹

阿波羅網記者王篤若綜合報導/今次甘肅舟曲縣土石流災難,再爆驚人巧合。災情極為恐怖,縣城幾被夷為平地。官方稱2000多人失蹤。此次天災,亦為人禍。

再爆驚人巧合

34年前(1976年)的7月28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而34年後(2010年)的7月28日又發生了震驚海內外的南京大爆炸。繼南京大爆炸的驚人巧合之後,甘肅又爆出驚人巧合。

台灣「八八水災」一周年同日,中國大陸也發生至少逾百人死亡逾2千人失蹤的「滅城之災」。台灣「八八水災」後,馬英九政府被批「救災不力」,民調大幅下落。台灣新聞竟然爆出,災民不可吃救災盒飯,要求吃流水席,紛紛把救災餐盒倒掉,讓阿波羅網的大陸翻牆讀者大為感嘆。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城昨日凌晨因暴雨引發特大土石流,形成堰塞湖,縣城5公里長、500米寬的區域一夜間被夷為平地,至少一條村莊更遭遇「滅頂之災」。

人口密度居全省縣級城市之首

舟曲縣測繪面積僅4平方公里,除河流、山體外,可利用面積1.47平方公里,城區東西不到2公里,南北不到1.5公里。在這個狹小空間裡,人口卻接近5萬人,城區人口密度位居全省縣級城市之首,和蘭州相近。

新華社報導,洪水水位達到一些樓房的三層樓高。現場爛泥層厚度達2米深。 當地幹部告訴溫家寶,土石流將河床抬高了約5米。溫家寶到連接縣城兩岸的城江大橋,實地察看水情。地方負責人告訴總理,橋邊浸泡在水中的房子是被土石流逆流從幾十米遠處衝過來的。不遠處,原本6米多高的電線桿基本被淹在水裡。

半夜突發災害詳情

事發地舟曲縣位於甘肅東南部的白龍江中上游,境內多高山深谷,海拔在1173至4505米之間。前晚10時許,當地出現持續豪雨,至昨凌晨1時,暴雨造成縣城北部的羅家溝、三眼峪等排洪溝發生土石流,約180萬立方米的土石流由北向南?向縣城,大量被?垮的民房建材和土石流堆積物,淤積在白龍江道舟曲段內,一度形成長3公里、水面寬100米、水深9米、蓄水量約150萬立方米的堰塞湖。積水沿排洪溝淹沒一半城區,縣城由北向南有至少5公里長、500米寬區域被土石流夷為平地,城區部分街道上均出現了1米多厚的淤泥,山邊地區等地堆積泥沙的厚度更高達2至3米。最大雨時,堰塞湖水位每5分鐘就漲高1米。

一名姓白的舟曲居民坦言,很多縣民恐已被山泥活埋。他說﹕「土石流發生在午夜,肯定很多人當時都在家中睡覺,根本不知發生什麽事。」從內地傳媒提供的電視畫面可見,縣城區洪水一度幾乎有3層屢高,所有房屋底層均被水淹,有一幢4層樓高的房屋,3層都被淤泥埋住。部分倖存者及時逃到屋頂高處,要等待救援人員協助,游繩脫困。一些救援員則嘗試從泥石瓦礫中挖掘傷者,包括一名被拉了出來的小孩。一名前線救援人員坦言﹕「實在很難尋找被土石流?中的災民,更很難說他們的生存機會。」

到目前為止,兩人被救出,蘭州軍區工兵團昨晚在瓦礫下救出一名被埋近20個小時的45歲婦人。也有救援人員努力8小時下,下午在倒塌樓房的缺口救出一名被瓦礫壓住的居民。

天災還是人禍 舟曲曾被譽為「小江南」預警無下文

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舟曲縣,以山清水秀聞名,但這次土石流天災,也是人禍。早在2005年,就有媒體揭露舟曲縣水土流失嚴重,甘南藏族自治州發改委去年4 月曾通報,白龍江流域整治工作「刻不容緩」,指1950年代以來白龍江流域甘南段大量砍伐林木,森林資源開發過度,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加劇,但具體整治卻無下文。

網民憤言:「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必然會引起自然界的報復。現在大規模的報復已開始了,什麽人要為這種後果埋單?」

甘肅《蘭州晨報》早於2005年報導,「隨著社會生產活動的加劇,舟曲縣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白龍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了惡性變化,由此誘發的洪水、滑坡、土石流災害不斷」。報導稱,「土石流災害隱患點分布廣泛,舟曲全縣共有86處之多,白龍江河谷猶為集中,僅兩河口至縣城就有12條災害性土石流溝道,直接威脅縣城安全」。

根據甘南藏族自治州發改委網站記載,去年4月該部門曾通報〈白龍江流域甘南段生態功能修復與水土流失及地質災害綜合整治前期工作進展情況〉(gn.gsei.com.cn/ArticleContent.aspx?ArticleId=14),當中提到「自1950年代以來,為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白龍江流域甘南段大量採伐木材,森林資源開發過度,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又指該州雖先後實施了一些治理工程,但「水土流失加快、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的勢頭,仍未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白龍江流域整治工作已刻不容緩」。

但通報不見具體整治方法,只說開展綜合整治規劃編制工作,規定去年底前遞交規劃報告,但後續消息再不見更新,該網站主頁亦無法打開。雖然國務院辦公廳今年 5月曾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及「支持白龍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但記者昨翻查甘肅省發改委網站,發現白龍江流域治理並不在2010年甘肅省48個續建和新開工重大建設項目名單中。網民憤言:「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必然會引起自然界的報復。現在大規模的報復已開始了,什麼人要為這種後果埋單?」

「隴上小江南」覆滅

大面積開荒毀林造成水土流失嚴重 真正造成破壞是近50年的事

據資料舟曲縣誌記載,過去的舟曲是:「舟曲山地,層巒疊嶂,萬山皆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甘南舟曲縣向來以山清水秀聞名於世,滔滔白龍江橫穿全縣,宛如飄逸的哈達,穿林海,越深谷,增色不少。50年代縣境森林覆蓋面大,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平衡,空氣清新濕潤……

如今,生活在白龍江畔的舟曲人頻受洪水、滑坡和土石流等自然災害的侵擾?是地質構造因素,還是人類自身的原因直接導致和誘發了這些災害?舟曲的地質構造本身就存在不穩定因素,舟曲境內山高溝深,地形起伏強烈,褶皺斷裂發育,軟岩分布廣,岩體破碎。舟曲的地質山體構造本就十分鬆散,這是孕育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溫床。

砍伐:生態環境超限破壞據史料記載,舟曲境內過去一直森林茂密,林木採伐始於明清時期,但真正造成破壞是近50年的事。

1958年「大躍進」時期,這裡的森林資源遭受到掠奪性破壞。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採伐森林189.75萬畝,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

開墾:嚴重破壞地質環境

當地農民大規模開墾坡地使舟曲的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舟曲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9.1%,但耕地中川地僅有1.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0.5%,近40年間,全縣總播種面積從10.63萬畝增加到了21.53萬畝,平均每年增加2725畝。據了解,縣內各鄉40度以下的坡地如今已被大部分開墾。

開墾坡地不僅嚴重破壞了植被,而且破壞了地質環境,開墾出的土地不僅未給當地群眾帶來經濟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加劇了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

修路:開挖山體引發災害

縣城到各鄉政府所在地的公路加大了地質災害的危險

公路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建設,但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修路需切坡削方、炸山開路,導致岩體鬆動、坡腳開挖,從而引發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更「啟動」了昔日的老滑坡。

由於地形所限,居民大都存在水源短缺的問題,居民飲水、農田灌溉都需修建引水工程,管道滲漏和農田、林地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導致滑坡變形失穩,從而引發災害。

人為破壞是舟曲縣連年遭受多重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

據《舟曲縣誌》記載及縣上的調查材料顯示,古代的舟曲雖因位於大斷裂帶上而曾發生過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但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真正頻繁起來的記載始於民國以後,近年來更是幾乎年年都要暴發。如今舟曲縣的水土流失已經非常嚴重,據統計,自1958年以來,白龍江流域生態環境發生惡性變化,全縣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245平方公里(186.75萬畝),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42%,其中耕地流失面積8.18萬畝。

四面環山、一江而隔的峽谷里,形成了一個測繪面積僅有4平方公里、城鄉人口卻近5萬人的縣。這個寸土寸金的國列貧困縣——舟曲縣城市災後重建中,土地稀缺成為了專案建設的最大「瓶頸」。在通過專案整合、城市擴建等,舟曲縣今年因落地難而未開工的21個、44億元的專案即將全面開建。

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必然會引起自然界的報復。現在大規模的報復已開始了,什麽人要為這種後果付出代價?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809/17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