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人與細菌大戰:超級細菌越來越多 放棄創新抗生素

人們手上都有密集如麻的細菌,平均約100種。兩個人擁有的相同菌種只不過13%,換言之,每個人手上的細菌多數都是獨一無二。(網路圖片)

8月11日據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報導,一種無藥可治療的新型超級細菌NDM-1正在全球蔓延,至少令170人感染,其中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

超級細菌是如何產生的?抗生素藥廠如何應對?作為普通市民,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來增強自身抵抗力?這場人與細菌之戰將走向何方呢?

這世界與其說是人類的,不如說是細菌的。凡是有人的地方必然有大量的細菌,沒人的地方也有細菌。比如在阿根廷缺氧、含有大量劇毒砷化物和特高堿度的火山口狄亞曼特湖中,就存活招數百萬隻超強生命力的細菌。環顧四周,空氣、水、食物、人體、物體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細菌,我們的牙刷上至少有200萬個細菌,辦公桌上2,000萬個細菌,手機上的有害細菌比馬桶把手多18倍。由於生活環境不同,我們手上有一百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菌,而且兩個人擁有的相同菌種只有 13%,偵探家們正致力於用人手上的專屬細菌來辨識罪犯。

相生相剋的人菌大戰

儘管微米(μm)級的細菌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但它們卻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在1928年弗萊明偶然發現青黴素之前的數千年裡,人類死亡的頭號殺手就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各種炎症。青黴素的發現和提純無疑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自1941年青黴素應用於臨床後,人們相繼發現了上萬種抗生素,其中二百餘種抗菌藥物應用於臨床,使人類平均壽命增加了十多歲。在抗生素的黃金時期——二十世紀60到80年代,不少人興奮的認為,人類終於戰勝了細菌,成為微生物世界的主人。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事情在悄然變化。以青黴素為例,剛投入使用的時候,一天用100、200個單位就很有效了,後來使用劑量不得不增加,如今即使是治療普通的呼吸道炎症,一袋注射用生理食鹽水中就得加入1,000萬個單位的青黴素,用量上升了數十萬倍。這是由於細菌產生了抗藥性,人們因此發現了很多具有抗藥性的 「超級細菌Superbugs」。正如中國古人所說,這世界是相生相剋、此消彼長的,人類與細菌的大戰,更加快了細菌的反撲進程。

超級細菌不是一種細菌,而是一類具有抗藥性能的細菌的總稱。隨著時間的推移,超級細菌的名單越來越長,包括產超廣譜大腸埃細菌、多重耐藥銅綠假單細胞菌、多重耐藥結核桿菌、泛耐藥肺炎桿菌、泛耐藥綠膿桿菌等很多類型,其中最常見、最著名的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MRSA)。當年弗萊明偶然發現青黴素時,用來對付的正是這種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能引起皮膚、肺部、血液和關節的感染。



2009年11月4日,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的青黴素樣品。(Getty Images)



抗生素造就了「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是如何產生的呢?目前更多的微生物學家相信,細菌在接觸抗菌藥物之前,就已存在具有抗藥性的突變株,而抗生素的使用,只是人為的對細菌群體進行了干預選擇,殺死絕大多數普通細菌,令原先數量微小、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存留下來,並開始大量繁衍,從而占據主導地位。因為「超級細菌」是先天存在,細菌的抗藥性不可避免。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對此不可控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微生物學家、醫學家開始呼籲:阻止「超級病菌」流行的重要手段,便是立即停止濫用抗生素。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隨著抗生素的普及,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耐青黴素的超級細菌,使青黴素的藥力越來越弱。於是在1959年人類又合成出一種半人工半天然的甲氯西林,能殺死耐青黴素的超級細菌。不過僅僅兩年之後,在英國倫敦就出現了耐甲氯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而到了上世紀80 年代後期,MRSA已經成為全球發生率最高的醫院內感染病原菌之一(也被列為世界三大最難解決的感染性疾病首位)。目前大約30%的人的鼻腔中都生長著 MRSA 這種抗藥病菌,在健康人的皮膚上也經常發現,一旦它們進入人體內引起感染,治療過程就非常困難。

美國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報導,1975年美國醫院發現MRSA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總數的2.4%,1991年上升至24.8%,2003年則達到了64%。後來人們發現對 MRSA還有效的只有萬古黴素。不過很快就出現了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簡稱VRE),VRE已成為美國醫院感染監測與控制系統認定的第二大醫院內感染病原菌。VRE感染主要造成肺部、腹腔、血液、手術傷口、泌尿道感染,致死率最高可達73%。

超級細菌變變變!

如果從弗萊明1929年發表《論青黴菌培養物的抗菌作用》論文算起,抗生素與人類疾病的作戰已歷時81年,曾經因為抗生素的殺菌威力而一度近乎絕跡的細菌又捲土重來,如結核菌等。更要命的是,今天的結核病病菌多數是具有強耐藥能力的「超級細菌」,人類仿佛又回到了無抗生素時代。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將近 1,000萬個結核病病例,每年約有300萬人死於結核病,單在中國大陸就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450萬。

早在2005年3月3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就稱,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預測,2010年人類所研製的所有抗生素都將無法對付「超級細菌」,而且這種現象最短將持續五年,也就是說「超級細菌」將會橫行到2015年才會遇見新對手。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於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而1999年則增加為2,000萬。美國1982至1992年間死於傳染性疾病的人數上升了40%,死於敗血症的人數上升了89%。目前英國每年死於MRSA感染的病人至少有1,000人,而美國每年因「超級細菌」死亡的人數高達1.8 萬例,超過了2005年美國死於愛滋病的1.6萬人。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教授喬治.波斯特不無憂慮地說:「如果我們現在不重視的話,相信在 2010年,人類就可能遭遇災難性的悲劇!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如今不但萬古黴素不管用了,就連最新開發的linezolid(雷奈佐利)在美國上市僅一年多,就發現有數株抗藥性細菌了。開發一種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而一代耐藥菌的產生只要兩年的時間,抗生素的研製速度已趕不上耐藥菌的繁殖速度,這也是專家們的擔憂所在。目前很多廠家已經放棄研製抗生素,因為他們失敗的頻率太過頻繁。

目前常見的抗生素(Antibiotics)有五大類型:一: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包括青黴素Penicillins,頭孢菌素 Cephalosporins,非典型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二,氨基糖甘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Macrolide;四,四環素類抗生素Tetracycline;五,氯黴素Chloramphenicol(全合成抗生素),除此之外,還有全合成的兩類抗菌劑:奎諾酮quinolone,以及磺胺類抗生素sulfonamides。這些抗生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或蛋白質的合成,影響細胞膜的滲透性,或抑制核酸的複製等過程,在抑制細菌生長的同時,也傷害人類正常細胞,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見藥七分毒。

現在醫院的真實情況是:明明知道病人是細菌感染,但各種抗生素用上後都沒有效果,最終眼睜睜看著病人死亡。研究發現,醫院是產生超級細菌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傳染上超級細菌的地方。為了阻止細菌跟隨衣物首飾傳播,目前英國醫院已規定醫生一律穿短袖,這樣便於手臂的消毒,而且醫務人員不許帶首飾和領帶等。經常洗手消毒是避免傳染的首選方法。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新紀元周刊第187期專題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901/17802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