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三峽水庫為什麼要在特定的月份里蓄水或放水?

—【天地人】全方位解析三峽工程首次蓄水成功 第二集

在第一集中,旅德著名學者、工程專家王維洛博士為您講解了,175米是只是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是一個水庫平時應該保持的水位。王維洛博士還注意到2010年蓄水成功後,大陸官方並沒有高調慶祝,三峽工程實際上已成為中共政府的雞肋。今天《天地人》專欄播出《全方位解析三峽工程首次蓄水成功》第二集,歡迎您繼續收聽。

主持人:王博士,按照《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三峽水庫應該在2009年蓄水達到正常水位175米,事實上,三峽工程總公司從2008年就開始向這個目標衝擊,王博士,您能介紹一下這個過程、還有前兩次沒有成功的原因嗎?


王維洛:【錄音】 到了2009年是第二次開始蓄水,那他們就把蓄水期提前到9月中旬,三峽工程這次2010年的蓄水成功是它2008年、2009年兩次失敗以後的第三次衝擊,是成功了。按照原來的計劃,三峽工程應該是在2009年的時候蓄水到海拔175米,那麼到了2008年他們準備顯示三峽工程建立的偉大勝利,所以他們要提前一年來蓄水到海拔175米。那麼在蓄水之前呢,國務院還派出了檢查組對所謂的移民啊、清庫啊等等工程進行了檢查,亮出了綠燈,說是可以蓄水了。那麼從2008年9月底開始蓄水,蓄到了2008年11月初,蓄水蓄到了海拔172.8米,突然這個時候國務院就踩了剎車了,突然就說不能再蓄了,不能再往上蓄了。這個失敗的原因就是2008年10月底到11月初三峽庫區突然出現了一次小的洪水,大概洪水流量在3萬立方米每秒,但那個時候上游來的水不多,低於每秒1萬立方米,所以下游航道的水就不足,下游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啊就缺水缺的比較厲害,它如果再蓄水的話它就不能再泄水了。

主持人:那2010年他們是志在必得呀!他們有什麼新的科學方法或者是特別的努力,使這次蓄水成功了呢?


王維洛:【錄音】 那麼今年呢它是要求一定要完成任務,就象你剛才問的,它有什麼辦法使得今年蓄水成功呢?其實沒有什麼辦法,它就是把蓄水期往前提了。2008年的時候是9 月底開始蓄水的,2009年是9月中旬開始蓄水的,那麼今年官方的數據是9月10號開始正式蓄水的,但是9月10號這一天呢三峽庫區大壩處的這個水位已經在海拔160米,而不是按照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所要求的是在海拔145米,所以它已經是把水蓄了很多了。按照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時候呢它是說,開始蓄水的水位呢應該是海拔145米,從海拔145米蓄到海拔175米,要蓄30米的水位高。那麼其實今年在8月14號的時候,三峽垻址處的水位是在147米,它是從那個高度上開始蓄的,到了9月10號時候它已經在160米。所以它說它從正式開始蓄水的時候呢它半個水庫已經是蓄滿了水,今年第三次蓄水是在前兩次失敗基礎上它是志在必得。

主持人:也就是說,三峽水庫實際上要比《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要求的蓄水時間提前了很多,才蓄水成功。那聽眾朋友肯定很關心,這個由全國科技精英完成的《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它到底做了什麼?

王維洛:【錄音】 三峽工程的蓄水位和水庫的運行計劃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最重要的重點,按照常理所有的人都理解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主要是論證它是可行還是不可行,那麼它進行方案比較,方案比較里當然包括你這個大壩建多高蓄水位,它還必須包括不建三峽的這麼一個方案,就是說建和不建之間的比較、建高和建低之間的比較。但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它進行了6個方面的比較,它是比較了150米、160米、170米、180米的蓄水位和一次建成、兩分次建成這麼6個方案的比較。如果有心的聽眾可以分析出來,無論你這6個方案的哪個方案最後都行,因為無論水位是150米還是160米、170米或者180米、一次建成還是多次建成這麼6 個方案,哪個方案贏了都是建三峽工程,它這個可行性論證沒有一個不建三峽這麼一個方案,就是說他怎麼論證、論證出什麼結果都是建三峽,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可以發現它論證的重點就是這個蓄水位的高低的論證,因為1982年的時候鄧小平說我贊成低垻方案,因為鄧小平為三峽工程開了綠燈,那麼鄧小平說的這個蓄水位是150米的方案,鄧小平說我贊成低垻方案,看準了就是不要動搖,就是這麼一句話。那麼現在在三峽工程管理中鄧小平的這句話呢就變成了三峽工程看準了就要下決心,不要動搖,把前面我贊成低垻方案這句話就去掉了。在中國古代你改聖旨那可是殺頭的罪哦。

主持人:看來為了表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連當時實際握有最高權力的鄧小平的話也可以改動(笑)。現在對《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我還有一個問題,按照它的計劃,每年三峽水庫的水位應該怎麼變化?

王維洛:【錄音】 175米呢,就回到我們前面說的它這個水庫計劃。水庫運行計劃是這樣的,每年6月份的時候要把水位降低到海拔145米,這樣呢它認為有庫容可以用來防洪,從6月份開始這個水位可以處在一個低水位運行,到了每年的10月份開始水庫開始往上蓄水,就蓄到175米,大概是11月份的時候應該到175米,然後從 11月份開始到第二年的二月份都一直保持在175米,然後再慢慢放水,從175米再放到145米到第二年的6月份,它是定了這麼一個計劃。

主持人:三峽水庫為什麼要在特定的月份里蓄水或放水呢?

王維洛:【錄音】 因為當三峽工程在進入汛期以後,就流量比較大,它的泥沙量也比較大,那麼水庫處在一個低水位上,這樣可以使得一些泥沙流出水庫而減輕水庫的淤積問題。特別是在沒有建三峽大壩的時候呢,長江三峽河段是一個所謂的泥沙沖淤平衡的一個河段,就是說在這個河段里不存在泥沙淤積的問題,就是進來多少泥沙也出去多少泥沙,所以它沒有泥沙淤積在河道里,這是在沒有建三峽工程的時候。但是呢它在每個時間段上的表現還是不同的,就是說在洪水期的時候由於泥沙量比較大,洪水期的時候你看河水比較渾濁,那麼裡面泥沙量比較大,在那個時候呢,這個三峽河段還是有淤積的,就是有泥沙淤積。但是進入到每年9月份的時候,就是汛期即將過去、枯水期還沒有到來的時候,這段時間流量還比較大,但是河水裡的泥沙就相對來說比較少,在這段時期呢,河水可以把洪水期就是6月份到8月份之間淤積下的泥沙呢,它把它沖走,自然界就有這麼一個過程,那麼當地的人們稱其為「走沙期」。由於這個「走沙期」的存在使得三峽河段就保持在一個不淤積的狀態下,所以也使得重慶港呢成為一個天然的良港,一個內河的良港,因為它是沒有淤積的。

主持人:就是說自然界原本有一個平衡,雖然是在動態中,但它有辦法讓自己平衡。那這一切在建了三峽水庫之後有改變嗎?

王維洛:【錄音】 那麼現在建了三峽工程以後呢,那麼它的下端的出水口最高的時候抬高113米,平時的時候抬高83米,由於抬高以後水位差就小了,水位差小流速變慢,流速變慢以後呢,泥沙就會產生淤積,那麼泥沙淤積呢是水庫工程里的最大問題。為了減輕這個水庫的泥沙淤積呢,所以他們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時候呢,它就說你的蓄水就必須從10月份開始,不能從9月份開始,因為9月份的時候它有個自然的「走沙期」,那個時候水比較大,泥沙比較少,可以把一部份泥沙沖走,它要利用這個時期,你這個時候不能蓄水,只有從10月份以後開始蓄水。這是三峽工程論證來論證去,論證了兩年以後得出的最重要的一個結論。那麼從2008年是按照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它的這個方案進行蓄水的,蓄水沒有成功,2009年它把它提前了10天還是沒有成功,今年把它整整提前了1個半月,其實是從8月中旬開始蓄水的,那麼這次蓄水成功了。

主持人:2010年蓄水成功是在長江「走沙期」沒放水沖淤泥而是開始蓄水為了達標,這違背了自然規律,也違反了《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的論證,但是在現實中卻蓄水成功了,這裡面有什麼奧秘?請聽《全方位解析三峽工程首次蓄水成功》的第三集。

感謝王維洛博士!

聽眾朋友!您剛剛收聽的是希望之聲的《天地人》專欄,本期節目是《全方位解析三峽工程首次蓄水成功》第二集。我是唐音,下周見!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1126/187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