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我們的錢被誰拿走了?

作者:

獨立學者劉植榮接受《晨報周刊》記者譚晶專訪

晨報周刊:晨報周刊記者調查了長沙市一個工作8年的白領,他的感覺是這些年拼命掙錢,但從來沒有寬裕過。劉老師,您能否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分析一下這是為什麼?

劉植榮: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可是個大題目,夠做十篇博士論文的。我不可能在短暫的採訪時間裡把這個問題談透,只能談談粗略的認識。

我非常理解那個白領的感覺,因為我也生活在這個環境中。

寬裕程度不在於你掙多少錢,而在於你花多少錢。你每月掙1000元,支出999元,那你就是寬裕的;你每月掙10000元,支出10001元,那你也顯拮据。

這些年來,百姓的收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是事實,但百姓不但沒感到生活好起來,反而感到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這也是事實。其根源就在於社會保障退化,物價上漲,支出增大。

我舉個自身的例子。我左手有麻木的感覺,前幾天到醫院檢查,做了個頸部磁共振掃描就花了900元,加上打點滴半個月,共花了2500多元。我有醫療保險,最高報銷比例為80%,由於一些藥費和處置費是自費的,這次看病我個人掏了700多元。這要是在過去,都是免費的。你看,我收入是提高了,但支出更高了,僅醫療這一項就比過去多支出很多。再有,住房、水、電、食品、蔬菜價格飛漲,這也從收入里拿走一大部分。物價上漲,就相當於收入降低。那個白領拼命掙錢也趕不上物價的上漲,這怎能寬裕起來?

誘發物價上漲的因素很多,但超量發行貨幣、炒房絕對是推高物價的黑手。

目前,讓百姓生活壓力最大的就是房子。美國普通工人3年工資可買套別墅,中國普通工人恐怕要300年的工資才能買套別墅。由於百姓把收入的絕大部分砸在住房上,其他生活開支當然就顯得緊張了。

晨報周刊:您曾走訪了很多國家,國外的普通白領也是這種情況嗎?

劉植榮:由於一些官員為給自己加薪找藉口,謊稱外國公務員工資如何之高,並提出「高薪養廉」的混帳邏輯,使很多中國人誤認為國外白領屬於高收入階層。其實不然,國外的白領收入和藍領沒什麼顯著差別,甚至低於一些勞動強度大的藍領,如瑞典公務員工資不如建築工人的工資高,新加坡公務員工資不如築路工的工資高。

從生活壓力來看,歐美國家的人生活很從容,不像中國人壓力這麼大。其主要原因是,中國這些年來福利制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百姓為生老病死等基本人權尊嚴開支所占收入比例增大。國外的福利制度比較健全,窮人可以享受很多福利。如一位在美國加州的華人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失業,可他一點也不感到恐慌,因為他可以領一年的失業金,然後再申請政府的救濟金,救濟金每月1600美元,折合人民幣10000元左右,房貸供不起,不要緊,也由政府無償補助,小日子照樣過得很滋潤。

法國共有400多種福利,政府每年從稅收中拿出大量的資金用於各種福利補貼,孩子從母親受孕後的第五個月起,一直到他長大成人直至死亡,可享受這400多種福利中的各種項目。法國的福利全民享有,無論公務員還是工人、農民,前提是你的收入低,收入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就不能享受這些福利。

我再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我有個在美國定居的朋友,在美國屬於中上收入階層,去年,父親在國內檢查出癌症來,她了解了一下國內的醫療情況,其中一種抑制癌細胞擴散的藥是12000元/支,這屬於自費藥,她父親在國內治療癌症她這個美國中產也承受不起。於是,她就把父親接到美國治療,手術費就花了50多萬美元,然後是每兩個星期一次化療,還有每個月的口服藥10000多美元,每六個星期一次的全身磁共振掃描,這樣下來,一年的醫藥費估計高達100萬美元。我想看看醫療帳單,她說沒有保留這些帳單,因為不需要她支付一分錢,所有費用美國政府買單,連住院的伙食費都由政府出。美國的醫療制度是,對任何有生命危險的疾病,不管有錢沒錢,先看病,後買單。你有錢,那你就自己掏腰包或由保險公司支付;你是窮人,買不起保險,就由政府買單。生命權屬於最基本的人權,命都保不住,還談什麼其他的人權?

所以,由於國外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同步發展,這就解除了許多受薪族的後顧之憂,不管是白領還是藍領,生活就不會感覺有多大的壓力。

晨報周刊:在中國,哪些影響支出的必需品比國外貴?國人的生活壓力大,與這些生活必需品的物價高有必然的聯繫嗎?

劉植榮深圳人到香港醬油恐怕國人都知道,這就是中國大陸物價飛漲的證據,這就是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信號。我們不看CPI,因為這些年來政府統計部門的數據嚴重失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稱,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1.5%,誰信?中國百姓工資低是世界公認的,排在158位,甚至非洲有32個國家的工人最低收入超過我們。據2010年11月14日南非報紙《The Sunday Times》的報導,在南非的一家中國公司非法進口中國廉價勞動力,中國勞工月薪只有2500南非蘭特,而要雇用當地勞工則不得低於每月30000南非蘭特,雇用一名南非當地勞工相當於雇用12名中國工人。

百姓收入低,可我們的房價、糧價、肉價、油價、奶價都趕上或超過了已開發國家,要知道,人家的工資收入是我們的30倍!美國的麥當勞套餐35人民幣元左右一份,人家的漢堡和薯條的分量比中國多出一倍,飲料隨便喝。美國中小學提供營養豐富的早飯和午飯,兩餐僅收6.7人民幣元。

其實,比較物價的絕對值是不科學的,而要看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要看某項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拿電價來說,世界已開發國家居民消費1000度的電的費用占全國月平均工資的6.79%,中國則是 30.68%。我們的住房、食品、水電、教育、醫療等生活開支占收入的比重要比國外大得多。在美國,一個四口之家人均食品開支只占全國從業人員人均工資的 5%,中國要占多少?所以,基本生活開支占收入的比重過大是中國百姓生活壓力大、沒有幸福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工資低,物價高。

晨報周刊:中國人怎樣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比如說月薪多少?是不是有車、有房子、有工作、每年能度假就是體面生活?您認為體面的生活是怎樣的?

劉植榮: 體面生活是個模糊概念,不同時代,人們對「體面」的理解也不一樣。原始社會,人們能找到山洞住,能打到野獸就是體面生活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體面生活的理解也不斷發展。所以,僅僅憑月薪多少,或房子、車子很難評價是不是體面生活。你有房子,但每月要還數千元的房貸;你有車子,可你為停車位和高油價犯愁;你有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可物價飛漲讓你入不敷出。這能說你過的是體面生活嗎?

我的理解是,體面生活就是能享受經濟發展成果,享受生活樂趣,解除對各種未來不確定因素的憂慮。

馬克思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我想,讓百姓享有馬克思所說的「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就是最基本的體面生活。

我小的時候,收音機、手錶、縫紉機就算家庭「大件」了,那就算體面生活了,因為那時還沒有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和電腦等家電。現在人們擁有收音機、手錶、縫紉機能說就是體面生活嗎?所以說,「體面」的概念是與時俱進的,享受不到經濟發展成果就不能說是體面生活。譬如,現在電腦應該是家庭生活必需品,因為可以通過它與外部交流,獲取信息,如果一個家庭買不起電腦那就不能說是體面生活。

體面生活的第二層含義是就是享受生活樂趣。生活絕不僅僅是掙錢吃飯,它還有其他樂趣,如休閒樂趣,文化樂趣,藝術樂趣,旅遊樂趣,宗教信仰樂趣,等等。我在非洲工作時,當地人對中國人幾乎沒有節假日沒黑沒白地工作很是不解,認為中國人簡直就是人肉機器,不知道中國人的快樂在哪裡。他們經常和我討論這樣的話題:工作掙錢難道就是人活著的唯一目的麼?

不為生、老、病、住、行等各種人生必須經歷的事件和各種偶發事件而憂慮,這是體面生活的第三層含義。歐洲和加拿大等國家二戰後不久就建立起全民毫無差別的免費醫療和教育制度,解除了公民對教育和生病的擔憂,只要你努力,就有學上,不管你什麼時候生病、生什麼病,都能得到醫療照顧。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日本,成了世界老二,醫療、教育不免費,不把所有國民納入養老保險體系內,就無法向公民交代,就無法理直氣壯地吟唱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知道,連非洲一些國家的教育和醫療都是免費的。

由此可見,體面生活不是取決於個人,而是取決於經濟體,取決於社會福利制度。

晨報周刊:劉老師,您剛講到一個經濟體的問題。那麼,我們現在是一個怎樣的經濟體?如何改變這種經濟體?

劉植榮: 我剛才講到,個人幸福不僅僅取決於個人,還需要有一個公平的經濟體作保障。中國雖然搞的是市場經濟,但一個最大的不公是市場准入門檻過高,整個盈利市場被權貴壟斷著,限制了普通公民獲得財富的機會。如在國外,1美元就可以開辦公司,在中國就不行,開辦公司有很多限制,註冊資金額度過高,這就把好多有項目、有管理能力的勤奮公民拒之門外,這就不是公平的經濟體。

再有,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運行了幾百年,已經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機制。中國在好多方面沒有採納市場經濟的規律性的東西,這也是世界許多國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一個根本原因。

如房屋稅,在市場經濟國家都要徵收這個稅,房屋稅不但有效地打擊炒房行為,也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沒有房屋稅,就是鼓勵投機商炒房,這是中國住房功能偏離的主要原因,蓋房子不是住的,而是炒的,有的人沒房住,有的人有房空著不住,這是對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是不道德的經濟體。政府收不上房屋稅,只有高價賣地,只有印發鈔票,這不就是通漲的原因嗎?這種經濟模式物價不漲才怪呢。所以,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經濟就要出問題,百姓就要遭殃。

我說的房屋稅,不是對所有百姓徵稅,是對超過一定住房面積的住房徵稅,也就是說,是對炒房者徵稅,是對居住豪宅的人徵稅。對住房面積達不到平均住房面積的家庭要給予住房補貼,算作是對節能減排的獎勵。

所以,要搞市場經濟,就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否則,就必然造成市場失靈。

晨報周刊:除掉貨幣貶值等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反應在居民身上,應該是怎樣的情況?比如,按照我們國家目前GDP的增長速度,居民的消費情況應該有怎樣的增長?還有,我們確實物質富裕了很多,但精神越來越貧乏,很多人認為現在不如過去更有幸福感,您認為我們的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劉植榮: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反應在居民身上就是「同步增長」,或者說是「包容性增長」。政府每年忽悠GDP增長9%、10%,可百姓卻沒感到自己的生活有這麼大的改善,百姓不僅要問:增長的GDP都跑哪裡去了?

中國2009年的人均GDP世界排名第99位,可我們的最低工資卻排在第158位,最低工資標準顯然與經濟發展不相稱,人民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可他們卻沒有因此受益。世界最低工資平均是人均GDP的58%,中國最低工資只是人均GDP的25%,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聯合國把日生活支出 1.25美元劃為赤貧線,2 美元劃為貧窮線。中國每個勞動者贍養的人口數為1.72個,普通勞動者家庭的人均最大生活支出為4698元,也就是平均每天12.87元,按2007年底的匯率合1.73美元,也就是說,中國90%的人生活在聯合國規定的貧窮線以下。即使這樣,我們的食品類生活消費也占收入的很大比重。歐美人掙100元只拿出5元購買食品,我們掙100元要拿出40元購買食品。如果還在溫飽線上掙扎,那能有幸福感嗎?

我們現在搞的是外向型經濟,也就是用中國工人的血汗養活著外國人。在美國買中國製造的商品要比在中國國內買還便宜,好多人不理解,怎麼把商品不遠萬里運到美國反而便宜了?這就是我們的出口退稅政策在作祟,中國用財政補貼美國人消費。中國人到美國旅遊買中國製造的商品,回國時海關還要收高額關稅。中國出口的廉價商品換回來一堆美元,因為美元在國內不流通,就印七堆人民幣投放社會,造成人民幣對中國人民貶值,對美國人民升值,中國物價上漲,美國物價下降,中國人民在艱難度日,美國人民卻在偷著樂。

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不是GDP,而是公民的錢袋子,要看GDP是跑到權貴那裡去了、被貪官帶到了國外,還是跑到公民的腰包里去了、用在國內消費。中國平均每個外逃貪官捲走一個億!世界許多國家都為公民分紅,因為國有資產盈利是全體人民的,要把盈利分給全體人民,中國百姓什麼時候得到過國家的分紅?

當然,生活不僅僅是為了錢,也不僅僅是為了房子和車子。生活是藝術,是樂趣,是享受。雖然每個人對享受的理解不一樣,但不管怎樣,必須讓百姓各得其所,必須讓百姓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這都是基本人權。

據《廣州日報》的報導,1977年女工湯玉蓮在銀行存了400元錢,33年後,湯婆婆連本帶息共取出835.82元。1977年,這400元可買一套房子,400斤豬肉,1818斤麵粉,727盒中華香菸或50瓶茅台酒。現在,取出的這835.82元連一平方米的房子都買不到,僅能買420斤麵粉,69 斤豬肉,40盒中華香菸或1瓶茅台酒。這就是百姓的感受,公民的存款利息和加薪沒有物價跑的快,儘管收入有所增長,但也總感到生活吃緊。

按照社科院的報告,中國的住房自有率超過90%,而歐美國家一般還不到70%,我們能說歐美國家的生活沒我們有尊嚴?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往歐美跑?怎麼沒聽說過有歐美國家的公民偷渡來中國?怎麼認識這個問題?

歐美國家那些沒有房產的人有的不是自己買不起房子,而是他們的住房觀念和生活方式與我們不同。我調查過,歐美國家的人有的認為擁有房產很麻煩,要繳納房屋稅、保險、衛生處置費等費用,還要定期維修,將來還有遺產稅等費用,不如租房住省事。再有,外國沒有戶口限制和歧視,人們可以自由遷移,到哪裡孩子都能上學,沒有擇校費等雜費,這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房產,走到哪裡,就在哪裡租房住。由於他們的房價比較穩定,房租也穩定,占生活開支的比例不大,對一些人來說,也就沒有買房的必要。

我最後要強調的是,幸福感來自於公平。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社會再富裕,如果收入分配不公,少數人幸福了,多數人則失去了做人的尊嚴,財富分配失衡了的社會就會動盪不安。社會是個共生體,如果一個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窮人,那它也不能保全少數富人。

在歐美國家,人們對開豪車招搖過市是嗤之以鼻的,人們追求的是平等,不但是政治權利上的平等,也是經濟權利上的平等。正因為如此,歐美國家規定公務員工資不得超過私營企業職工的工資。

央視主持人崔永元採訪美國教育部長威廉·貝內特時,發現這位部長的鄰居竟是水管工和超市營業員,他們住一樣的別墅,上下班互相親熱地打招呼,這讓小崔感慨不已。我想,美國水管工和超市營業員過的就是體面生活。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作者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1216/18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