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毫不誇張 一張圖告訴你在北京出行的真實情況

毫不誇張 一張圖告訴你在北京出行的真實情況(圖)


  現在的北京人一打電話,第一句問的就是:「你在哪兒堵著那」?可見堵車這種全民健身運動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一天不堵車就會覺得生活空虛很多。在申奧成功、非典結束以後,北京正在以這種方式向全世界展示著中國人民親密無間(車距不超過10CM)的團結精神。

  為了讓廣大老百姓充分享受這份市場經濟帶來的繁榮,北京市有關部門近期出台了八項配套措施。

  1、在北京三環以內各大路段設置露天幕布,24小時播放露天電影,供堵車司機解悶。並且,每周末《同一首歌》劇組將到不同「堵場」進行大型訪問演出,緩解堵車帶來的想家心情;

  2、要求KFC、M、全聚德等知名飯店以及各酒店、餐廳、飯館推出全天候「電話訂餐」、「送飯上路」、「堵車套餐」等活動,以解決長期堵車帶來的司機餓昏等問題;  

  3、八座以上麵包車、公共汽車必須在車上設置流動廁所方能上路,讓乘客及時處理新陳代謝。近期在北京出廠銷售的小轎車駕駛、副駕駛座位全部改裝成坐便模式(附安全帶);

  4、超過3天的堵車允許家屬到路段探望,但配偶晚22時以後探望需持結婚證上車過夜,要堅決杜絕「三陪」活動藉此商機泛濫,為北京形象造成不良影響。超過5天的堵車允許司機回家探親,但必須在24小時之內返回,以備交通疏散後及時離開現場;  

  5、有乘坐飛機或火車的乘客建議提前一天出發,步行前往機場或火車站,除了有健身功能外,還可以使乘客充分享受北京的風土人情(外加沙塵暴);

  6、「打的」出行的中外遊客建議使用包車,每天200元的優惠價格可以減少堵車「蹦字」時帶來的巨額損失;

  7、常年堵在城區第一線的司機(全年堵在路上時間超過364天)將受到有關部門的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授予「堵神」稱號,並定期組織高校、政府機關學習有關司機堅韌不拔、艱苦忍耐的精神;  

  8、針對近期北京停車泊位短缺的問題,可考慮適當減免收費標準,但禁止大多數司機把北京各大主要路段當成個人停車場,借堵車的名義免費停車、存車逃避收費。

  城市交通擁堵成為一種疾患,但它的病根並不在交通。以北京為例,市域公路總里程已達到207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84公里,幹線公路里程3440公里。而市區的城市道路總里程已達到6247公里,軌道營運里程最新數字是336公里。  

  實事求是講,這些年城市道路從規模到設施,從通行能力到可通達性,北京城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越來越完備,但堵車恰恰就發生在這越來越完備的城區道路網內,其中,尤以環道和放射狀聯絡線為甚。

  這些年,為了防範和治理交通擁堵,未雨綢繆的事我們沒少做,所謂有病亂投醫,各路人士出謀劃策,中外專家一同會診,該預測的都準確預測了,該籌劃的也盡情籌劃了,但擁堵形勢卻是越來越嚴峻,擁堵的疾患也越來越病入膏肓。對此,有人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中國經濟的發展太迅速了。這都是一種託詞,真實情況是:城市交通擁堵的病根就沒在交通上。

  交通專家可以解堵,但治不了堵。解堵是解釋不是解開,就堵因而言可以羅列一火車,而疏堵也就那麼幾招,再靈驗的招數遇到上游無限制的開閘放水,結局也是水淹七軍,全城淪陷。

  還以北京為例,機動車總數突破100萬輛,用了48年時間,突破200萬輛用了6年半的時間,突破300萬輛則僅用了3年9個月。2009年12月18日400萬輛的數字出現在人們眼前不過是兩年7個月的時間。如今,一年不到的時間總量已超過了470萬輛。

  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我們必須承認,拋開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機動車總數的裂變過程有一個關鍵的結點,這就是北京機動車解除外地人購車上牌限制的 2007年。從這年起恰恰把北京規劃的2020年500萬輛的規模提前了整整十年,可謂「超額完成計劃指標」。這,才是北京擁堵的病根!  

  對此,肯定會有人拍磚,你把北京的擁堵說成是外地人購車造成的!那外地人對北京的貢獻你咋不說說啊?別急,咱們稍安勿躁。本文只說擁堵,不涉及其他,擁堵是大家的事,無論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是受害者。

  先說城市的規劃建設,它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交通基礎設施就更是如此。再好的規劃,再完整的設施也抵不過突然激增的變數,更何況這種改變不是常態下的量變,而是一種失去控制的激變。洶湧而至的人口已經把城市的各項基礎功能壓迫到極點,激增的車輛總數更是陡然提速了城市的機動化進程,用專家的話說,就北京現有的路網結構沒形成癱瘓的局面算是萬幸了。

  再說交通的地位和作用,以前我們總說「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而GDP成了國民經濟的指揮官以後,一切的一切便讓位給了這個「官」。而「城市病」的出現不能說都是GDP的結果,但這個「官」起碼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因此,短期看,解決交通擁堵可以通過加大公共運輸的投入,基礎設施的投資緩和矛盾,但解決不了根本。只有跳出「交通」,通過會診「犯病」的症候,找出 「犯病」的癥結,才是徹底解決擁堵的根本之策。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病體的痊癒,再苦再難也得做,這不是人的選擇,它是時代的過程,也是發展的必然。也許我們這代人註定要為此付出犧牲,付出代價。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1220/18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