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多重困局 大陸紡織名城暫時停產

    曾經號稱日賺一輛寶馬的福建長樂縣棉紗企業停產以應對日漸減少的訂單。

  曾經宣稱接單接到手軟的廣東棉紡類外貿企業減產以應對訂單無利潤。

  中國出口類企業的困境從棉紡行業可見一斑。美國繼續上調債務上限,歐債困局短時間內難見轉機,外部市場的需求日漸萎縮,長期依靠出口的中國眾多生產型企業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更何況還有人民幣升值和國內緊縮政策帶來的資金壓力,棉紡企業會否成為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在庫存消化難、生產資金周轉不開的情況下,企業暫時性停產是一個無奈卻又不得不做出的決定。」長樂棉紡行業協會秘書長林寶廣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8月16日至18日,長樂市棉紡協會組織35家會員企業召開全體會員大會,一致同意於8月22日至24日採取停機壓產措施,以減輕庫存壓力,加速資金周轉。

  有「紡織名城」美譽的福建省最大棉紡基地——長樂市在找不到訂單的情形下遭遇整行業大幅停產。這個傳說中不產一斤棉的「無棉之鄉」從零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目前全國三大針織布面料的重點區域之一和三個百萬紗錠基地之一。

  曾經,在市場繁榮的時候,長樂不少中小紡織企業主,只要能請到工人,每天都滿負荷生產,一天就可以賺一輛寶馬。

  訂單銳減棉紡企業被迫停產

  「在國內服裝業出口形勢良好時,我們的產品絕大多數是銷往廣東、福建本省、浙江、上海等生產外貿服裝的企業,大陸幾乎沒有銷售額,而如今為了應對沿海各省市的訂單下降,我們不得已在中西部地區去尋找我們並不熟悉的客戶。」長樂一家較大的棉紡企業董事長告訴記者。

  8月19日,記者隨機採訪了十幾家長樂棉紡企業,有數家棉紡企業已經提前停產或處於半停產狀態,有的小型企業「船小好調頭」,轉為生產一些目前市場上較好銷售的化纖類紡織產品。幾家大的棉紡企業的總經理則跑到成都、西安等大陸尋找訂單客戶。

  「我們幾乎每天都要關注廣東省服裝企業的出口形勢,以那邊的出口狀況好壞來作為我們是否增產的風向標。」 長樂市華源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宗立告訴記者。

  據廣州海關8月17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7月廣東出口紡織服裝244.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6%,但4月起增速逐月放緩,7月出口紡織服裝的增幅更比3月回落28.5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還顯示,1~7月廣東出口紡織服裝到香港58億美元,增長2.9%,出口到歐盟52.3億美元,增長30.2%,出口到美國38.5億美元,增長15.9%,出口到東協20.6億美元,增長32.4%,以上四者合計共占廣東紡織服裝出口總值的69.2%。同期,廣東對拉丁美洲和非洲分別出口17.2億美元和9.3億美元,增幅分別達66.9%和33.9%。

  這看似形勢一片大好的數據卻另有玄機。上海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公司飛馬公司貿易部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今年出口看起來不錯,但主要是價格提高了,數量增幅其實在減少。」

  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也認為出口增長的比例里,價格上漲因素貢獻了20%多,出口數量增長貢獻不到5%。

  來自第一紡織網的數據是:2011年上半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中,紡線的平均單價同比上升了30.31%,但出口數量上升僅為5.75%;棉布類,平均單價同比上升了41.73%,但出口數量卻是負成長-1.89%;針織成衣出口單價上升了20.3%,但出口數量僅增長3.49%;而梭織成衣,平均單價上升23.06%,但出口數量卻是-0.1%。

  而即便是這種價格因素帶來的紡織業出口高速增長,也可能在明年一季度結束。汪前進表示,紡織企業在高位時進原料使得產品價格上升,這一因素到明年一季度將消化,屆時出口提價過程結束,國內紡織出口增速或將放緩至10%左右。

  另據分析,今年前四個月增速較快是由於國內棉花價格高漲帶來的金額增幅較大,從3月棉價逐步震盪下跌之後,訂單量呈減少趨勢。

  據長樂市副市長鄭祖英介紹,目前長樂市現有紡紗企業31家,紗綻450萬綻,2010年實現產值214.43億元,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有10家。目前該市正投資128億元,動工建設31個項目,投產後預計增加紗錠380萬錠,年新增產值205億元。目前長樂市日產紗錠量在2500噸左右,日平均產值大約在6000萬元左右,停產三天,意味著產值將減少1.8億元左右。

  「這也比我們繼續生產,加大庫存壓力,導致紗錠價格下降所帶來的損失要小得多。由於伏天工人的高溫費補助高,以及工人工資的提高,按照目前的棉花價格和面紗價格,繼續生產肯定是賠錢的,此外多出來的庫存量還會讓面紗價格更加提不起價來。」長樂棉紡行業協會秘書長林寶廣說。

  「高價位」庫存

  更讓長樂棉紡企業感到雪上加霜的是高價位的庫存。

  從2010年9月開始,我國棉花價格節節攀升,從每噸18000元一路暴漲,突破30000元關口,最高報價甚至到了每噸34000元,漲幅近90%;今年3月起,棉價又開始一路暴跌,從每噸34000元一路狂瀉至目前的19000元左右,跌幅高達44%。

  棉價高漲高跌,多數紡織企業都沒能撈到好處。

  2010年下半年棉價瘋漲時,由於企業正常運轉要保持至少20天的庫存,紡織企業不得不瘋狂採購。在棉紗售價漲幅很小的情況下,紡織企業不得不接受棉花「一天一個價」的成本壓力,而依靠熱錢炒作的「中間商」轉手一噸棉花就能賺1萬元。

  然而到了2011年3月,棉價開始連續下挫,紗廠等紡織業中游企業因此被高價位的庫存「套牢」。中國棉花信息網數據顯示,我國紗線庫存自2010年11月以來持續攀升,6月創出歷史新高,達到35.2天,遠遠高於去年同期的8.96天。而截至7月底,我國棉花商業庫存總量為135萬噸,高於去年同期的120噸,更顯著高於2008年和2009年的95萬噸和90萬噸。

  長樂棉紡企業自然也未逃脫類似的命運。31家棉紡企業日產各類紗線達2500噸,目前有各類紗線庫存近5萬噸,庫存量在20天左右。

  「更可怕的是企業的生產秩序被打亂了,面紗價格隨棉花價格劇烈起伏而震盪,為防止出現經營性風險,企業不敢接大單、長單。棉紡織業的生產有周期性,一般要存3個月以上的棉花。在棉花、棉紗價格不斷下滑的形勢下,高進低出的生產特點使大多數企業難以避免虧損。據測算,目前生產1噸棉紗需要賠2000元左右。」泰源長樂市泰源紡織有限公司供應部經理陳宏達告訴記者。

  一位主要以生產棉紗為主的總經理告訴記者,該公司正力求生產其他類原料的紡織產品。「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對棉紡業絕對是個巨大的打擊。加工的棉紗還不如原料值錢,成本錢都賺不出來。」

  「去年光加工費1噸就能賺1萬元,讓人想不到的是,今年什麼都不干,1噸原料就要賠1萬元。」該經理說。去年11月,該公司以3.2萬~3.3萬元/噸的價格採購了一批皮棉,因為沒有訂單,車間一直沒敢開工,現在這些原料還在倉庫堆著。

  該經理告訴記者,棉紗的價格往年一直很平穩,市場價一般在4萬元/噸左右,而今年到現在棉紗市場價降到了2.8萬~2.9萬元/噸。

  產業鏈之殤

  「棉價波動太大,直接導致了很多小紡織企業倒閉或者轉產其他替代品,像生產聚酯纖維、黏膠、壓克力纖維等材質的紡織品。」上述以生產棉紗為主的經理補充說。

  但遺憾的是,棉價低所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傳導至其他原料紡織領域,轉產並不能完全解決棉紡企業的虧損難題。「我們公司棉紡雖然只占到整個生產比重的3%,但是我還是感覺到了下行的壓力。棉紡不景氣,也會直接拖累其他紡織,如今用於紡紗的化纖價格也在大幅下跌,我們雖然棉花庫存量很少,但是化纖的庫存量較大,即便不生產棉紗,還是要承擔化纖價格下跌帶來的的損失。」長樂市華源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宗立告訴記者。

  8月24日午後,國內期現貨棉價突然發力,原本小幅整理的棉價在震盪中大幅揚升,當日國內現貨棉價指數也從低於今年國家已公布的收儲價下方漲至上方,自 2月中旬以來一直下跌「潛水」的棉價終於「上浮」。其中,鄭棉主力1205合約收盤大幅上漲415元/噸,收於21850元/噸,持倉增加12萬多手;電子撮合市場棉價整體同步大幅走高。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認為,棉價自3月上中旬開始下跌至8月中旬最低點,目前價格已跌破19800元/噸的新年度臨時收儲價格,而棉紡織行業的高價庫存開始逐步減少,雖然棉花價格下跌將使棉紡企業原材料成本減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前期高價庫存帶來的資金壓力,但是卻無法彌補其前期遭受的損失,加上棉紡企業對下游服裝企業的議價能力較低,服裝企業要求棉紡織企業隨著棉價下跌也進行相應的價格調整,因而導致其出貨難度較大,不僅原有的高價庫存還未消耗完,新購進的原料也不能夠彌補原有的損失,預計行業困難進一步加劇。

  據分析,短期內棉價的大幅上漲很可能只是一種技術性反彈。當前河北、山東、湖北等省棉花長勢不錯,產量預期樂觀,如今年河北省棉花生產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全省棉花播種面積比去年增加7.66萬畝,增長0.9%。

  此外,近期新疆地區天氣晴朗,降雨較少,棉花整體長勢良好,長期來看,棉花供應量依然存在相對過剩的風險。其中南疆庫爾勒、阿克蘇、喀什等地單株結鈴普遍在10~12個,若後期天氣狀況良好,預計部分地區籽棉單產可達400公斤/畝以上,預計部分軋花廠今年籽棉收購開秤時間在9月5~10日。

  而國外方面,今年印度的棉花產量有望創歷史新高,其全球第二大棉產國的供應量將持續增加,這或許將導致全球棉花價格的下跌。由於印度棉花的價格比全球低了將近一半,對亞洲的一些注重控制成本的生產紡織國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印度也取消了對海外棉花銷售定量的限制,允許更多地向國外出口棉花。

  從棉花下游產業——紡織產業情況來看,紡織企業出現小幅補庫潮,促使棉商惜售心理加重,高等級棉趨於緊張,棉企提價要求趨強。但由於下游訂單並沒有明顯增加,紡織行業並未實質性好轉,多數企業仍不太看好後市,採購依然較為謹慎。目前,歐美訂單仍趨於減少。

  而且,近期國家下調了33種進口商品的關稅,化纖混紡未漂白的重質、輕質、斜紋、平紋的棉布商品進口關稅,從12%下調至6%,下調幅度為50%,部分商品進口暫定稅率調整自7月1日起執行。隨著國家控制物價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實,棉紡產品原料價格已先於其他大宗商品見頂回落,現在又下調了棉布進口關稅,進一步抑制了中國國內棉紡產品價格上漲的衝動。

  「我們的服裝出口是和全球其他國家在同一個市場競爭,因此如果我國棉紡企業的棉紗價格高於其他國家的棉紡企業,在進口關稅降低的形勢下,我們只能選擇進口棉紗,否則我們將會在更低勞動力成本的越南、印尼等國家的服裝產業面前失去競爭力。」上述來自廣東的一家服裝出口企業總經理如是說。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中國經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829/21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