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矽谷」正隕落,一開工就虧損



一開工就虧損


下午3點,正是上班時間,然而,峨嵋山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位於峨嵋山的工廠卻是另一番景象----偌大的工廠,不僅沒有聽到隆隆的機器聲,甚至除了保全之外沒有一個工人。

「已經快5個月了。」2012年3 月28日,東氣集團峨嵋山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峨嵋山半導體)總經理王小強說道。

這家昔日素有光伏界「黃埔軍校」之稱、擁有中國第一條多晶矽生產線的多晶矽企業,如今被迫停產。

「開工就意味著虧損。」王小強無奈地說。

自 2011年年底至今,「停產潮」已席捲四川的樂山、成都、雅安等地,包括新光矽業、東氣峨半、四川瑞能、四川永祥、天威四川和樂電天威等在內的多晶矽企業,幾乎全部停產。媒體提供的數據顯示,僅四川一地,總計約兩萬噸的多晶矽生產線幾乎在去年年底同一時間「戛然而止」,涉及國有資產上百億元。

就在四年前,四川樂山還曾經雄心勃勃地立志於成為「中國最大的多晶矽生產基地」,打造中國的「矽谷」。

「目前還在開工的瑞能和永祥,也基本處於以搜集實驗數據為目的的營運,月產量不足100噸。」四川一家光伏企業高管透露。

停產潮不止席捲四川一地。來自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多晶矽產業出現嚴重的庫存積壓,已投產的43家多晶矽企業僅剩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餘企業已經停產,停產率已高達80%;仍開工企業中,多數因虧損運行,正逐步減少產量。

「去年年底,多晶矽價格一路跌至25萬元/噸,最低的時候一度跌至14萬-15萬元/噸。」王小強說。這樣的價格讓生產成本維持在40-45美元/公斤的峨嵋山半導體,一下落入現金流為「負」的尷尬境地。

對於投產比較早、規模較小以及成本較高的多晶矽企業來說,25美元左右的價格幾乎等於扼住了他們生存的「喉嚨」。這些企業占到中國多晶矽生產企業的85%,涉及行業近一半的產能。「生存的可能性基本不大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秘書長林如海說。

巨大的行業波動還波及了包括江蘇中能、洛陽中矽等在內的國內多晶矽「明星企業」。

這些依靠規模效應帶來較低成本,年產量在數萬噸級的大企業雖不至於「關門歇業」,「但我們已經是在薄利營運了,處境也很困難。」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說。

「雙反」抱團取暖

明星企業首先坐不住了。

一個月前,江蘇中能聯合十幾家中小企業向中國商務部提交了「雙反」調查申請,對美、韓兩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矽原料提出「雙反」調查----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申請材料已經於3月2日之前遞交給中國商務部。

「目前,商務部還沒有立案。」林如海透露。

「如同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一般,我們要和下游企業團結在一起,抱團取暖。」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沒有正面回答關於「雙反」調查申請一事,卻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抱團取暖」之說,源自2011年10月美國針對中國光伏電池提起的「雙反」調查。作為反制措施,江蘇中能等上游企業針對美國的多晶矽產品提起同樣的「雙反」調查。

提出針對美國多晶矽產品「雙反」調查基於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對中國多晶矽出口量從2008年5,371噸增長至2011年17,476 噸,增長幅度為225%;出口額從2008年7.5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10.4億美元。

「美國韓國多晶矽企業的生產成本基本在25美元左右,但其在國內的銷售價格經常低於這一價格。」呂錦標認為,美國以及韓國多晶矽企業存在嚴重的補貼和傾銷「嫌疑」。

不過,下游企業似乎並不熱心。

早在2011年年底,江蘇中能就在業內的一次會議上透露了提起「雙反調查」申請的提議,當時就遭到了下游企業的反對,包括尚德在內的下游企業紛紛前往行業協會抱怨。由於反制可能帶來的上游多晶矽價格上漲,會給已經「勒緊褲帶」過日子的下游電池組件企業「雪上加霜」。

對此,林如海的解釋是:「有所反應,比沒有反應要好,有時候,表明一個姿態更重要。」

在更多的業內人士看來,「雙反」調查更多是一個「談判的籌碼」,「至於是否會真正實施,只要給對方產生了壓力,爭取了時間,伴隨著國內企業生產成本的逐步下降,『雙反』也就達到了目的。」

顯然,這能夠為薄利營運的大企業帶來一絲可能的「喘息機會」。然而,對於包括峨嵋半導體這些中小規模的多晶矽企業來說,已經沒有時間等待了。

作為中國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多晶矽生產企業,峨嵋山半導體已經決意回歸自己的「老本行」----電子級多晶矽生產,應用於電子元件,而不再「留戀」太陽能多晶矽。

更多的多晶矽企業,則只能在這次來勢洶洶的停產潮中無奈「出局」。

內外交困,自我救贖?

在經歷過去幾年周期性的漲跌後,此輪停產無疑對中國多晶矽企業是「致命一擊」。

剛剛過去的一周,國家發改委產業司緊急找來包括江蘇中能、洛陽中矽、賽維 LDK以及峨嵋半導體在內的幾家多晶矽企業進行調研座談。

在這次會上,王小強主要反映了四川多晶矽企業面臨的困境。

他說目前的困境一是美韓多晶矽企業大量出口中國帶來的衝擊;二是在於四川企業的「天生缺陷」:投產較早、規模較小,尤其是四川高達0.68元/度的電價成為當地多晶矽企業降低成本最大的「攔路虎」。

事實上,在2008年多晶矽投資熱潮之時,包括四川多晶矽企業存在的這些「天生缺陷」都被人忽視了。早在2008年,多晶矽價格徘徊在300美元/公斤左右時,當年開建的矽材料項目接近50個,建設規模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1000億元。

此輪停產的多晶矽企業多是當年投資熱潮之中投資建設,並大多在2011年上半年進入正常運轉。「正準備進一步技術改造以降低成本,多晶矽市場就一路跌至目前的『低谷』。」王小強感慨,峨嵋半導體沒有趕上多晶矽發展的好時光。

「德國補貼政策的全面退出,標誌著第一次有政府退出太陽光電產業。」多晶矽生產商大全新能源執行長姚公達談及此輪「停產潮」,心情頗為複雜。

「當多晶矽產能逐漸從德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德國一步步戰略性地逐漸退出光伏補貼,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姚公達說,「但由於中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戰略性的補貼政策,相比國外,剛剛發展沒幾年的中國多晶矽產業被置於目前這樣一個低利潤、甚至虧本的市場中,不得不說有點可惜。」

面對來勢洶洶的國外多晶矽企業,正在逐步啟動的國內市場,即便是僅存的國內多晶矽廠家的命運也充滿了變數。

「相比國外產品,我們的多晶矽產品成本幾乎與之不相上下,未來中國多晶矽企業還是很具備競爭優勢的。」國內一家大型多晶矽生產廠的高管這樣說道。

然而,從下游企業目前的選擇來看,卻無法讓這位高管如此自信。

「目前我們的採購90%來自美國、韓國和德國,由於國內多晶矽產品在質量穩定性上不及國外,在未來一兩年內,我們還將主要以進口多晶矽為主。」來自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英利集團,其供應總公司總經理邊雲娜說。

「未來一兩年,國外多晶矽進口量還將進一步增長,擠壓剩餘的多晶矽企業的生存空間,」王小強如此判斷。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414/24275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