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直機關帶頭違規 央企福利房轉手即賺百萬

中直機關帶頭違規 央企福利房價為市場價十分之一

北京西直門外一新蓋起的高層住宅樓屬於某央企的福利房,擬4000多元1平方米賣給員工,附近的商品房則高達4萬元一平方米,轉手之間,一套房就能賺幾百萬。據記者向北京多個大型央企國企內部員工打聽到的消息表明,有60%左右的央企國企都有自建保障住房的計劃,而幾乎所有的央企國企近幾年都曾集資建房或建單位福利房。(5月28日《華商報》)

  早在2003年8月國務院就出台了《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任何單位不得以集資、合作建房名義,變相搞實物分房或房地產開發經營。2006年8月建設部、監察部、國土資源部三部委聯合發出通知,嚴禁黨政機關利用職權或其影響,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搞集資合作建房。可不管怎樣三令五申,公務員和央企員工福利分房的趨勢並沒得到有效遏制。不僅北京如此,全國各地都是一個樣;不僅央企國企如此,其他政府部門莫不如此。

  那麼,何以諸多禁令就是無可奈何人神共憤的福利分房呢?原因有許多種,歸根結底在於上樑不正下樑歪。不是說,央企國企的膽量大得很,竟敢無視國務院和三部委的禁令,也不能說,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敢與中央政府躲貓貓,實乃中直機關和部委割捨不了福利房這塊大肥肉。有例為證:

  其一,禧福匯國際社區(外交部團購)。地點,雙井橋東南。團購價:6000元/平方米,新房市場價:33000元/平方米。周邊二手房價:30000元/平方米。其二,北京市發改委建委集資房。地點,六里橋西局,均價4000元/平方米,市場價30000元/平方米。其三,人民銀行集資房。地點,宣武門康樂里,均價2000元/平方米,市場價50000元/平方米。(見2010年第九期《炎黃春秋》)余不再舉。連中直機關和部委都不執行國務院的文件,出爾反爾,焉能指望央企國企和地方政府不群起效尤?

  央企員工和公務員在住房問題上享受超國民待遇,不僅折損國家權威,而且助長了腐敗,給社會造成巨大不公。就以福利房「變現」來說,福利房屬於國民住宅,按理來說不能「變現」,也就是說不能上市交易,但由於有權享受福利房的乃國家部委、央企國企,它們在蓋自建房時會給關係單位及上級單位部分「關係房」,因此這部分「關係房」大多數都可以辦理產權,這也為部委、央企職工「變現」福利房打開了通道。此中關節涉及到多少腐敗,我等小民無法想像。特權階層長袖善舞,只要稍加「運動」,就能將福利房「變現」為商品房,轉手賣出去,輕輕鬆鬆賺到幾百萬。天底下哪有這等便宜的事!說到底,還是高回報決定了禁令成為一紙空文。

  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在《經濟參考報》發文指出:「在世界各國,公務員群體因政策保障而在當地受薪階級中享受最好居住條件的,不論富國還是窮國,不論大城市還是小城鎮,不論歷史還是現實,除了前蘇聯,一個例證都找不到。」他還說,「一些國家歷史上在公務員住房問題上的不慎做法曾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以至政治危機,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眾所周知,蘇聯解體與特權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息息相關。此種教訓值得汲取。

  福利分房現象得不到遏制,則房價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各級政府也難以取信於民,社會矛盾只會日益加劇,最終會危及政權基礎,因此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和三部委的禁令,取消央企職工和公務員的超國民待遇,前提就是從自身做起,先從清理整治中直機關和各部委的福利房入手,再一級一級地予以整治處理,否則再多幾道禁令也無濟於事。(紅網)


福利房已成央企員工隱性收入新招 轉手即賺百萬


在寸土寸金的央企「閒置土地」上蓋起的福利房通常以近市場價十分之一的價格賣給央企員工。因此,每每傳出央企員工福利分房的消息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本屬於集體產權的「福利房」在通過各種關係後搖身一變成為個人產權後,福利房「變現」的通道由此打開。而與市場價動輒幾百萬的差價,讓福利房成為央企員工「分房一族」的隱性收入新通道。

可「變現」的福利房

5月的北京,西直門外近一個居民家屬區里新蓋起的高層住宅樓,還是讓經過的路人忍不住猜測一番。

「這附近上世紀70年代的舊房子都賣到三萬多元或接近4萬元一平方米,而且這附近這幾年就沒有建過新樓。」家住附近的宋女士告訴記者。

這一小區中的居民告訴記者,施工的地方原本是企業的舊廠房,現在拆了再建住宅,房子建成後將以建築成本價賣給自己企業的職工。

「這房子應該過不了多久就能開始分了,以往單位的房子都是4000多元1平方米,今年建材漲價,可能要漲到5000多元了。」這家央企的職工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就算是單位給職工的福利吧。」

不過,雖說是單位的「福利」,但記者卻了解到,仍然有企業的職工將單位的「福利」變現,房子一轉手就能賺個幾百萬元。

「這個社區的住宅樓有一部分是可以變更成個人產權的,我們曾經成交過幾套年代老一點的房子,大概都是3萬多元一平方米,房主基本上是單位又分了房的。」附近房產仲介門店的諮詢經理王明告訴記者。

「現在單位新蓋的房子,賣給職工個人是屬於集體產權的,不過聽說走走分管領導的關係還是能辦成個人產權。」上述央企職工向記者透露,「所以每次我們單位分房子都有鬧事的。」

事實上,目前像上述這樣的國企單位自建房已經越來越多。據記者向北京多個大型央企國企內部員工打聽到的消息表明,有60%左右的央企國企都有自建保障住房的計劃,而幾乎所有的央企國企近幾年都曾集資建房或建單位福利房。

「建國之初,土地都是無償、無限期、無流動的行政劃撥使用,因此一些老牌的部委直屬央企和國企,擁有招數量相當的優質土地。」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曾對記者表示。如今,隨著土地資源的稀缺和房價的飛速上漲,這些央企的「閒置」土地,都成了寸土寸金的地方。

記者了解到,1998年國家進行房改,之前蓋的部委住房,後來都拿到產權,可以對外銷售。但是1999年國家明令取消福利分房後,部委蓋的住房很多並沒有辦下產權,也就是所謂的「小產權」。但很多單位以房屋翻新或者危房改造名義建設的房屋,並不涉及產權證問題。

不僅如此,由於部委、央企在蓋自建房時會給關係單位及上級單位部分「關係房」,因此這部分「關係房」大多數都可以辦理產權。因此,這也為部委、央企職工「變現」福利房打開了通道。

也就是在不久之前,中石油2年前團購房上市交易利潤翻4倍的消息引起輿論廣泛關注。這個被「曝光」的「中石油幹部房」豐和園小區,附近房價在每平方米33000元以上。而2009年,豐和園職工買入價只有8170元/平方米。時隔3年,房子利潤率超過400%。

更有甚者,如「已被央企團購」的「上林世家」項目,一個購房的「房號」,就已經被炒到100萬元。

責任編輯: 於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530/24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