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四川土石流調查:刪1條簡訊掐斷40人逃生路

摘要:6月28日早晨6時許,四川省寧南縣白鶴灘鎮矮子溝發生特大土石流災害。此前10多個小時,有關方面已經發出預警,矮子溝沿岸村民全部撤離,無一人死亡。

  據新華社電 6月28日早晨6時許,四川省寧南縣白鶴灘鎮矮子溝發生特大土石流災害。此前10多個小時,有關方面已經發出預警,矮子溝沿岸村民全部撤離,無一人死亡。(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然而,蹊蹺的是,住在溝內一處職工宿舍的三峽公司白鶴灘水電站前期工程施工人員及家屬卻未能倖免於難。目前已確定14人遇難,26人失蹤。(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鎮幹部收到簡訊通知村民撤離

  當日下午5點05分,寧南縣國土資源局給各鄉鎮發出一條預警簡訊:「據縣氣象局預報,我縣未來24小時有中雨天氣,局部地區有暴雨、強雷暴、冰雹,地質災害為『 可能性大的』4級。」

  白鶴灘鎮幹部隨即轉簡訊、打電話,向各村幹部、監測員提出預警,由村通知到組,由組通知村民。

  晏子酒家僅有5名生還者,記者採訪到了其中4人,他們表達了同樣的信息:沒有接到預警。

  其實,27日下午6點半,白鶴灘鎮鎮長江濃華就以鎮政府名義,將那條預警簡訊轉發給了白鶴灘工程建設籌備組的胡念初,還特別加上一句:「請貴公司加強高線路和電站建設影響區的監控。」

  據開發建設白鶴灘水電站的中國三峽集團公司提供的數據,目前工程區施工人員共2870人。但前期工程啟動以來,負責與白鶴灘鎮政府接洽的始終只有胡念初一人,他也成了這次從地方政府渠道接到預警信息的唯一一人。

  6月28日清晨5點多,雨突然變大,電閃雷鳴。矮子溝沿線的和平村幹部和監測員紛紛奔出家門,打電話,喊,敲鑼打鼓,叫大夥起床,緊急撤離。

  6點剛過,伴隨著山搖地動的巨大轟鳴,土石流來了,浪頭足有5層樓高,和平村2組陳必學養的十幾隻鴿子都沒來得及展翅逃生。一輛挖掘機被捲走了,滑行速度竟然比岸上人跑得還快。

  所幸,有所準備的117戶557名村民,全部按照一個月前演練的路線安全撤離。

  晨光初現的雨幕中,土石流如一頭黑色巨獸,直撲溝口的晏子酒家。

  施工區人員收到預警簡訊被刪

  胡念初接到預警簡訊後是怎麼處理的?

  他刪掉了。

  面對記者的追問,他提出兩點理由:第一,那只是一條一般的公用氣象簡訊,太籠統,沒多大意義。第二,他與鎮政府的工作聯繫僅限於征地,防汛不是他的職責,他沒有義務去轉發。

  對此,白鶴灘鎮的幹部並不認可。今年入汛後,5月15日至16日,鎮政府組織聯合檢查組,對境大陸質災害隱患點及因工程建設新增隱患點摸底排查,作為三峽集團公司白鶴灘籌備組代表參加的是胡念初。6月26日,鎮裡發現地質險情後,請胡念初來實地查看,他也來了。「怎麼能說他跟防汛一點關係都沒有呢?」

  胡念初隨意按下手機刪除鍵,施工人員的一條逃生渠道就此掐斷。事實上,這並非唯一的預警渠道,白鶴灘工程業主方三峽公司也有一套安全體系。

  對於這座規劃裝機規模僅次於三峽的巨型水電站,三峽公司設立了正規的籌備機構。由其下屬的金沙江水文氣象中心經常性地提供氣象預警信息,傳遞給各建設管理單位負責人、部門負責人、施工承包商以及安全部門。而承包方水電四局、再包方3號公路項目部,又分別設立了質量安全機構。

  「我們的安全體系是很健全的。」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籌備組臨時黨委書記王世平說。

  如此層層設防,為什麼這次還是沒有防住災害?

  王世平說,6月27日晚至28日,金沙江水文氣象中心曾8次發出預警簡訊。

  記者數了一下,在土石流之前發出的有4次,最早一條是凌晨3點多,都提到了「未來有大雨」。發送範圍是69個各方面工程負責人,其中就有水電四局白鶴灘施工局的3個副局長,他們理應通知包括晏子酒家那些工人在內的下屬施工隊。

  實際情況如何呢?

  第一負責人、水電四局白鶴灘施工局常務副局長龍章鴻當時正在雲南昆明出差,他看到簡訊是在早上睡醒之後,慘劇已經發生。

  在白鶴灘值班的另外兩個副局長又是怎樣反應的呢?

  接受採訪時,龍章鴻提出了一個令記者瞠目的答案:「那兩個副局長根本沒有收到簡訊。」

  收到預警的不在家,在家的都沒收到預警———竟有這樣的巧合?

  與龍章鴻同時接受記者採訪的王世平也流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我們肯定是發了的。」(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他們的確沒有收到。」龍章鴻堅稱。

  至此,施工隊的另一條預警渠道也被掐斷。(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不管預警簡訊是否果真出現了技術故障,面對如此嚴重災害的威脅,把數千員工的生死存亡僅僅託付給一條簡訊,這已表明防災意識的薄弱。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南方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709/25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