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張國燾晚年沒有貧病交加 生活幸福孩子有出息

    
    張國燾這位中共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主席,中共早期領袖,1979年年底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家養老院溘然去世。對於張國燾下葬之地,坊間卻流傳著幾種不同的版本,語焉不詳,在此,我們解開謎團。

張國燾的死因芻議
    
    據現今可查閱的資料,張國燾是1979年年底在多倫多一家養老院溘然去世的。時值冰天雪地,天氣奇寒。那天晚上養老院突然停電,沒有了暖氣,當時他已是中風的孤獨老人,夜裡毛毯從身上滑下來,他行動不便,被活活凍死了,死後就葬在多倫多松山墓園裡。這是目前海內外最為流行的坊間故事,起源於張家友人蔡孟堅在台灣《傳記文學》1980年發表的一段回憶錄,真偽難辨,描述了與張國燾夫人楊子烈的越洋電話內容,時值張國燾去世的第二天。此後,可見的文字還有國內記者來加拿大採訪,回國後報導的情節如出一轍。
    
    其實,張國燾舉家移居加拿大後,刻意迴避公眾視線,淡出江湖,從不張揚,他去世後,張家後人更是銷聲匿跡已逾三十年,根本就不可能接待海內外訪客。
    
    自國內記者的所謂報導始,後來的各種轉述以此為本,大同小異,但價值取向完全一致,例如張國燾「被凍得瑟瑟發抖」,「他現在只有寒風中等死了」等等描述。事實上,這是典型的歷史誤讀。
    
    加拿大是一個自然資源很富足,高福利的國家,每個人都有生活無憂的社會保障,老人與婦女兒童更是各級政府部門歷來最為關照的。儘管張國燾後來遠走天涯,徹底退出了中國政治舞台,晚年不免心態失落,但是生活充裕,著書立說,堅持數年,寫成了洋洋大觀的《我的回憶》,是現今中共黨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資料。夫人楊子烈是1921年入黨的中共第一任婦女部長,夫妻恩愛,患難與共達大半個世紀之久。更有三個兒子皆有出息,分別為加拿大醫生、工程師和大學教師,屬於中產階級家庭。至今,我還收藏有張國燾晚年的全家福老照片,西裝革履,祖孫三代個個喜氣洋洋。
    
    張國燾去世後,後事處理十分低調,原始墓碑上連正式的姓名都沒有留下,家眷也隨後銷聲匿跡。所謂張國燾最後因貧病交加,被「活活凍死」一說,應是以訛傳訛,子虛烏有。

墓地何在
    
    松山墓園,位於多倫多郊外東北方向,距離市中心約30多公里。我帶著種種好奇與疑問,首先造訪了墓園管理處,希望能尋找到些許線索或可能的答案。
    
    但是墓園管理處的電腦系統里根本就沒有張國燾的中文字樣,或近似的英文拼讀字母的任何相關記錄。由此可見,大多數來訪者因查不到張國燾的姓名,無果而返。
    
    正當我們感到徹底失望之時,那位職員在電腦系統里找到了一位英文拼讀為Kai—YinCheung的先生,說是相似中國姓氏,向我們求證。我一聽到此,不禁喜出望外,大聲歡呼了起來:「就是他,就是他!」因為我知道,這是海外流行的威氏拼讀祛,愷蔭就是張國燾的字號,正如仲甫即是陳獨秀,潤之即是毛澤東
    
    我們確認了張國燾的墓穴在此無疑,就按照管理處提供的指南前往尋找。松山墓園很大,占地約有3000多畝,埋葬招數萬魂靈,估計是多倫多最大的墓地。其中有幾個墓區,主要以華人碑林為主,放眼望去,滿眼皆中式碑文,仿佛置身於中國墓園。
    
    在墓園的第五、第九和第十區的三角地帶,在偌大的一塊坡地,為了節省時間,我一路小跑,來來回回地奔走,仔細梳理了一排又一排列隊矗立在那裡的碑林,看過了每一塊墓碑上的正面碑文,也不得發現,好生納悶,心想該不是墓園管理處的職員指錯了方向?
    
    無奈之中,我只好央求墓園管理處的員工幫忙,希望陪我去墓地走一趟,甚至拿出了一筆可觀的小費。但是他們卻表示不能接受,也絕不陪同,言之他們的職責範圍就是在管理處主事接待,從不陪同客人下墓區。
    
    至此,我們在墓園裡逗留了已近三個小時,精疲力竭。我希望再去最後梳理一圈,即使無果而返,也就無怨無悔,不枉此行。然而,就在那一偶然的瞬間,我猛一回頭,瞥見了不遠處,在一排碑林的背面,其中一塊墓碑上赫然鐫刻著「張公國燾」四個蒼勁的魏體漢字,啊!終於找到了!

隱姓埋名為哪般
    
    近年來,鮮有見之於報端,描述張國燾墓碑的文字和圖片,僅有的幾段文字多以豎立墓碑為張國燾唯一的墓碑,其實大謬。這塊碑文上書「張公國燾」和「張楊子烈」 兩人姓名,後者按照香港和老一代海外華人的習俗,女子出嫁後隨夫姓,這完全符合當時的情理。顯然這是張國燾夫婦的合葬墓碑。碑文上除了兩人的姓氏用漢字鐫刻,其他皆為英文表述,楊子烈的生卒日期為「DEC.9.1902——,MAR27.1994」(即1902.12.9—1994.3.27)從這一細節,可知此張國燾夫婦合葬墓碑的立碑時間應在1994年3月27日之後,也就是楊子烈去世後,晚於張國燾去世時間1979年12月3日整整15年。那麼,張國燾的早期下葬地點和墓碑究竟在哪裡?按照中國傳統的殯葬習俗,以張國燾的身份,應該至少還有一個獨立的原始墓碑。經過仔細實地考證,我終於發現了謎團的答案。
    
    顯而易見,此碑非彼碑,合葬墓碑並非原始墓碑。事實上,原始墓碑並不在這裡,而是距離它約7米以外的一塊地碑,只有磚頭大小,呈灰褐色,全英文,上書字母KaiYinCheung,立碑人以及立碑的年份。立碑人是一位牧師,而非15年以後去世的張國燾原配夫人楊子烈。
    
    可以想像,在那個非常年代,如同張學良晚年在夏威夷信奉了基督教,王明晚年在莫斯科常去天主教堂,張國燾下葬時由牧師主理並立碑文,順理合情,同時也為夫人楊子烈避嫌。
    
    為了不再受到意想不到的政治恩怨與情仇騷擾,從此隱姓埋名,淡出江湖,悄然安息在那裡,不能不說是來自家庭與牧師的精心設計。
    
    離開墓園之前,我再次來到了墓園管理處,向幾位員工求證,為何一碑兩用?為何張國燾夫婦的合葬墓碑與所有其他逝者墓碑朝向不同?在過去年代裡本是同樣正面位置,現在卻變成了另外一對夫婦?那對夫婦的碑文立於2000年2月,完全是新刻。根據時間順序推理,晚於張國燾夫婦合葬墓碑6年,顯然是採用先者的墓碑背面刻上了後者的碑文。
    
    在中國墓葬文化里,一碑兩用,這一作為不僅犯忌諱,也是大不吉利,極少有亡者後人採用。據墓園管理人員說,多年前,應家屬的要求,這塊兩面碑在原地曾換了一個朝向,原來的正面成了反面。或許這是張家後人低調行事,為的是避人眼目,刻意讓一般的造訪者不能輕易地發現,如今這一效果已經達到了。絕大多數墓碑都只有一面碑文,通常掃墓者看碑文只看正面,很難會想到這塊豎碑還另有玄機,背面還刻有中文方塊字?難怪探訪者按圖索驥,即使走到了墓碑前也找不到。
    
    仔細觀察松山墓園裡墳墓的布局,目前尚存的地碑已不多,並且完全沒有按編號排列,顯得有些散亂無序,看得出當年下葬還沒有納入統一管理,逝者後人選址的隨意性頗大。因此,可以推論,張國燾的原始地碑及冥墳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就應該沒有被挪動過,保存完好。人們只知有豎碑存在,殊不知地碑與豎碑之間存在的重大歷史誤讀。
    
    因此,地碑旁應該才是張國燾的真實冥墳,三尺泥土之下,埋葬著他的魂靈,而非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合葬墓碑處。後者只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楊子烈去世後,楊家後人再做的第二個墓碑,並按照墓園的統一管理,整齊排列,安放在附近不遠處。
    
    本文來源:炎黃春秋

本文摘自《炎黃春秋》2012年第5期 作者:桑宜川 原題為:尋找張國燾墓地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709/25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