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專家:「中華民族」這概念是辛亥革命之後才出現!

—何清漣:東南亞各國歷史教科書折射的政治焦慮(二)

作者:
就在10月4日,韓國外交通商部向國會提交中國教科書中有關歪曲韓國歷史的內容和韓國政府的應對現狀報告,稱中國歷史上依然存在包括韓戰...

就在10月4日,韓國外交通商部向國會提交「中國教科書中有關歪曲韓國歷史的內容和韓國政府的應對現狀」報告,稱中國歷史上依然存在包括朝鮮戰爭的起因等多處違背史實的陳述。韓國政府計劃敦促中方修改。

這一剛冒出來的抗議,說明數年前中日韓三國合編歷史教科書,並未讓這幾個國家就此在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上統一認識。數年前,韓國人申起旭在美國研 究東亞史,由他出面在史丹福大學發起成立了一個名為「割裂的記憶與和解」的歷史比較研究項目,邀請中日韓三國學者與教師合編歷史教科書,希望將這三個國家 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歸於一統,消除爭議。

據報載,在研究最初頭兩年,項目組聚焦中日韓美四國和台灣的歷史教材,試圖尋找五地歷史教材對於一段共同歷史敘述的差異。這段歷史橫亘從1931 年到1951年的整整20年,以發生在中國的「九•一八事變」為起始,以《舊金山條約》的簽訂宣告結束。其方法是,項目初始階段,僱請史丹福大學母語是中 文、日語、韓語的研究生將四地使用率最高的歷史教材譯成英文,而後確定 「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日本占領區的強制勞工與慰安婦問題、日本統治下的經濟發展、珍珠港事件、日本核彈轟炸、韓戰的起源,以及日本戰犯審判 這八個標誌性事件作為比較內容。

來自三個國家的編寫組成員如何就這些歷史大事件達成「統一認識」,其細節只有他們自己寫回憶錄來說明了。這裡只說結果:花費大量人力財力,最後於 2005年出版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在韓國刊行了7萬,在日本發行6萬冊。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原來對此寄望很高,也居然只發行了11萬本。在日 韓,這本書是作為一種「副教材」;在中國則是作為「教科書輔助讀物」。讓有獨立政治文化的三個主權國家合編的歷史教科書,結果是三國都不想接受。無論斯坦 福大學那個項目的資助者是誰,這種事情大概試一次已經足夠了。

但中國教育部並未因此降低尋找「國外歷史教科書關於中國內容的不當或錯誤表述」的熱情,繼續投入大量資金研究。理由是:「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中 國內容將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他國的教科書中,但是他國教科書中「如何講中國」「為什麼這樣講中國」「該怎樣講中國」等諸多問題,卻「值得我們大力研究和關 注。」
  
其中作為重點研究的當然是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在《國外中小學有關中國內容的研究》報告完成之時,日本方面在多方抗議之下,已經承認20世紀30-40年代 對中國發動的戰爭是「侵略「。但在中國看來,日本教科書的「問題」遠未解決。該報告引用王宏志的研究《歷史教材的改革與實踐》,王分析了日本十多種社會歷 史教科書,認為各種問題當中最嚴重的仍然是近代以來的日本侵華問題,如沒提731部隊在中國的人體試驗,對南京大屠殺人數的計算少於中國教科書,沒提到日 本扶植汪偽政權與濟南慘案,等等。這方面問題最多,要求日本改進可以理解, 中國方面應當繼續堅持。

有些「問題」就屬於中共統一思想的慣性使然,例如「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史只提及中國1966年走上獨立社會主義道路、中日邦交正常化,沒 有寫新中國40多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此外,對雙方有不同看法的問題,應該按照中國政府的提法來寫,尊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意見。如對 1989年的中國政治風波的認識,中日兩國存在分歧」——這等於逼著人家去謳歌毛時代那無窮無盡的政治運動,承認六四屠殺合理。這要求非常過分,因為在此 問題上,全世界民主國家都與北京政府難以統一認識。即使是中國國民,北京也沒法讓所有人統一認識。
  
一般而言,有關歷史糾葛太多的國家之間的主要分歧在近現代史,不在古代史,但中國卻不是這樣,非得讓日本及時地吸收中共建政後的考古新發現,比如中國歷史 的起始問題,在古代史上也糾纏不休。中方認為,「日本教科書里,敘述中國歷史一般從公元前4000年的彩陶文化講起,而中國早已將中國歷史的起始提前到距 今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還要讓日本吸收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史學觀,比如中國歷史上就是個多民族國家之類,認為「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日 本的教科書里敘述中國歷史上邊疆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突厥、吐蕃、蒙古、滿洲等時,大都稱為『異族』,把他們建立的政權視同外國。」
  
這一點可說是強加於人。其實「中華民族」這概念是辛亥革命之後才出現的。滿清皇室遜位之後,革命黨發現「韃虜」雖被驅除,「華夏族」這個概念無法將蒙古、 西藏、新疆等地納入版圖共襄共和,於是發明了「五族共和」,這五族就是漢、滿、蒙、回、藏等五族,維吾爾族還不在其內。到中共統治後演變成56個民族,統 統算成「中華民族」的分支。這個概念解決了現實問題,即今天西藏、新疆、內蒙古等民族的政治歸屬問題,但卻無法解釋中國自漢唐以來的華夷之辨國族觀念,以 及歷代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這些少數民族發動的戰爭一直被視為對歷代王朝的「侵略」,在這些戰爭中,華夏人民一直有激勵自己的民族英雄,如宋朝岳飛文天祥、明朝的于謙、史可法等;也有被視為出賣民族利益的「漢奸」,如明末洪承疇、吳三桂等人。如果硬要用今天這「民族國家」的概念去評價,這些 角色的歷史定位都得重新改過。中國政府可以逼迫本國青少年不加思考地背誦歷史「標準答案」,但力量還未強大到可以迫使他國也採用中共這種「古為今用」的方 式去講述歷史。

中國之所以重視周邊鄰國教科書中與中國有關的解釋,是因為在中國政府看來,這些國家如此認定中國的形象。證明中國有關自身形象的描繪受到國際社會的嚴重挑戰。修改國家形象的政治焦慮,使得中國與周邊國家經常陷入關於教科書內容的爭議,這種爭議還常常演化為外交糾紛。

今後有機會,我還將分析北京為什麼如此重視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何清漣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009/26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