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動態 胡舒立:全面改革、政改與十八大

【舒立觀察】全面改革、政改與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夕,改革成為媒體和理論界熱議的話題。與以往重點討論經濟體制改革不同,近來的主流輿論多次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改革的主張,其中,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關注更是引人注目。可以預計,未來深水區的改革將會全方位推進,那些處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領域交集的改革,可能因其重大且不可迴避而成為重心;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仍會堅持審慎原則,但決心、力度會大為增強,在加強法治、增加透明度、提升公民參與度等方面,會有實質性步驟。

社會各界對全方位改革如此關注,與中國當前面臨的發展階段和形勢有關,特別是與公眾對未來十年的高度關切有關。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改革不僅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結構和人民的自我認知及精神風貌。中國已經與全球經濟體系深度融合。這種近代以來未曾出現過的新形勢,對中國政治和經濟體制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支持中國創造奇蹟的各項優勢,正在發生變化。經濟發展需要改革深化,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未來難點正與政治、文化與社會領域的問題相交織;經濟體制改革本身,也為其他領域的改革帶來挑戰。加速全方位改革必然地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本來就是從經濟領域,主要是從農村改革尋找突破口,對社會和國家實施深刻、全面的改革,其中,政治體制改革處於關鍵地位。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作《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綱領性講話中提出,改革的核心是要解決「權力過於集中」的問題。這一弊端被看作造成1949年以後政治運動不斷、極「左」路線長期盛行,最終導致「文革」 浩劫的根源。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早期被描述為「分權式改革」,所面對的也是相似的局面。1987年7月1日,中共十三大前夕,鄧小平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在人民日報重新發表,足見當時推進改革時對「經濟和政治雙平衡」(道格拉斯·諾斯語)的著力把握。

應當承認,由於各種原因,在改革過程中,相比於以市場化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以解決權力過於集中為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要相對滯後,成為中國全面改革總格局中的短板,文化、社會改革也因此難以深入。

經濟改革本身,無法與政治改革相切割。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國有壟斷企業非正常膨脹,都在影響市場運行、壓制競爭的同時,使尋租泛濫,腐敗盛行。現代市場經濟內在地要求對權力加以有效的制度性約束,但它未能與市場經濟體制同步建立起來,結果,全面改革的設計者擔憂的前景變成了現實,有些甚至超出了他們當時的想像。缺少制度約束的公權力,在社會肌體上衝撞出道道裂紋,極易分化政治共識,加深社會分歧,拉大收入差距,激化官民對立。公眾對於社會的極端化和碎片化深感憂慮。薄熙來事件的爆發充分說明,如果不能夠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改革成果確有得而復失的危險。

未來深水區的經濟改革也與政治改革直接相關。中國改革走到今天,人們對社會公正格外關注,對收入差距異常敏感。諸多社會怨懟與之相關。據此可知財稅體制改革已時不我待。而財稅體制改革直接牽涉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牽涉集權與分權,牽涉預算公開與透明,牽涉公共選擇過程,實際上是政治、經濟的雙維度的改革。改革的成敗,更多地繫於政治向度。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也是一例。城市化是中國的未來。但是,造成目前的「半城市化」狀態的直接原因是戶籍制度,而戶口壁壘無法消除的根源是福利體系的割裂狀態。當前,建立統一的、可持續的、異地可接續的社會福利體系,既是經濟改革的當務之急,也是社會管理改革的迫切需要。因社會保障改革同樣關係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劃分,事實上又增添了政治維度,實為三維度改革。

目前,全面改革進入了需要大膽闖關的攻堅階段,最大難關還是政治體制改革。在過去十年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政治體制改革以局部試點、漸進推行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也處在漸進變革與試點先行的過程中。目前,支持全面改革的輿論氛圍已經初步釀成,改革條件也已基本成熟。特別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探索,執政者對全面改革的風險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對政治改革突破口已經有了基本的選擇。

未來全方位地深化改革,是一項偉大而又充滿風險的任務,需要踏實推進。目前,無論是在執政黨內部,還是在社會公眾中,政治浪漫主義都沒有多大市場,穩步推進、慎選切口的意識占據了主流。在改革準備階段,除了輿論先行,需要「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周密設計,這一點也已為決策層所認同。

這一切,為未來全面改革的推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只要朝野一致,精心規劃,慎重操作,漸進推動,就一定能夠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跨過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改革的關隘。最緊要的是記取鄧小平當年的告誡:「改革總要有一個期限,不能太遲。」■

(本文為2012年10月29日出版的財新《新世紀》周刊第42期


胡舒立

(1953年-),中國著名媒體人,現任財新傳媒總編輯、財新《新世紀》總編輯、現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030/26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