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喝水都不安全?放心喝有技巧

水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對水的需要僅次於氧氣。身體內各種代謝過程均需要水的參與。人體每天通過飲食獲取水分,又通過排尿、唿氣和體表蒸發將廢水排除體外,這就構成了人體的水循環。人一天的排尿量約1000~1500毫升,再加上出汗、唿氣時所產生的水氣、皮膚上蒸發的水分和隨糞便排出的水分等等,每天排出的水分總量約2500毫升。排出的這些水應得到及時等量的補充,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的水循環。

啊?喝白水也有這麼多問題!

水對於我們的身體如此重要,但是在這樣一個食品安全發生危機的時代,我們什麼都不相信了,水也變得好像不那麼安全了,這日子到底要怎麼過?營養和健康方面的專家們幫我們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好辦法。

白開水檔案

燒好的白開水,去掉了不健康的隱患,但是保留了水質中的礦物質,對身體和健康都有益處。

質疑白開水

「白開水」真好嗎?燒開的水會有水垢,難道不會對身體有危害嗎?

平時喝什麼水最健康呢?最簡單的就是最好的。沒錯,白開水!自來水公司目前大都採用氯化法對水進行消毒,這種方法推廣至今已經有100多年了。氯氣與水結合會生成次氯酸和鹽酸,次氯酸遇紫外線或高溫易分解不會殘留,鹽酸在水中的濃度極低。而且人胃酸的主要成分就是鹽酸,所以消毒後的自來水不會對身體產生損傷。

礦泉水檔案

礦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對身體很好,但是只適合常溫飲用。

質疑礦泉水

礦泉水既然含有多種營養物質,那麼就多喝唄,燒開一下不是更健康?

有些人過於矯情,連礦泉水都要燒開喝,這樣可不太好。市售桶裝、瓶裝礦泉水中有很多有益礦物質呈離子狀態,極易被人體所吸收利用,也符合直接飲用的消毒標準。煮沸後,其中的鈣、鎂會生成沉澱析出(也就是水鹼),視覺污染不說,喝起來也滿是渣滓感,長期飲用,還可能增加罹患一些病症的風險哦!

純淨水檔案

特定人群、特定環境,偶爾飲純淨水是可以的,但如作為日常主要飲用水,還是不太合適。

質疑純淨水

都叫純淨水了,總該是很乾淨的,能放心喝了吧?

很多家庭會訂購純淨水來喝,認為現在的水源受污染嚴重,純淨水除了H20以外,幾乎不含其它成分,除去了所有雜質,沒有任何污染物,安全可靠。純淨水的確是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它與人體細胞親合力強,可以溶解掉體內的各種廢物並將其排出體外,是身體的淨化器。飲酒後,喝純淨水能延緩酒精的吸收,並加速排泄;油吃多了,喝純淨水還有解膩、助消化的作用。心腦血管病、腎病、肝病和結石症患者應該常喝純淨水,對保健和輔助治療疾病有好處。不過,所謂「水至清則無魚」,純淨水在除去雜質的同時也將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如鎂、鋅、碘等)不分青紅皂白一起除掉了。就我國目前的膳食結構而言,有些微量元素難以從食物中攝取,卻能從飲水中獲得。純淨水在溶解掉廢物的同時,也溶解掉了人體自身的游離微量元素,造成營養缺失。有臨床報告證明,兒童長期喝純淨水會造成缺鉀和缺鈣,出現全身乏力、肌肉顫動、脫髮等症狀。

MustKnow:飲水機這樣用才放心!

桶裝水中的有機物在反覆燒開或製冷的情況下,會產生過量的有害化學物質(如三氯甲烷等)。而且一旦桶裝水啟封與空氣接觸後,便會滋生細菌,引起二次污染。飲水機自身進水口等部位,因溫度適宜也極易滋生細菌,需要定期清洗消毒。

飲水機應當每半年用消毒液清洗一次。具體清洗方法是:將桶拿掉,在接口處的底座內倒入清洗劑,使其流入內膽,靜置15分鐘後再從兩個龍頭分別放水,拔去底座的塞子,讓清洗劑徹底放空流通,反覆幾次。如果自己操作不便,可以請專業的桶裝水公司清洗。

為防止啟封的桶裝水滋生的細菌引起腸道疾病,夏季在一周內,冬季在兩周內更換一桶水會比較安全。

淨水產品靠譜嗎?

更講究生活品質的家庭現在多選擇給水龍頭安裝淨水器或者購買市面上一些淨水的全新產品。這些產品靠譜嗎?真能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嗎?

最簡單的一級過濾淨水器結構以活性炭為主,只能作粗過濾使用,僅能抑制水中的細菌、真菌以及去除異物、異味,處理後的水要燒開飲用。稍複雜一點的多級過濾淨水器,有兩級粗濾和一級精濾,處理後的水可以直接飲用。家用級別最高端的超濾奈米濾膜淨水器,有多級前置過濾裝置,能截留細菌、有害化學物質,同時保留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並有後置活性炭進行再次過濾,處理後的水乾淨衛生有營養,可以直接飲用。有的小區也配置了公用大型淨水器,一般是反滲透純水機,有三級前置過濾,一級反滲透膜精密過濾和一級後置過濾,處理後的水無細菌、病毒、重金屬、農藥、有機物、礦物質和異色異味,理論上無需加熱即可飲用。但由於這些淨水器日常使用是暴露在公眾面前的,有一些並沒有全天候的監護管理,日常維護保養可能也跟不上。所以,小區淨水器處理後的水最好還是燒開後飲用。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39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102/27616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