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禁書/中共49年之後的「平叛」 共軍大規模屠殺牧民

為了尋找這些史實,我研究過一個一個「平叛」戰役。1958年6月,發生在甘青交界黃河灘上的那場大屠殺就是其中之一。那年5月,黃河南岸的達參、斯柔群哇、外斯切群、土爾扈特、卡松措禾日等三旗五個部落的近萬牧民,趕著牛羊,攜兒帶女,從各處聚集到黃河邊,打算渡過黃河前往歐拉草原,以逃避強加於他們的牧業合作化。他們的逃亡被中共認定為「叛亂」。6月1日拂曉,整整一個師的解放軍騎兵將這些牧民包圍在黃河灘上,向這些大多沒有武器的牧民開火。那天,有數千牧民倒臥在這片豐美草灘上。
圖:次仁頓珠著《赤風呼嘯》封面

李江琳:在歷史的非常時刻《赤風呼嘯》代序

這本書讓歷史活了起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站在我們面前,將他們的生命故事展現給我們,迫使我們面對歷史的真實。

一年多前,我正在研究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武裝沖突,一位藏人朋友交給我一部尚未出版的小說稿。這是有著藏族血統的蒙古族藏語作家次仁頓珠的作品,原著為藏文。這本書2006年完稿,2007年至2008年在《青海藏文報》文藝副刊上連載,引起轟動,卻沒人願意出版。無奈之下,作者於2009年自行印刷發行。該書隨即被當局查禁,作者受到撤銷河南縣檔案局局長職務等處分。後有人將這本書譯成漢文,我才有幸成為《赤風呼嘯》漢譯稿的較早讀者之一。

這本書中所講述的藏人故事,有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對中國當代史有所了解的讀者,或許可以從故事中辨認出大饑荒和文革這兩個歷史事件,但對作者重點描述的「恐怖的日子」,以及書中的作戰場面和監獄場景可能比較陌生。作為當代藏史研究者,我想我或許可以對這部小說的時代做一點說明。

「民主改革」:鎮壓與戰爭

中共在1950年代初進入傳統西藏三區(康、安多、衛藏),即今之行政框架下的「四省一區」藏區後,先派出工作組,在缺乏「群眾基礎」的農牧區開展「統戰」工作,爭取民族宗教上層人士的合作,以便在藏區立足。1950年代中期,按照其既定方針,中共開始對藏區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全方位的社會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建立黨、團組織和地方政權,將這些地區完全納入中共的政治體系之中。在中國官方歷史敘述中,這一過程被稱為「民主改革」。這種在「階級鬥爭」理論框架下的強制性社會改造,激發了藏人的強烈反抗。中共調動正規軍,動用飛機、大炮等現代武器,對藏區農牧民進行大規模軍事鎮壓,這一事件在官史中被稱為「平叛」。

中共政府在藏區實行的政策,是中共的綱領所決定的。這一綱領的基礎是「階級鬥爭」理論,根據這個理論,藏區寺院、部落頭人和民族與宗教的領袖,都是中共要在藏區展開的社會改造的對象,進入藏區初期的「統戰」只是階段性的策略。1956年,中共決定在四川藏區率先展開土改和其他政改,為此首先以開會等名義監控和拘押藏區民眾領袖,隨後用鬥爭會等形式,迫害僧侶和民眾領袖,收繳民間武器,搗毀寺院,把一場階級鬥爭的災難強加到藏區民眾頭上。藏區民眾被迫起而反抗,於是在整個藏區開始了為期六年的慘烈軍事鎮壓。

大量公開和不公開的資料證實,那場被中共稱為「平叛」的軍事行動,事實上是中共以戰爭的方式對藏人進行的一場大屠殺。那是一場多兵種戰爭,也是中共軍史上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立體戰爭」。在那場戰爭中,中央軍委甚至動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圖-4遠程重型轟炸機,轟炸康區的著名寺院。在長達六年多的戰爭過程中,還伴隨著「鎮反」、「合作化」、針對藏傳佛教的「宗教制度改革」等政治運動,以及藏區史無前例的大饑荒,造成了藏民族歷史上最大的劫難。我從大量藏區地方志、軍事志、解放軍指揮官回憶錄等資料中統計出,在藏區戰爭過程中,藏人在戰場上死傷俘降的不完全數字為34萬7千餘人,相當於1953年藏人總人口的12.5%。

雙重災難降臨到藏人頭上

藏區在原有社會結構被破壞以後,「平叛」、「防叛」等行動又和大饑荒重合,雙重災難降臨到藏人頭上。從我研究的文獻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是藏人人口的大幅減少。1957年甘肅全省藏人人口為255,947人,1959年降至188,050人,減少67,897人;1961年再度降低至174,581人,四年間共減少81,366人,即1957年藏人總人口的31.8%。青海省玉樹州1957至1963年,人口從159,419降至93,483人,減少65,936人,達41.3%。1964年果洛州人口比1953年減少48,753人,即減少了48.9%。從中國官方文獻中採集的這些數據,說明藏民族在那個時代所遭遇的劫難,達到了危及民族生存的地步。在這些數據背後,是無數個慘絕人寰的故事。

為了尋找這些史實,我研究過一個一個「平叛」戰役。1958年6月,發生在甘青交界黃河灘上的那場大屠殺就是其中之一。那年5月,黃河南岸的達參、斯柔群哇、外斯切群、土爾扈特、卡松措禾日等三旗五個部落的近萬牧民,趕著牛羊,攜兒帶女,從各處聚集到黃河邊,打算渡過黃河前往歐拉草原,以逃避強加於他們的牧業合作化。他們的逃亡被中共認定為「叛亂」。6月1日拂曉,整整一個師的解放軍騎兵將這些牧民包圍在黃河灘上,向這些大多沒有武器的牧民開火。那天,有數千牧民倒臥在這片豐美草灘上。

在中國官方軍史中,這場屠殺被稱為「柯生托洛灘圍殲戰」。它就發生在本書作者次仁頓珠的家鄉。次仁頓珠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牧民之子,我不知道他屬於哪個部落,但是我相信,當他寫下這本書時,是帶著他部落父老鄉親的囑託,記下他的父輩要他們這些後代銘記的民族記憶。

後代銘記的民族記憶

作為那段歷史的研究者,我手裡只有檔案、文件,以及在境外西藏難民中採集的口述歷史。我只能根據這些文獻來重構那段慘痛的歷史。雖然我知道那些數據里飽含著血和淚,但是我無法知道,在經歷那些殺戮與苦難的時候,那些人是怎樣熬過來的,他們是怎麼想的,是怎麼做的。我無法知道,在歷史的非常時刻,人性中的惡曾經怎樣肆虐,人性中的善曾經怎樣堅持。要想知道那個時候的人,我們只能讀這本書。這是次仁頓珠講述他的親人們的書。這本書讓歷史活了起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站在我們面前,將他們的生命故事展現給我們,迫使我們面對歷史的真實。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感謝次仁頓珠寫下了這樣一本書,感謝這本書讓我們有一個在內心懺悔和思考的機會。

(註:《赤風呼嘯》日前已由香港田園出版社出版,英文版正在翻譯中)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動向雜誌2013年1-2月號合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213/28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