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網民熱烈批評中國瓶裝水質量問題

「瓶裝水喝不成,自來水也喝不成,那我們喝什麼?水到底從哪來?」《新京報》的專題報導指出,瓶裝飲用水國標只有20項水質指標檢測項目,而自來水則有106項。報導說:「諸如汞、銀、四氯化碳、甲醛在內的毒理性指標,以及pH值、硬度等較為常見的水質指標,都未出現在瓶裝水國標中。」

黑龍江哈爾濱街頭一名女士站在一堆瓶裝水上(資料圖片)

中國媒體持續披露國內瓶裝水行業問題以及停留在前蘇聯時代的檢測標準,網民紛紛提出批評。

北京《新京報》星期四(5月2日)報導,中國瓶裝飲用水的國家檢測標準中,檢測項目遠少於自來水的檢測標準,其中大腸桿菌的國標仍為蘇聯標準,低於世界衛生組織之現行規定。

此前,北京《京華時報》和廣州《21世紀經濟報導》就已披露一家知名瓶裝水企業的質量問題,並引發兩家主要品牌與報章之間的罵戰。

這是繼嬰幼兒奶粉與白酒質量問題後,中國最新的一起食品安全爭議。

「不及自來水」

《新京報》的專題報導指出,瓶裝飲用水國標只有20項水質指標檢測項目,而自來水則有106項。

報導說:「諸如汞、銀、四氯化碳、甲醛在內的毒理性指標,以及pH值、硬度等較為常見的水質指標,都未出現在瓶裝水國標中。」

此外,報導還指出,中國還存在著很多地方性的「天然山泉水」標準,一些企業以此名義生產瓶裝水,但這些標準都低於設有國標的「天然礦泉水」。

《京華時報》同日也發表長篇報導說,其中一個知名品牌在國標頒布後,仍繼續使用地標生產至今。

這些最新的報導發表後,中國網民幾乎都一面倒的提出抨擊。

山西太原新浪微博網友程雨璇說:「瓶裝水喝不成,自來水也喝不成,那我們喝什麼?水到底從哪來?」

山東濟南騰訊微博網友張峰泉說:「『三鹿事件』後更多國人傾向洋奶粉,現在瓶裝水又頻出『質量門』,民族工業如此透支信用讓國人如何保護?持續倒閉吧!」

廣東深圳網友Duke Zeng認為,這是「外國專家來中國開會時自帶礦泉水的真正原因」。

北京網友THEONE閉關中則持相反意見:「瓶裝水的檢查指標比自來水少,難道就能說明水質比自來水差?我看不只是記者的專業性有問題吧?」

呼籲統一

對於種種質量指標亂象,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文君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標準的確太多,我也建議應該統一,以生活飲用水標準為基礎。」

「相比之下,瓶裝水因為有特殊的生產流程,感官、毒理、微生物等指標,都應該比自來水標準更加嚴格。」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文君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標準的確太多,我也建議應該統一,以生活飲用水標準為基礎。」

「相比之下,瓶裝水因為有特殊的生產流程,感官、毒理、微生物等指標,都應該比自來水標準更加嚴格。

中國礦聯天然礦泉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廖雷則對《新京報》解釋說,目前市面上出現的「山泉水」、「純淨水」和「礦物質水」等產品多為概念炒作,比礦泉水標準低。

但是對於能否把標準統一到礦泉水的水平,廖雷則說:「這個很難,因為礦泉水的審批和生產標準都太高,很多企業的水源地和生產標準達不到,所以山泉水和礦泉水根本不是一回事兒,而市面上的零售價格只比「天然礦泉水」低一點,有玩弄概念之嫌。」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502/30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