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後裔辦學遭維穩

—榮氏後裔辦學深陷困局

中國江蘇省無錫中國近代史的巨富——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家族。其後裔近年來應邀攜巨資到故鄉興學,深陷體制泥淖,非但教育理念無法順利推行,隨著矛盾激化,遭遇教師罷課「逼宮」、管理部門維穩「勸退」。孩子家長憤怒指責:「孩子不能成為你們鬥爭的工具,更不能成為鬥爭的犧牲品。」

封面故事:榮氏後裔辦學深陷困局

榮智豐(圖片來源:無錫育才中學網站)

核心提示:榮智豐對記者表示,地方高層讓人傳話給她,大意是,讓董事會出局是「民意」,榮家是有委屈,但榮家歷來大度,榮董你就高風亮節退出吧。

榮氏後裔辦學深陷困局

善舉,需要善待

一直有一個財富的神話——無錫榮氏。

一直有一段辦學的佳話——無錫榮氏。

都說榮氏家族是中國近代史上跨世紀的商業王朝。毛澤東說過:「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

但事實上,除了巨富的象徵,榮氏家族最為世人稱道,也備受尊崇的還是其厚德載道的濟世辦學精神。

百年榮氏。「濟世辦學」的祖訓始終激勵著榮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員,爰至2008年,榮氏第三代傳人——榮德生先生的嫡孫女榮智豐女士也應邀攜資到故鄉興學,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此後四年,卻深陷體制泥淖,非但教育理念無法順利推行,隨著矛盾激化,遭遇教師罷課「逼宮」、管理部門維穩「勸退」之厄。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家鄉的初衷毋庸置疑,鄉親對榮氏家族的感情也毋庸置疑,那麼是什麼,使一件原本可以造福桑梓的善舉變得舉步維艱呢?  (主筆胡展奮)

榮氏後裔辦學深陷困局

有一種聲音本該最值得重視,卻被一直淹沒在嘈雜中——「孩子不能成為你們鬥爭的工具,更不能成為鬥爭的犧牲品。」

首席記者|楊江

捐資助學、辦教育,歷來是企業界有識之士的選擇,在這方面聲名最為顯赫的毫無疑問當數我國愛國資本家的典型代表——榮氏家族。榮氏家族,是以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本家族,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歲月中,榮氏家族都在中國經濟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中國民族企業的前驅——榮毅仁的父親——榮德生為例,從1906年起,榮德生先生先後在無錫創辦了公益小學、競化女校等8所小學,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中學,1所大學和1座藏書近12萬卷的圖書館。榮德生先生一生辦學,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大學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男女並進,成績斐然,至今,在無錫還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一百多年來,榮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員傳承祖訓,積極為國家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無錫官方媒體《無錫日報》如此評價:這些年來,榮氏家族對教育的熱忱始終如一,榮家一代代有識之士繼承了先輩的光榮傳統,投資、捐資興學的義舉不勝枚舉。榮氏家族潛心興學、薪火相傳的義舉,值得後人永世敬仰。

1986年,榮毅仁先生到公益中學和江南大學視察,並代表榮氏家族向江南大學捐贈300萬元。2007年,榮德生先生創辦江南大學60周年之際,嫡孫榮智健先生回到江南大學,參加紀念活動,捐資6000萬元,以推動江南大學的高水平建設。

2008年,為支持與配合無錫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榮氏第三代傳人——榮德生先生的嫡孫女榮智豐女士通過競標出資舉辦無錫育才中學,成為民辦育才中學的董事長。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此後四年,卻深陷體制困局,教育理念無法順利推行,隨著矛盾激化,遭遇教師罷課「逼宮」、管理部門維穩「勸退」——董事會被「趕出」了育才中學,接管學校的管理部門則傳話期望她退出辦學,以顯示榮家高風亮節。

這件事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處置,無錫市其餘幾所民辦學校予以了高度關注,因為榮智豐面臨的問題具有普遍性,事件的走向將影響無錫市辦學體制的改革。

校舍難題

榮氏家族如今已經有了第五代,除少數繼續留在大陸,大都旅居海外,榮智豐女士即常居香港。2008年,無錫深化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擬將包括育才中學、外國語中學在內的3家原公有民辦學校轉制為民辦學校。在無錫當地家喻戶曉又有著捐資助學傳統的榮家自然成了當地政府的首選,當年,無錫市有關部門通過渠道找到了身在香港的榮智豐,希望她能積極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

榮智豐欣然接受,積極準備競標。根據無錫官方材料記載,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從2008年6月18日起,採用招標的方式,擇優確定學校的舉辦者,通過對辦學理念、辦學方案、辦學目的等等一系列的審核,以及各個環節的投票競爭,榮智豐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功接掌無錫育才中學,成為學校的董事長。

育才中學原是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所屬的公有民辦學校,創建於1998年,有34個班,1500多名學生,140多名教職工,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求育才中學改制時一併接納原無錫江南中學實驗分校的教職工和學生。

當地所謂的「強強聯手」,實際是將無錫江南中學實驗分校這個「包袱」給了榮智豐,儘管育才中學並不需要這麼多的師資,但榮智豐還是應允了。她表態:「投資辦學不求回報,只為發揚榮氏家族為家鄉教育事業做貢獻的傳統。」

2008年8月28日,育才中學交接儀式在著名的梅園榮德生銅像前舉行,無錫官方媒體當時的文章認為,這意味著無錫市招商引資辦教育的全新教育投資方式「又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的確,育才中學的改制被寄予厚望,也成為無錫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榮智豐當年入選了無錫教育「十大年度人物」。

對於榮譽,榮智豐並不看重,她雄心勃勃地想搞好教育,當年的教師節,她很激動地親筆寫信向全體教師表示節日的祝賀,並設立了「育才教育基金」。榮智豐還公開承諾,育才中學雖然改制為民辦,但仍將為非營利單位,所有辦學積余都將用於教育發展。

「榮家在教育上歷來注重公益性,不計較個人得失。」在接受本刊採訪時,榮智豐強調。然而,辦學的艱辛顯然超出了榮智豐的預期。首先面臨的難題是校舍,育才中學改制後不久,就因為市政規劃建設,校區被一條市政道路一分為三,造成1600多名師生上課難,不得已,初一部分班級借用無錫一女中的校舍上課,但學生為此要步行15分鐘,十分不便。

「學校附近還有一個巨大的垃圾場,環境惡劣。」育才中學副董事長胡錫昌對此不解,「招標時,校管中心並未告知我們存在這個市政規劃。」

儘管被動,但榮智豐認為還是應該顧全大局,克服困難,配合市政建設,她開始在各個部門之間奔走協調,無錫市教育局建議,要麼在無錫找到一個整體容納育才中學的辦學場所,要麼協調一塊教育用地建造新校園。

2010年,在無錫市委統戰部的協調下,無錫市校管中心將原無錫第三高級中學的校舍整體租賃給了育才中學。

但校董事會與校管中心簽訂租賃合同時產生了分歧——校董事會期望能簽訂長期合同,以免學校總是搬來搬去,造成辦學不穩定,但校管中心堅持一年一簽;校管中心認為育才中學不需要整個第三中學的校舍,提出要在第三中學內安置公辦湖濱中學高三年級的兩個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配合湖濱中學申報四星級重點高中,並要求在省教育廳工作組前來檢查時,在學校門口只掛湖濱中學的校牌。

這樣的要求,榮智豐自然是不能答應。胡錫昌還認為,育才中學是三年制初中,與湖濱中學高三年級兩個班混在一個校區,不利於管理。

這是雙方的第一次摩擦,榮智豐不答應,校管中心就不肯簽租賃合同,無奈,榮智豐妥協了。

校管中心堅持校舍租賃合同一年一簽,後來胡錫昌才明白了其中的原由,幾乎每一年,校管中心都會提升租金。

遭遇坎坷

董事會反映,無錫市校管中心當時還曾提議,由無錫市校管中心推薦人員擔任育才中學的法人代表,榮智豐擔任名譽董事長即可,如此,校管中心可以進一步給育才中學配置無錫市教育界的優質資源,以此辦好無錫一流的民辦學校。

榮智豐認為這與無錫市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的精神相悖,也不利於民辦學校的發展,因此斷然拒絕。在校長人選的問題上,無錫市校管中心也曾想插手,但同樣遭到榮智豐的拒絕:「我們想培養符合我們教育理念的校長。」

儘管與校管中心發生了一點不愉快,但校舍問題總算得到了解決,為了辦好育才中學,榮智豐調動了自己乃至榮家的社會資源,請來上海育才中學原校長朱吉政、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系書記鄧志偉等人擔任董事,組成了一支教育專家團隊。

經過反覆討論研究,董事會制定了育才中學三年發展規劃,對學校的發展提出了三個方向:一,為提升師資力量,施行全體教師輪訓計劃;二,鑑於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待遇上的不平等,尤其是退休後民辦教師無好的保障,董事會希望引入商業保險機制或成立針對民辦教師退休後保障問題的基金,每年辦學後的結餘可以為此撥出一部分;三,積極探索國際化交流合作,打造辦學特色化,增強競爭力。

對廣大教師職工而言,最為關心的其實還是自身待遇問題,各地的民辦學校創辦初期,普遍通過高薪吸引公立學校的優質師資力量,但近年來公辦教師的待遇在逐年顯著提高,與民辦教師的待遇差距在縮小,以育才中學為例,教師工資比公辦教師高出不過15%左右。公辦教師編制背後的福利尤其是退休後的待遇,又進

一步加劇了民辦教師的不公平感與失落感。

「2010年後,優質師資開始向公立學校回流。」在無錫,有無事業編制的身份對教師而言還意味著社會地位的不同,民辦教師似乎感覺上低人一等。因此,民辦教師普遍期望與公辦教師享有同等的待遇,甚至期望「退民返公」或「民有公辦」,後者,既可以享有民辦的高薪,又可以享有公辦的福利。

師資力量流失的情況逐年趨重,據董事會反映,校管中心以「解決編制」定點挖走民辦學校的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育才中學累計已經流失了約30名骨幹教師,剩下的多是工作兩三年的年輕教師。

與育才中學同一年轉制的無錫市外國語中學也面臨同樣的壓力,校長田勝龍介紹,學校近年來每年都有七八名教師被公立學校定點挖走,給教學帶來很

大的被動。

董事會認為無錫民辦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狀況並不健康,主要問題出在民辦教育並沒有真正被納入無錫教育一盤棋中統籌規劃,而是當做包袱一樣被甩了出去,讓民辦學校自生自滅。除了師資力量流失,民辦學校還遭遇了其他一些不公正待遇,比如招生指標遭遇鉗制,生源遭遇不公平競爭,「排擠」嚴重。無錫市近年來推行高位均衡化發展公辦教育,每個區打造一所「明星學校」,通過行政手段,將每個區最好的教師調配至「明星學校」,同時加大人力、財力投入加以扶持。

田勝龍認為,這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搞亂了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而胡錫昌則認為打造明星學校加劇了生源截留,導致民辦學校招生陷入被動,生源質量不高,繼而會影響升學率,一步被動,步步被動,形成惡性循環。

對育才中學而言,由於校管中心租賃場地時強行搭配湖濱中學兩個班,也導致兩個學校之間的矛盾。無錫市原第三中學的校舍很荒唐地出現了一個校區兩所學校的現象,兩所中學都在校門口掛上了自己的校牌,結果引發「校牌保衛戰」,一度還動了手,最終在主管部門的協調下,兩所學校校牌並列擺放,這一現象延續至今。

更讓育才中學難以接受的是,湖濱中學似乎就快要「鳩占鵲巢」,使用的第三中學校區從原來的高中兩個班變為了湖濱中學初中部。

榮智豐要求校管中心解決校舍問題,但一方面校管中心將年租金從140萬元漲至170萬元,還給出了一個指導意見——湖濱中學要打造一流高中,希望育才中學整體搬走,至於場地問題,民辦學校應該自己積極想辦法解決。

事實上,為了保證育才中學的長期發展,榮智豐的先生已經準備了上億元資金準備進一步支持育才中學的校舍建設,無奈的是,教育用地在寸土寸金的無錫屬於緊缺資源,一時很難拿到。

場地問題得不到解決,各種矛盾卻交織在一起逐步發酵。

罷課事件

2011年10月,在管理上一直堅持自主性的育才中學董事會,由於前任校長的離職,董事會聽取了教育界有關人士的建議,聘請了無錫市教育界退休人士劉興璋擔任育才中學新一任校長,聘期一年。

劉興璋此前曾是無錫市外國語中學的黨支部書記,外國語中學改制後,劉興璋與校長高曉芳被外國語學校董事會沿用,之後一年左右,被辭退。究其原因,記者在採訪外國語學校時了解到,校長、書記與董事會關係緊張,群眾基礎差,年終民意測評,很多教師給校長、書記打零分。

劉興璋擔任育才中學校長後,榮智豐逐漸發現,他似乎並不認同自己的教育理念,因為榮智豐教育國際化的計劃在劉興璋這裡遭遇陽奉陰違,遲遲得不到推行。更為嚴重的是,無錫市曾發文嚴格禁止亂補課辦班收費,禁止組織或變相組織學生校內、校外集體補課和集體自習,更不得以補課名義收費,然而,董事會卻發現劉興璋組織了育才中學800人次的學生進行校外有償補課,四門學科,向家長收費每學期6400元,比育才中學的學費還要高。

非但如此,劉興璋還將育才中學的現職老師安排到這個校外補課點上課,每節課給老師五六百元的上課費。「以至於不少家長反映育才中學的收費怎麼這麼高,一年達到兩萬多元。」董事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必須介入學校的管理。

校外培訓點是一個名叫恆博的教育培訓中心,背景複雜,一種說法是有無錫官方背景。據董事會了解,無錫市好多學校的學生都在此補課,教育局長要求董事會必須制止校外補課問題。

校外補課確實成為教師們不菲的外快,胡錫昌調查發現,學校的風氣變得讓人擔憂,「老師跟校領導關係好,可以去補課,關係不好就被排擠,這哪像一座學校?!」幾個因素的疊加,讓董事會決定介入和加強學校的管理,更為重要的是要推進教育國際化,辦國際英語特色班。

董事會與劉興璋攤牌,制止校外補課。這件事成了「育才事件」的導火線,2012年9月7日,劉興璋告病回家。

董事會很快意識到觸動的是一個團體,而非一個人。一方面,通過校外補課,部分教師已經與學校管理方結成了利益同盟,另一方面,教師們對自身身份問題的普遍關切被利用了。

矛頭首先被指向國際英語特色班——初三(13)班,校德育主任進入特色班家長會要求部分家長立即退班,第二天他辭職去了社會培訓機構,而初三(13)班的學生遭受其他班級的言語攻擊。「為辦好特色班,董事會從上海聘請了一名副校長,對上海來的人,教師們有危機感,牴觸,最關鍵的是,有人散布謠言,詆毀董事會搞小班化,以後會裁員,造成了人心不穩。」

事實上,作為無錫市政協委員的胡錫昌一直在想辦法解決老師的待遇問題,連續兩年提案建議成立地方政府牽頭、民辦學校承擔主要費用的民辦教師基金,以解決民辦教師退休待遇問題,但得不到採納。在這樣的情況下,董事會也曾與保險公司商議開發一個險種,彌補民辦教師退休待遇,如果效果好,將作為樣本在無錫推廣。「可惜,教師們並不知情。」

鑑於劉興璋不肯主持工作,且聘期到期,董事會不再聘請其擔任校長,但學校80多名教師聯名要求劉興璋回校主持工作。此後事態一發不可收拾,一些教師編寫並散發《無錫育才中學十問》的材料,向當地政府提出訴求。

10月23日,董事會得知教師將在第二天罷課,立即向派出所、教育局報告,但官方未能採取有效干預。10月24日,校辦副主任、教務副主任等尋印刷了近2000份《告家長書》,要求班主任下發給學生帶回家,「家長不簽字,就不要來上學」。

10月25日教師開始罷課,舉牌要求「董事會滾開」、「退民還公」,並組織部分學生走向社會散發傳單。國際英語特色班的兩名新加坡外教堅持上課,卻因此遭到圍攻。

罷課持續了兩天。這一事件影響惡劣,以至於複課當日,近百名家長要求退學。

育才僵局

耐人尋味的是,罷課事件原本至少不會首先在育才中學爆發,就在育才中學事件發生前夕,外國語中學分校的部分教師也在醞釀罷課,草擬的傳單材料題目也是針對外國語學校董事會的「十問」,教師訴求同樣是趕走董事會與學校「退民返公」。所不同的是,策劃罷課行動的外國語學校分校老師到總部遊說其他教師加入時,被校長田勝龍及時發現。

外國語學校領導說,當時勸解老師要明白兩個道理:一,對董事會有意見可以提,但不能發泄到孩子身上,否則只有一個後果,家長們給孩子擇校時用腳投票,要知道歸根結底是家長養活我們的;二,不會因為罷課鬧事,民辦學校就變為公辦,改革不可能走回頭路;三,目前有渠道讓民辦學校的老師憑自身能力去公立學校,他們不應該鬧事。

對民辦學校而言,銜接董事會與教職工之間的校長角色至關重要,田勝龍認為,校長必須與董事會一條心,校長要懂教育、董事會要懂經營規劃,兩者結合,互相尊重。外國語學校的罷課策劃就此被校領導壓制住,「我們這裡沒鬧起來,他們(育才)那裡倒鬧起來了」

針對部分教師散發的「育才十問」,榮智豐一直要求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市進駐育才中學的工作組給予一個明確的調查結論,因為這當中污衊董事會「斂財、抽逃資金、幾個月不發教師工資」,甚至還污衊「將學校資金用於榮氏祭祖」。榮智豐說,五年來她對育才中學苦心經營,從第一年學校虧本100萬元,到事發前結餘2000多萬元,完全兌現當初純公益的承諾,市工作組進駐學校半年來的帳目審計事實上否定了罷課組織者的所有指責,但審計結論卻遲遲未宣布。

「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將髒水潑到了榮家。」榮智豐覺得感情很受傷,記者看到她提供的相關證據上,針對她本人以及榮家的言語不堪入目。

然而無錫市工作組進駐育才中學半年來卻沒有給榮智豐一個明確的調查結論,相反,榮智豐以及董事會全體成員卻被「趕出」了學校。學校的三章——公章、財務專用章、法人代表私章被收繳,董事會對學校的合法權利被停止並剝奪了。

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在育才中學成立了排斥董事會及出資舉辦者的「管委會」,接管育才中學,並在無任何合法合同聘用手續前提下安排劉興璋為校長,一些帶頭罷課的教師被漲工資,國際英語特色班被取消,新加坡國際交流項目被否定,導致榮智豐陷入國際糾紛。而另一方面,這個「管委會」卻與校管中心簽訂了原本存有爭議的巨額校舍租賃合同。

《關於成立無錫育才中學臨時管理委員會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明確:育才中學是一所民辦中學,管委會要切實履行好學校董事會的各項職能,依照法律法規,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民辦學校運行機制,並幫助學校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穩定教育教學秩序,維護教師正當權益。要支持學校領導班子加強管理……努力把育才中學辦成全市一流的民辦學校。

記者調查發現在接管育才中學後,校管中心抽調了江南、一女中等幾個名校的負責人前往支持育才中學的重整。表面看,學校秩序已恢復正常,但這種穩定其實很脆弱,因為教師最為關心的身份問題依然懸而未決。一些教師在接受採訪時噤若寒蟬,他們表示,董事會與校管中心兩邊都不敢得罪,「編制問題能否解決心裡沒底,但又怕董事會回校後秋後算帳。」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師對本刊表示,期望董事會與政府妥善處理育才中學問題,真正維護教師的正當權益,讓教師安心教學。

榮智豐認為,學校出了突發事件,說明管理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校管中心暫時接管也是說得過去的。但問題是,對這份《通知》,負責處置育才中學事件的各個部門卻遭遇陽奉陰違,一方面學校內有人散布「董事會不會再回來了」的言論,另一方面,榮智豐對本刊記者表示,地方高層讓人傳話給她,大意是,讓董事會出局是「民意」,榮家是有委屈,但榮家歷來大度,榮董你就高風亮節退出吧。

「這與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是假改革!」榮智豐不能接受,她透露,其他幾所民辦學校的董事長私下裡期望她要頂住壓力,因為大家感覺到一股針對民辦學校的「暗流」,一旦育才中學董事會被趕走,他們將「唇亡齒寒」。

記者就榮智豐反映的問題向劉興璋求證,他回絕了採訪,要求記者去找無錫市校管中心副主任許敏。許敏對本刊解釋,校管中心只是臨時代管育才中學,而非「接管」,董事會也只是暫時被停止了管理權,目的是為了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劉興璋是校管中心請來的臨時校長,嚴格意義上應由董事會任命。至於育才中學的走向及與董事會如何協商,由市教育局負責。

許敏坦言,教師對自身的身份問題有訴求,這在全國具有普遍性,暫時難以得到解決,他認為董事會在行使管理權時與教師可能沒有溝通好。

記者就育才中學的問題進一步採訪無錫市教育局,副局長過丹表示:「事件正在處理過程中,只能講這麼多!」

這起糾紛目前還在僵持階段,有一種聲音本該最值得重視,卻被一直淹沒在嘈雜中——育才中學多名學生家長接受採訪時難掩失望,甚至憤怒,他們認為學生的教育權首先應該得到糾紛各方的尊重。

「孩子不能成為你們鬥爭的工具,更不能成為鬥爭的犧牲品。」有家長表示很擔憂。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新民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508/30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