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1949年 81位院士近60人選擇留大陸 結局悲慘

1948年,中國的內戰正酣之際,第一屆院士共81人誕生了,在那個決定中華民族未來命運同時也決定這些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精英的歷史時刻,他們何去何從,陷於了痛苦之中,有今日學者專門寫下了他們的選擇——《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傅國涌著)

一、民國時期81位院士中離開大陸的22位院士

中研院院裡14個單位,成建制遷台的只有管理機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研究所,占中央研究院14個單位的14%,其餘11個自然科學研究所以及社會學所,全部留在了大陸。至於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的去留,去台灣的10人,去它國的的12人,留在大陸的近60人。下面是81名院士名錄,各個赫赫有名:

數理組院士28人:姜立夫,許寶騄,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吳大猷,吳有訓,李書華,葉企孫,趙忠堯,嚴濟慈,饒毓泰,吳憲,吳學周,莊長恭,曾昭掄,朱家驊,李四光,翁文灝,黃汲清,楊鍾健,謝家榮,竺可楨,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鴻勛,薩本棟。

生物組院士25人:王家揖,伍獻文,貝時璋,秉志,陳楨,童第周,胡先驌,殷宏章,張景鉞,錢崇澍,戴芳瀾,羅宗洛,李宗恩,袁貽瑾,張孝騫,陳克恢,吳定良,汪敬熙,林可勝,湯佩松,馮德培,蔡翹,李先聞,俞大紱,鄧叔群。

人文組院士28人:吳敬恆,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余嘉錫,胡適,張元濟,楊樹達,柳詒徵,陳垣,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李方桂,趙元任,李濟,梁思永,郭沫若,董作賓,梁思成,王世傑,王寵惠,周鯁生,錢端升,蕭公權,馬寅初,陳達,陶孟和。

去台灣的有李濟、董作賓、袁貽瑾、王世傑、傅斯年、朱家驊、李先聞、王寵惠、凌鴻勛、吳敬恆10人;陳省身、李書華、吳憲、林可勝、汪敬熙、陳克恢、李方桂、趙元任、吳大猷、蕭公權、胡適、薩本棟(1949年1月在美去世)12人遠走海外。

二、民國政府的「搶救大陸學人」

1948年12月初,國共內戰接近尾聲,戰局對國民政府十分不利。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代理部長的陳雪屏,奉蔣介石之命由南京緊急飛往北平,召集北大清華校長梅貽琦、胡適等教授開會,秘密商討「搶救學人」的實施辦法。與此同時,蔣介石親自指派的飛機也冒著解放軍的炮火飛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機場等待被「搶救者」登機南飛。

「搶救大陸學人」計劃由蔣介石手諭指令傅斯年與朱家驊負責制定,並在具體執行和實施上由傅斯年、陳雪屏與蔣經國三人組成小組,負責具體「搶救」事宜的研究謀劃和具體操作。

按照蔣介石的指令,此計劃中以下學人是要必須「搶救」出來經南京送赴台灣的:一是大陸各大專院校的負責首長;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須限令離開大陸高級知識份子;四是在國內外學術上有傑出貢獻者,等等。於是,一份經傅斯年、陳雪屏和蔣經國三人共同商議擬定的「搶救」的名單很快出爐了,名單上幾乎全是清一色當時國內卓有成就的傑出知識份子。

三、「搶救大陸學人」計劃結局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數卓有成就的傑出知識份子人各有志,許多人不準備去南京跟蔣介石赴台,而是留在大陸。1948年12月14日,「搶救大陸學人」的飛機在北平南苑機場等候了兩天時間,才有胡適、毛子水、錢思亮、英千里、張佛泉等少數著名教授登機,大部份機艙座位都被空閒著。12月21日,第二批被「搶救」的學人也只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以及李書華、袁同禮、楊武之等20幾位教授。到達南京後的梅貽琦,當著蔣介石的面似乎該為不能多載幾人前來南京而表示惋惜。

據資料統計,當時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共擁有81位院士,僅有10位院士跟隨蔣介石去了台灣,12位遠走他國,而有近60位院士選擇繼續在大陸。選擇離開的知識份子是少數,大多數還是選擇留下來。

比如,北大文學院長湯用彤就被列為「搶救」名單,但他沒有選擇離開,胡適離開後曾寫信勸其南下,並派人送來兩張機票,湯用彤依然不為所動。

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決心留下來,胡適邀他同機飛走時被他斷然拒絕。在致胡適的公開信中,陳垣天認為:「在北平解放的前夕,南京政府三番兩次地用飛機來接,我想雖然你和陳寅恪先生已經走了,但青年的學生們卻用行動告訴了我,他們在等待光明,他們在迎接新的社會,我知道新力量已經成長……」

據中國科學院估算,當時散居海外的中國科學家大約有5000餘人,到1956年底有2000餘名科學家陸續返回大陸,但後來的遭遇大概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813/32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