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孟非微博「死磕」民航總局局長李家祥 請其辭職

孟非微博截圖。

人民網江蘇視窗網絡輿情部製圖。文字來源@孟非微博

孟非微博「死磕」民航總局局長李家祥,引來網友力挺。輿論對航班延誤現狀的不滿是出於長期生活感受的積怨,而「請局長辭職」的呼聲,則是對不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的不滿和對領導幹部特權的痛恨,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關鍵也在於打掉特權。

江蘇衛視主持人@孟非跟人「槓上了」。從8月16日起,@孟非實名認證微博在5天內(截至8月21日17時)連發9條微博,建議取消對民航局局長李家祥的飛行保障,要求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辭職,微博內容直指近年來全國範圍航班晚點愈演愈烈的現狀。截至21日14時,第一條叫板微博已被網友轉發近萬次,評論3800餘條。

第八條微博同樣引來了近5000條的評論。評論中,極少數的網友提問「孟非怎麼知道李家祥昨天下午說了這個話的?網上沒搜到啊,有什麼內幕消息嗎?」更多的網友則是一片力挺之聲,微博上滿眼都是飽受航班延誤之苦的吐槽。對於@孟非披露的「李家祥發聲」,其本人如此評論道:「從根本上解決晚點不是您一個人能搬到的,但你起碼應該對公眾感到歉意並為此努力,而非麻木不仁,可惜我連這都沒看到。」

9條微博梳理:

網友表達共鳴力挺「孟爺爺」

@孟非的微博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共鳴,網友們紛紛吐槽「航班不遲到才是新聞」「坐等李局長辭職」。

網友jialu的空間:支持孟非!早該有人出來發聲了,晚點越來越成家常便飯。

網友奇努克:他的那一串官話就說明民航晚點的問題不會有明顯改善。

網友紙做的Mr_P:對於第三點,我想,引咎辭職不單單是對公眾負責這麼簡單,既然你沒能力解決問題,那請你下來,讓有能力解決的人上去,這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

網友red9001:就是啊,啥時候民航誤點率降下來了,群眾路線學習實踐就有效了。

不過,又少部分網友還是對@孟非這幾天來的死磕行為表達了質疑。網友秦壇:「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李局長說的話我覺得有幾分道理有幾分無奈,怎麼下面的評論一溜煙的都是不滿和挑刺?你們要求一個人改變中國麼?」網友嘟禾禾:「我本來覺得孟非老師挺明白事理的,結果,不過如此。你咬著一個局長不放有意思麼?況且人家局長的權力也是有限的。」面對網友的質疑,孟非似乎在今日16時左右發的「【結束】」微博中予以澄清:「我從未幻想過李局長真能辭職,也不相信他辭職問題就解決了。我的想法很樸素:你讓我不痛快,我也讓你不痛快!」直言不諱的風格再次獲得了網友的支持,這條微博也許也為此次的死磕風波畫上了句號。

輿論長期不滿「航班晚點」

據報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今年3月兩會期間曾表示:「今年航班正常率要提高2個百分點,並稱航班延誤主要責任在航空公司,占到40%,其中航班編排不合理又是最主要原因。比如說它把整個航班編排得不科學、編排過緊,中間飛機維護、衛生打掃做不完,顧客就被耽誤了。」而民眾對航班晚點的不滿積怨已深,微博上,@任志強、@薛蠻子、@長江顏明、@遲夙生律師、@徐志平、@點子正等大V都抱怨過飛機晚點、吐槽民航服務。

而在@孟非19日的一條微博中,提到了7月時新京報的一組數據,「如果《新京報》七月提供的這個圖表上的數據準確的話,是否說明在李局長任上,民航準點率持續下滑?」

「死磕民航」凸顯名人微博強大磁力

公眾人物的微博一向是強勢的輿論監督工具。一個名人的微博足以帶動成千上萬人的情緒,也足以形成一股巨大的聲勢。名人微博靠的是名氣,倚賴的是粉絲。但是嚴肅的批評文字需要的是功力、積累,還必須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否則登不上大雅之堂;在短短几句話中,箇中道理很難說明白。@孟非的微博一向以直言不諱、有理有據被網友們喜愛,此次的語出驚人和叫板更是形成了衝擊力,民航方面和李家祥本人雖暫無公開正面回應,想必一定感受到了不小的輿論壓力。

在此次的微博議題中,@孟非提出的「取消對局長李家祥的飛行保障」尤為受到關注。@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也為此發聲:「網友建議請民航部門領導以普通乘客身份,體驗飛機晚點的煩惱。感同身受,換位思考,還有哪些地方需要領導去體驗?歡迎補充。」輿論對航班延誤現狀的不滿是長期生活感受的積怨,而「請局長辭職」的呼聲,則是對不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的不滿和領導幹部特權的痛恨,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關鍵也在於打掉特權。(陳天源)

註:

人物簡介:

李家祥,男,漢族,山東省棗莊市人。

1949年11月出生,1969年1月參軍,1970年5月入黨,空軍中將軍銜,研究生學歷。1969年畢業於山東煤炭技術學院,1999年至2001年在西北大學攻讀國際經濟法專業。

現任交通運輸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兼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黨組書記(正部長級)。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人民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822/32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