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職業 > 正文

哇!看完你就可以當FBI探員了 5分鐘搞定對方(1) 這個人在隱瞞什麼嗎?

【內容簡介】

5分鐘搞定對方:你可以看透任何人書中的技術被廣泛使用在美國FBI、海軍部、全球500強企業以及至少25個國家的政府和公司。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能夠迅速準確的清楚對方的心理,看透對方的本意,必定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一個無意識的動作,一句不經意的話語,都能反映出深藏不漏的本意。不要為假象所迷惑,掌握最重要的信息,關鍵時定能出奇制勝,控制大局。這本書的目的,那就是幫助你解決你最大的問題:如何與工作,生活中的人相處得更好,並能影響他們。

第1節:這個人在隱瞞什麼嗎(1)

第1章這個人在隱瞞什麼嗎

誠實是上策,但是一定要記住,除了誠實,欺騙就是他人的第二選擇。——喬治·卡林(GeorgeKarlin)

當你懷疑有人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時,有3種選擇是不明智的,那就是:當面質問,充耳不聞,或是試著去抓住對方的小尾巴。

如果你當面質問對方,他/她可能就會產生戒心;如果這僅僅是你的猜忌,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因此而惡化。

當然,要真正做到充耳不聞很難,而且這也有可能損害到你自己的利益。

同時,單獨去搜集證據是非常費時間的,萬一被當場抓住,反而對你不利。

無論何時,只要直覺告訴你有人在刻意隱瞞什麼——比如,你的未成年孩子沾染惡習,一位雇員有偷竊行為,或是一個朋友對你不忠——你只要利用下面的技術,就一定能讓這個人在你面前原形畢露。

技術1測心術

我曾在《看誰在說謊》一書中提到過這個技術,事實證明,只要利用它,你在幾分鐘內就能知道是否有人在隱瞞什麼。它跟羅爾沙赫氏測驗有些類似。羅爾沙赫氏測驗通常被稱作墨跡測試,利用的是兩側大致對稱的,然而是模糊不清、模稜兩可的墨跡圖。它的原理是:一個人對墨跡圖的主觀描述,會將其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欲望、需求、動機衝突等反映到刺激上。

測心術與墨跡圖的原理相同,但是它完全採用口頭形式。如果你懷疑某個人,不要質問對方,而只需要給予暗示,表明你已經對某些事產生了懷疑。然後看他/她的反應,你就能知道他/她是否對你有所隱瞞。

我們可以這樣做,跟某個人提及一個敏感話題,不帶半點指責的語氣。這時就開始觀察,看這個人是否一直泰然自若,並且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下面我們看一個例子:一個銷售主任懷疑店員吉爾(Jill)偷公司的辦公用品。如果他直截了當地問:「你是不是偷公司的東西了?」。吉爾立即就會產生戒心,要想從她嘴裡得知真相就難了。如果她確實沒偷,她當然不會承認。但是,如果她偷了,在這種情形下,她也可能會撒謊。顯然,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這位主任應該說得隱蔽些:「吉爾,我發現咱們營業部里有人把辦公用品偷偷帶回家,你有什麼方法能制止這種行為嗎?」現在,開始觀察她的反應。

如果她向主任提出問題,並表現出對這件事情感興趣,那基本就可以確定她沒有偷過。但是,如果她表現出不安並想轉移話題,那就表明她心裡有「鬼」。

第2節:這個人在隱瞞什麼嗎(2)

主任可以密切關注她行為舉止的變化(想了解焦慮和不安全感的細節表現,詳見第3章)。

如果她是清白的,她有可能會提出建議,也會因為徵求她的意見而感到高興。如果她確實偷了,她可能會馬上變得焦躁不安,並且有可能急於向主任表示她從來不會做偷盜之事。這不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嘛。測心術同樣適用於另一個方面。當你懷疑他/她正在做某種特殊的事,那你就告訴他/她:「有些人做了某種特殊的事。」然後,判斷他/她的反應。讓我們來看看這種方法是否奏效:一位女士覺得自己的約會對象有些怪,心裡盤算著:他是不是沾染上了毒品或是吃了什麼處方藥。為了尋求真相,她可以這樣說:「這個世界真有趣,有些人吸毒,竟然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當然她也可以這樣說:「我剛讀了一篇文章,裡面說33%的成年人曾經吸過毒。」

她間接地提出了這個話題,只要留心注意他的反應,就能夠判斷他是否偷偷接觸過毒品了。如果沒有吸食毒品,他就會順其自然地跟她聊起這個話題,但是,當他試圖要改變話題時,那也就表明他心虛了。當然,通過詢問被懷疑者的意見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心虛,測心術也同樣適用。一個醫院的管理人員懷疑史密斯醫生(Dr.Smith)在值班的時候喝酒。她可以這樣說:「史密斯醫生,有件事我想諮詢一下你的意見。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在另一家醫院工作,她懷疑醫院裡有一名醫生在上班的時候喝酒,對此很反感。她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

我們再一次去細心觀察,如果史密斯變得局促不安,那就說明他的確是在值班期間喝酒了;如果他很樂於給管理人提供建議,並因為管理人的信任而感到高興,那他就是清白的。

技術2尋呼碰壁博士

如果你認為某個人知道某些特別的事或人,那麼,「尋呼碰壁博士」技術就可以幫助你了解真相。這個技術依據的是心理學原理:一個人對從未接觸過的事情沒有興趣偏向性。簡單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聽說過佛瑞德(Fred)、彼得(Peter)或是馬文(Marvin),就不會對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產生更大的興趣——他們是平等的。相反,他的注意力會自然而然地被他最熟悉的事情所吸引。假如說,3人中他只認識馬文,當馬文的名字被提及時,他會給予更多的關注。

這個技術呈現給某個人的是幾個相似的選擇項。而他卻被其中的一個選擇項所吸引,那說明他知道這個選擇項的某些信息,卻沒有向你透露過。看下面的例子:一個人事部門的經理認為吉米(Jimmy)打算離開公司,還要帶走一些其他成員。他懷疑吉米早就和布蘭克先生(一個競爭公司的老總)結識。

第3節:這個人在隱瞞什麼嗎(3)

為了證實這點,經理讓吉米坐下,然後隨意地把3個標有「格林先生」、「布魯先生」、「布蘭克先生」字樣的資料夾放在桌上。如果吉米已經跟布蘭克先生見過面,或是打算見面,那麼,他的視線肯定會長時間落在標有「布蘭克先生」字樣的文件上,然後可能會試著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這時從他刻意的行為里你就可以判斷出事實了。這個技術還有另外一個用途。那就是,只是跟某個人談論某件事情,注意他的著重點。首先,引出一些你們都知道的事實,然後改變其中的一個事實。如果他的精力都集中到被改變的事實上,那麼就可以得出結論:他對這件事情是有所了解的。

我們來打個比方,當一個警察在面審一名搶劫嫌疑犯時,向嫌疑犯陳述了關於案件的調查報告,但期間改變了一條可能會使嫌疑犯獲罪的重要線索。如果嫌疑犯本能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這條重要線索上,那他可能就是罪犯。因為線索的改變讓他驚喜萬分,他會立刻指出報告與現實不一致,以表示自己並沒有犯罪。如果他是清白的,對於他來說,整個犯罪經過都是在未知狀態下,當然也就不可能分辨出真假了。讓我們來看一下真實場景:警察在審嫌疑犯的時候,給他陳述了整個犯罪經過:「你用槍把銀行收納員打死後,開著一輛掛著加利福尼亞州車牌的綠色汽車逃走。在路上,你不小心撞到了另一輛車上(錯誤信息),然後你打開車門,翻過一道柵欄逃跑了。」

如果他知道整件事情的發生經過,一定會提出這個錯誤細節:「撞到另一輛車上?不可能,我沒有撞車!」本來以為可以「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反而卻把自己是罪犯的事實暴露得一覽無遺。

技術3你怎麼想

這個技術的關鍵在於:不要斥責對方,只是告訴他一條信息,他的反應就會告訴你事實的真相。這個過程能夠探測一個人的心境。波琳(Pauline)去醫院做例行檢查後的血檢結果顯示,她已經感染了皰疹病毒。她回想了一下最近的性伴侶,覺得邁克(Mike)和豪維(Howie)最可疑。當然,直接質問他們是沒有意義的。她是這樣做的:

她分別給邁克和豪維打了電話,並在電話里隨意地提起自己的病情。他們的反應可以讓她準確判斷出誰是「真兇」。聽到這個消息,他們分別是這樣回答的:

邁克:「不要懷疑我!我沒有病,不可能傳染給你!」

豪維:「什麼?多長時間了?你不會傳染給我吧?你確定感染了病毒嗎?」誰是「真兇」呢?如果你覺得是邁克,那就恭喜你,答對了。當他聽到波琳得了這種難治癒的、高傳染性的病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關心自己是否被傳染,而是懷疑波琳在指責他,以致想要推卸責任。

第4節:這個人在隱瞞什麼嗎(4)

相反,當波琳在電話里告訴豪維這個消息時,豪維的第一反應是關心自己的健康,擔心自己被傳染了,因此非常生氣。

簡單地講,當受到指責時,受委屈的人更多的時候會處於攻勢,而心裡有愧的人通常會採取守勢。讓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比如說,你在一個電腦店裡當客服。一位顧客拿來一台壞的印表機,說是前幾天剛買的,要求退換。他提供了所有的重要票據,而且印表機被端正地放在原包裝盒裡。

通過檢查,你發現一個易拆卸的零件沒了。這個零件很貴,而且只要沒有它,機器就不能運轉,這也是這台印表機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當你把原因告訴顧客時,可能會得到兩種回答:

回答1:「我從來沒有拆過那個零件。我買回來的時候就是這樣子。」

回答2:「什麼?你們賣給我的印表機缺零件?我為了啟動它花費了整整兩個小時!」你看到這有多管用了吧!如果這位顧客給出第2個回答,他一定是被惹怒了,壓根不會想到自己有可能被懷疑。

我們從第1個回答中可以得知:這位顧客沒有為了讓印表機正常工作而付出過努力,因為是他親自把零件卸掉的。他沒有理由生氣,反而是會疑神疑鬼,生怕自己會被懷疑。

技術4否認還是承認

當你在應用這個技術的時候,如果你對某人持有懷疑態度,那就提出一個跟他有關的事實,然後跟你懷疑的事情聯繫起來(事實上,這兩件事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如果他試圖隱瞞或是急於否認你所了解的事實,那你的懷疑就是對的。

然而,如果他直率地表示事實的確存在,但不相信它跟你懷疑的事情有關係,那可能就是你懷疑錯誤。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例子:亨利(Henry)想搞清楚他的約會對象——伊萊恩(Elaine)是不是一個酒鬼。他早就知道伊萊恩有飯後吃口香糖的習慣,這跟嗜酒沒有半點關係,而且是一種好習慣。因此,他就跟伊萊恩說:「我正在做一項研究,有關喝酒和飯後吃口香糖之間的關係。」

如果伊萊恩確確實實是一個酒鬼,她聽了這句話後,不僅會變得不安,可能以後也不會再吃口香糖了。

其實她大可不必放棄自己的習慣,除非她對亨利所說的研究深信不疑,以為飯後吃口香糖就會表明自己是個嗜酒如命的人。

她可能在想:「哎呀,我不就是這樣的嗎?」然而,如果她不是酒鬼,她可能會說:「我經常飯後吃口香糖啊,這個研究不準確。」當然,即使她喝的不多,但是為了避免亨利的懷疑,也有可能停止吃口香糖。但是,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她沒有放棄吃口香糖這個好習慣,同時為了避免給對方留下壞印象,她也沒有進行反駁。

技術5自知理虧

第5節:這個人在隱瞞什麼嗎(5)

如果上面幾個技術無法幫你辨別真相,你可以採用「自知理虧」這個技術。如果你懷疑一個人,不管他怎麼偽裝,只要採用這個技術,他終究逃不過你的「法眼」。這裡運用的是這個技術的心理學原理。

你可以這樣做:告訴他和另一個人(你的同夥),他們都是「嫌疑人」,並順便提及真正做這件事的人身上有某種問題。然後,注意他的行為變化。如果他開始刻意避免與另一個人的接觸,可能他就是清白的。

一個警察把嫌疑人關進密閉的小牢房裡,當然這個警察的同事已經在裡面了,假扮成另一個「嫌疑人」。警察說:「我知道你們兩個人當中肯定有一個是罪犯,犯罪現場的血跡檢驗表明罪犯患有丙型肝炎。」這時,警察的同事走近嫌疑人,手上流著血,如果他確實沒有犯罪,他會立即躲開並感到恐慌,因為他知道另一個人一定是罪犯。然而,如果他是罪犯,他就沒必要緊張,因為他自己就是C型肝炎患者。

此外,這個技術還有另外一個用途。你可以不指出誰是嫌疑人,而是在一堆人面前提及你的疑慮。隨後,他的面具就被摘下來了。一名經理想知道是誰動過他的辦公桌。他可以這樣說:「不管是誰,只要去過我的辦公室,就要被解僱。其他配合調查的人將得到提升。」說完這句話,他只需觀察嫌疑人的下一步行動就可以判斷出真相了。如果他看起來很興奮,並開始詢問新工作的薪水和福利情況,那他可能就是清白的。但是,如果他只是呆呆地坐在椅子上,那就充分表明他曾經偷偷地進過辦公室。

技術6你將怎麼做

要運用這個技術的前提是:如果一個人心虛,他就會想方設法地做一些事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通過問你懷疑的人如何去做一件你很排斥的事情,你就可以洞察他的心理了。這個心理假設就是:在某種情況下,只有一種做事方式是合理的,而如果這個嫌疑人卻給出了另一種回答,那就有進一步追究的必要了。海倫(Helen)覺得會計米奇(Mitch)從一個零用資金帳戶里挪用過資金。對於米奇來說,挪用公款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因為記帳的事都是他一手包攬。

因此,在一個平和的氣氛下,海倫對他說:「如果讓你挪用資金的話,你會怎麼做?」如果他回答得很不乾脆:「嗯,我沒有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另做一套帳簿,然後用隱形筆作出記號……」這說明他可能有所隱瞞。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零用資金裡面拿錢。然而,他為了避免海倫知道他打過零用資金的主意,因此,提出一個複雜的迂迴方法。

一位旅行家走到一個交叉口,一條路是通向說謊村的,在這個村子裡人人都說謊,而另一條路通向的村子裡,人人都講實話。岔路口中間站著一個人,根本無法分辨他到底是哪個村子的。這位旅行家想到實話村經商,就走近這個人,然後問了一個問題。根據這個人的回答,旅行家就知道該怎麼走了。他問了什麼呢?答案:「哪條路通向你們村子?」這個人指向哪條路,旅行家就走哪條路。因為,無論這個人講的是實話還是在說謊,他指出的那條路始終是通向實話村的路。還有另外一種問法:「跟你不同村的人會告訴我該走哪條路?」如果他指出其中的一條路,那你走另一條路就會通往實話村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網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828/32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