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近平的新戰略 他沒和日本打過直接交道

北京——作為中國施壓的最突出表現,中國宣布的新防空區似乎曾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批准。一年多以來,北京方面一直在施加壓力,意圖削弱日本對東海爭議島嶼的控制,進而擴展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長期權益。

習近平在過去一年中不斷積聚權力,對日本表達的不滿也日益強烈。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今年9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在與強硬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短暫偶遇之時,習近平表示,日本必須「正視歷史」。

習近平斷然拒絕了安倍晉三希望舉行正式峰會的要求——另一個體現習近平對日堅定立場的跡象。

一些中國專家表示,習近平既是中共領袖,又是掌管中國軍隊的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樣的地位使他成為了新防空區等問題的主要決策者。他們表示,在過去一年中,習近平尤其關注東海爭端。

與其他中共領導人不同,在黨內步步高升的過程當中,習近平幾乎沒有參與日本事務。

2009年以國家副主席身份訪問日本的時候,習近平得到了天皇的接見,會見了很多政治人士,並受到奢華晚宴的款待。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訪問了長崎縣和沖繩縣。日本官員表示,習近平很少提到訪日之行,儘管長崎縣和沖繩縣知事到訪北京時,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確實接待了他們。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歷史學家拉納·米特(Rana Mitter)表示,習近平很可能將日本看成了一種政治槓桿。米特著有《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講述了中國在1937年至1945年間與日本軍國主義鬥爭的歷史。

「他似乎沒和日本打過直接的交道,他的家庭背景也與日本無關,」米特說。「他與其他政治人士不同,比如薄熙來,薄熙來曾在任大連市長期間極力取悅日本公司,後來當商務部長的時候也是如此。」薄熙來是已經下台的重慶市委書記,目前正在監獄服無期徒刑。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賈慶國表示,在設立防空識別區的計劃交到習近平那裡之前,這個想法已經在中國軍隊內部流傳了一段時間。

賈慶國表示,軍方敏銳地認識到,包括日美在內的其他一些國家都有防空區,中國卻沒有。

東海的緊張局勢在今年不斷升級,中日兩國的飛機在爭議島嶼上空飛行,飛機之間的距離也比較近,鑑於此,日本經常抱怨中國的飛機闖進了日本的防空區。中國稱爭議島嶼為釣魚島,日本稱之為尖閣諸島。

賈慶國表示,中方領導層認為,既然日本的防空區已經設立了40年,中國也應該設立一個防空區,以便實現對等,並以此作為最終從日本手中奪取島嶼控制權的手段。

然而,東京方面對這些島嶼的態度是,根本不存在什麼爭議,這些島嶼屬於日本,沒有討論的餘地。

習近平,還有他的高層軍事及外交政策顧問,想要改變的正是日本的這種立場。

賈慶國和其他一些專家說,中國高層外交政策制定者認為,中國的新防空識別區與日本有重合,而且覆蓋了爭議島嶼,因此就可以用作「迫使日本承認存在爭議的另一種方式」,還可以迫使日本參與談判。

早在2012年11月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前,習近平就曾擔任一個小規模海事領導班子的負責人,該領導班子的主要職責就是處理東海的激烈爭端——既包括空域問題,也包括海域問題。

當時,島嶼爭端蔓延到了中國街頭,中共政府甚至對反日抗議行動進行了制裁。習近平迅速加入了針對這些島嶼的政策制定團隊,預示著他計劃對這個問題進行全面控制。

習近平於2012年11月成為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又於今年3月成為中共國家主席。此後,他視察了多個重要軍事基地,其中包括中國正在建設遠洋海軍的一些港口——這個舉動也表明了他長期以來對自由出入西太平洋的興趣。

據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報導,今年夏天,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會議上說,中國必須成為「海洋強國」。

10月底,習近平召集共產黨高級領導人召開了一次會議,就中國應該如何與亞洲鄰國保持良好關係進行討論,與會者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其他六名常委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

習近平說,「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不過,日本明顯不屬於中國的友好鄰邦——這些鄰邦指的主要是東南亞國家。幾天之後,中國國防部又就島嶼爭端加強了對日本的警告。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說,如果日本將其威脅言論付諸實踐,擊落經過爭議島嶼空域的中國飛行器,就被會當做「戰爭行為」。「我們必將採取果斷措施予以反擊,」耿雁生說。在這場爭端當中,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出的最有戰爭意味的言論。

香港雜誌[黨媒]《亞洲周刊》(Asia Weekly)最近在文章中稱,設立防空識別區是「中國海空戰略的重大突破」。該雜誌還表示,習近平四個月前就做了這個決定。《亞洲周刊》經常刊登關於北京外交政策考量的報導,而且內容可靠。

這篇文章所說的突破,指的是突破了中國眼中的一條界線。這條界線從日本最南端的島嶼一直延伸到台灣東海岸和南海。

該報導稱,「中國關注的焦點不再只是釣魚島,也不再只是東海中間線的油氣田,而是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出海口。」

Chris Buckley自香港對本文有報導貢獻。Bree Feng自北京、Makiko Inoue和Hisako Ueno自東京對本文有研究貢獻。

作者 JANE PERLEZ2013年12月03日。翻譯:許欣、陳柳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204/35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