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信力建:大陸人 正越來越養活不了自己

作者:

19日,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的核心內容是農業改革和糧食安全。「一號文件」的「顯赫」地位,加之連續11年鍥而不捨的聚焦,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政府將解決人民吃的問題擺在了重中之重,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早已告知「農是國之本,農傷則國貧」,而國貧則易生亂,一亂則什麼夢也做不成了。如此這般的強調和關注糧食問題,其實不僅因為其重要,也因為其嚴峻、不容樂觀的形勢。

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誰來養活中國?」,布朗預測中國必將出現糧食短缺,進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他的預測曾經激起不少國人的憤懣,質疑、批駁、輕視:那時中國農業發展勢頭正勁,以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而且隨著農業的投入、技術的進步,許多人相信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然而,正如有人曾說「歷史的走嚮往往需要一個較大的時間單位才會顯現」,隔了20年,結合中國目前的實際,再來看布朗的預測,相信你不會再以為是危言聳聽的無稽之談。

如今,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的現實:中國人正越來越養活不了自己!城鎮化促進了糧食消費數量和質量的增長;種糧利潤低,糧食主產區熱衷於追求高度工業化和城鎮化的「GDP衝動」;土地失控,耕地流失;環境污染不斷加劇、水資源短缺;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人才流失和青黃不接,等等都直接危及糧食安全。據《中國國土資源報》報導,2003—2011年,我國糧食生產累計增長33%;同期消費累計增長41%,消費增速是生產增速的1.24倍。按照現有口徑和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的數據,以1998~2010年期間糧食年消費消耗增長速度計算,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年消費消耗總量可能要突破6.5億噸,但對照中國國家糧食中長期規劃,2020年中國糧食的生產能力只有5.5億噸,這就意味著到時候中國的糧食產需缺口可能要達到1億噸。這與政府一直強調的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以上相差甚遠,無異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未來,誰能養活中國?布朗沒有為他的命題提出解答之法,只能由中國自己去尋找答案。

在世界範圍內,糧食自給率不足的大有國在。冰島,糧食完全依靠進口;荷蘭,糧食自給率不到20%;韓國,糧食自給率不足30%,糧食缺口達70%之多;日本,糧食自給率約22.4%,除大米的自給率較高外,小麥的自給率只有12%,大豆也不足25%……,這些國家的糧食進口率是中國的多倍。它們並不為本國糧食供應不足的缺陷所禁錮,而是避其短揚其長,轉而大力發展高科技,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形成了其他的優勢。就拿我們的近鄰韓國和日本來說。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已成為韓國的支柱產業,其中造船和汽車製造等行業更是享譽世界?韓國的電子工業發展迅速,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IT技術水平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日本的製造業、服務業、創新高科技產業都足以傲視全球的。電子製造方面:三菱、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產品遍布全球,汽車製造方面:豐田、馬自達、本田等,生產量超越美國和德國,行銷世界各地。此外,日本的科技研發能力位導世界第二,應用科學、機械、醫學領域尤為突出,日本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及商業服務業、動漫產業都很發達,這些優勢和雄厚的資本足以在世界貿易中獲取其所缺少的物資,如糧食、能源等。而在互利的交易中,外交牌如何打也至關重要。長期與歐美大國、周邊國家保持著友好不敵對的外交關係和商貿往來是他們避免的後顧之憂的法寶,這種穩定的國際關係,使他們有充分的信心面對和解決本國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迄今,也沒見這些國家發生過糧食危機。

而中國的執政者一貫強調「將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裡」,究其因是他們有一種深深的擔憂,有朝一日這個國家可能無法養活自己,必須依賴進口糧食度日,很可能受制於他國,導致糧食問題四面楚歌,執政危機四伏。這種思想其實是殘留著的冷戰思維在作怪,即慣於做太多的敵對性假設,自行設置了許多的假想敵,而將自己打扮成一隻易怒的刺蝟。如果中國主動融入世界主流,拋開冷戰敵對思維,與周邊國家及歐美各國搞好關係,並大力發展本國諸如加工、外貿等優勢,在國際分工中找到自己強有力的難以取代的位置,就不必擔心在糧食問題上會受制於他國。放眼望去,其實中國能找到的糧食供應的堅強後盾比比皆是,我們的鄰國泰國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越南是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寮國、緬甸等無一不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輸出國,這些國家地處亞熱帶,有著適宜的農業種植環境,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糧食作物能夠一年多熟。鄰近的烏克蘭歐洲糧倉,亦是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泰國、緬甸、巴基斯坦等國的大米,美國的玉米、大豆等等,都是中國國內糧食供應的重要補充。中國要做的,就是友好地伸出雙手,締結聯盟,在友好的外交、商貿往來中,各取所需,共同發展。

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的另一重要途徑則是依靠自身的農業發展。未來中國糧食自給保障戰的主力是中國農民,這是無須置疑的。中國農民樸實勤勞,他們創造了以不到世界9%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偉大奇蹟,他們不驕傲,不自大,迎難而上又為中國糧食增產創下一個個新的紀錄。他們做著定國安邦的偉事,卻過得比其他從業者都苦,農民從不被視為高尚的職業(甚至不算是職業),農業人才嚴重流失,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人們寧願下煤礦挖煤也不願意種田了。由於沒有好的農地制度,農民沒有獲得分享社會繁榮的權利和渠道,難以分享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巨大好處,難以分享沿海和城市的繁榮,對於土地他們只有使用權,卻無法擁有,他們對土地的熱情不斷消散。他們中的許多人寧願漂泊在城市也不願駐守在故土,農村的機械化和現代化明顯地落後於城鎮,中國缺乏有活力、有歸屬感的現代農民階層。此次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內容涉及調動農民積極性,加大投入和補貼、改善農民生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力度等的,也委實讓人振奮,但這些還不夠,農民生產糧食追求的是利益,只有勞有所獲,通過從事農業生產產生足夠多的價值,才能調動農民耕種的積極性。那麼在政策扶持之外,首先應明晰產權,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定會吸引更多的農民「回心轉意」,有信心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努力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真正成長為有活力有創新力的新時代農民階層。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創造力和創新性會像星火一樣迅速燃燒起來,即使是同樣多的土地,生產力卻會截然不同,農產品的自給能力也自然水漲船高。

顯而易見,解決糧食問題,說到底不是18億畝紅線要不要守住的問題,中國的糧食保障,也不是能不能進口農產品的問題,能在未來養活中國的,歸根結締不是土地,是人:一是中國農民,深化農業改革,明晰產權,積極扶持,是為內治;二是外國人民,拋開敵對思維,主動融入主流,優勢互補,是為外調。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信力建的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127/36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