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每週懂一點人情世故(2) 風光時的朋友是鐵,落難時的朋友是鑽石

作者:

第六章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地至穢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污物之地往往滋生眾多生物,極為清澈的水中反而沒有魚兒生長。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應當有容人度量,絕不能自命清高、孤芳自賞。

  《漢書》中有句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就是說,河水太清澈了,魚兒就沒法生存;一個人太苛刻了,就很難交到朋友,沒人敢跟他打交道。凡事都有利弊,從一方面來說,水清本來是個好事,因為混濁的水會讓魚窒息。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這需要從生態學角度分析。大魚需要吃小魚,小魚需要吃更小的水生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類的微生物存在是不會讓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說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沒有水藻,而作為上級食物鏈的魚也就沒有食物吃了,沒有食物自然也就無法生存了。

  在這個世界上,誰又能保證自己不犯一點錯呢?人與人之間總會有看法和思想的區別,對方不可能跟你的行為舉止一模一樣。畢竟,誰也不是誰肚子裡的蛔蟲!我們不能抱著自己那套標準嚴苛地去要求他人,總得容忍一些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物。

  美國的喬布和沃茲是「蘋果Ⅱ」微電腦的開發者,他們的一個重要的合作者是馬克庫拉。其實,最初光顧喬布和沃茲兩位年輕人的並不是馬克庫拉,而是喬布的老闆介紹來的一個名叫唐·瓦爾丁的人。

  當唐·瓦爾丁來到喬布的家中,看見喬布穿著牛仔褲,散著鞋帶,留著披肩長發,蓄著大鬍子,不管怎樣看都不像是一位企業家。於是,唐·瓦爾丁就把這兩位奇怪的年輕人介紹給了另一位風險投資家馬克庫拉先生。

  馬克庫拉原來是英特爾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對微電腦十分精通。他並沒有被喬布和沃茲的樣子「嚇壞」,而是先考察了喬布和沃滋的「蘋果Ⅱ」樣機。最後,馬克庫拉問起了關於「蘋果Ⅱ」電腦的商業計劃,而喬布和沃茲只精通於技術,對商業買賣一竅不通,所以二人面對馬克庫拉的提問,一下子面面相覷,說不出話來。但馬克庫拉並沒有因此失望,而是決定和這兩位年輕人合作,並出任董事長。

  唐·瓦爾丁,就因為對喬布和沃茲的外表形象過於求全責備,而喪失了一個有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機會。而馬克庫拉卻與他相反,沒有對喬布和沃茲求全責備,而是與他們進行了深度的接觸了解,所以他成功了,他抓住了人生中重要的機會。

  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很多肯定和我們不是同路人,無論是志趣還是性格都與我們不合,甚至格格不入。但這些都不要緊,要緊的是他對我們的事業發展是不是有用。在這個時候,苛求完美不是一種正確態度。

  不要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須知「方便有多門,根機有多種」;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順從自己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職,才能成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鐵路,再建一條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發揮更高的功能。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帶有各種各樣的殘缺,都有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地方。確實如此,你必須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如果你過於追求完美,對人求全責備,那一定嚴重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就會沒有一個人敢跟你交朋友,你也將因此錯過成功和幸福的機會。

  有這樣一個禪學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古代有位禪師,一日晚上在禪院裡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過了一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每個成功人士都有容人的雅量,從而交到各個層面的朋友。當他遇到麻煩時,到處都有人主動幫忙,從來不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就告訴我們——朋友的缺點,你要寬容;伴侶的缺陷,你要容忍;同事工作能力低下,你要有一顆激勵之心。要知道,世間並無絕對的真理,沒什麼東西一定就是對,或者一定就是錯。所謂的對錯,只不過因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觀點也就有所區別罷了。我們眼中看到的缺點或不可理解的事情,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很可能就是理所當然的。朋友對你說了謊,應先思量他是不是有什麼為難之處?或許就能體諒他了。若是不加思考就把醜話說出口,朋友想必是做不成了。對你,對他,都沒好處。

  芸芸眾生,性格各異,你不可能喜歡每一個人,也無法讓所有人喜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嗤之以鼻或敬而遠之,這種做法其實是過於偏頗的行為,勢必對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如果你想獲得更多的朋友,就不要過於苛求完美,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對朋友生活、工作中的習慣要給予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作息方式、家庭背景,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習慣也不可能與你相同,所以,尊重別人的習慣應當是最起碼的要求。

  二、不念人惡。就是說不要對朋友過去的錯誤耿耿於懷。朋友之間的矛盾,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減淡,抓住過去的恩怨不放是不明智的。忘記以前的不愉快,以後還會是朋友。

  三、不責人過。就是不要責難對方犯下的小錯誤。《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這句古語告誡我們,攻擊別人的錯誤不可太嚴厲,一定要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否則雖然泄了一時之憤,但也破壞了人際關係。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

  對於別人的過失和錯誤應該採取寬恕的態度,而如果錯誤在自己那麼就不能寬恕;對於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屈辱應當儘量忍受,如果困境和屈辱在別人身上就不能袖手旁觀,忍心不顧。

  記得我上小學時候,教室牆上掛著這樣一幅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當時每天見它那樣掛著,並沒想這句話的深意。在以後的成長中,我發現這幅字就像神奇的法寶,運用得當,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都恪守這一處世法則。

  某位著名的IT經理,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在我看來,人生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就是八個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許多事情就能豁然開朗!」這位經理所說的,正是《菜根譚》所推崇的處世之道——待人要寬,律己要嚴。

  待人為什麼要寬?為的是給人自新的機會。律己為何要嚴?因為不嚴會放鬆自我約束,讓小錯誤發展成大錯誤。這是一種規範的待人之道,也是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原則。它的核心是強調自悟,對事物的標準,要有一個超然的體悟,對是非的判斷,要有一個儘可能客觀公正的把握。一個具備這種高貴品格的人,他的成功將是水到渠成的。

  明王朝的建立,大將軍徐達功不可沒。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牛,長大後一起打仗。有勇有謀,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嚴。

  徐達處處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士兵填不飽肚子,他主動少飲少食,把口糧節省下來分給他們;大軍還沒紮好營寨的時候,他從不提前進帳休息,一定會等到大家都安頓好了,他才放下心來;士卒傷殘有病,他親自慰問,端藥治療;如遇上兵士犧牲,他會更加重視,籌集棺木葬之。所以,明軍將士對他無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無聲色酒財之好。史書記載說:「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經賜給他一塊好地皮,但正好處於農民的水路必經之地。家臣看到有這個好處,於是用這塊地皮謀取私利,向農民徵收「過路費」。徐達知道後,馬上將此地上繳官府。

  朱元璋用嚴刑重刑,殺了包括功臣在內的十多萬人,可是徐達卻得善終。他病逝於南京之後,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他為中山王,並將他的畫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大明第一功臣」。能逃過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說,這跟徐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之道是分不開的。

  在現實中,我們往往又是怎樣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許多人採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們把這句話顛倒了一下,變成了「嚴於待人,寬以律己」。對自己很寬鬆,什麼都能做,做了壞事也從不感到羞愧,但對別人卻要求極嚴,犯一點錯誤就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有一點小事對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

  「以聖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卻用常人的標準對待自己。像這樣的人,他交不到幾個朋友,做起事情來,也很難跟別人順利地合作。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用最寬鬆的標準對待自己。這是一種嚴重自私自利的體現。為什麼不想想,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要求別人?又有什麼資格如此放任自己?

  一個這樣的人,往往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一旦境遇不順,就會抱怨別人對他怎麼不好,社會如何不公。受到一點委屈,就會大呼小叫。社會上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覺得全世界都是兇手,全都對不起他。他們永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眼睛盯在別人身上,從來不反思,到頭來吃虧的,肯定還是他自己——長此以往,將沒有任何人喜歡他。即使是一個深愛他的人,也終將離他而去。

  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嚴格要求,凡事身體力行,那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攻不克的難關!另一方面,當我們遇到別人陷入困境中,而自己又可以舉手幫助的時候,切不可袖手旁觀、做冷冰冰的無情路人。如果自己確實有能力,就儘量伸手扶一把;沒能力幫,也儘可能分擔他人精神上的痛苦。今天我們能感同身受,給予別人最大的支持,明天當我們落難時,他人就會慷慨解囊,以同樣的真情回報我們。

  為人處世的要點就在這裡——以責人之心責己,就會減少很多過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不應該總是去抱怨別人。如果你總是抱怨別人,就請先想想自己又是怎麼做的?不要只看見別人眼中的刺,而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橫木!請將心比心,對別人多點理解與寬容之心!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磨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211/37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