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職業 > 正文

最高效的十個Word實用技巧

現在是講效率的年代,使用Word來進行平時的辦公處理也是一樣,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夠在Word中「快」起來呢?那就請這位作者給我們帶來的Word中快速操作的10個技巧,小編看完後也覺得相當實用。 

1.快速定位光標位置   

用 WPS編輯文件時有一個特點,就是當你下次打開一WPS文件時,光標會自動定位到你上一次存檔時的位置。不過,Word卻沒有直接提供這個功能,但是,當我們在打開Word文件後,如果按下Shift+F5鍵您就會發現光標已經快速定位到你上一次編輯的位置了。  小提示:其實Shift+F5的作用是定位到Word最後三次編輯的位置,即Word會記錄下一篇文檔最近三次編輯文字的位置,可以重複按下 Shift+F5鍵,並在三次編輯位置之間循環,當然按一下Shift+F5就會定位到上一次編輯時的位置了。  

2.快速插入當前日期或時間  

有時寫完一篇文章,覺得有必要在文章的末尾插入系統的當前日期或時間,一般人是通過選擇菜單來實現的。其實我們可以按Alt+Shift+D鍵來插入系統日期,而按下Alt+Shift+T組合鍵則插入系統當前時間,很快!

3.快速多次使用格式刷  

Word中提供了快速多次複製格式的方法:雙擊格式刷,你可以將選定格式複製到多個位置,再次單擊格式刷或按下Esc鍵即可關閉格式刷。   

4.快速列印多頁表格標題   

選中表格的主題行,選擇「表格」菜單下的「標題行重複」複選框,當你預覽或列印文件時,你就會發現每一頁的表格都有標題了,當然使用這個技巧的前提是表格必須是自動分頁的。   

5.快速將文本提升為標題   

首先將光標定位至待提升為標題的文本,當按Alt+Shift+←鍵,可把文本提升為標題,且樣式為標題1,再連續按Alt+Shift+→鍵,可將標題1降低為標題2、標題3……標題9。   

6.快速改變文本字號   

Word的字號下拉菜單中,中文字號為八號到初號,英文字號為5磅到72磅,這對於一般的辦公人員來說,當然已經綽綽有餘了。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比如列印海報或機關宣傳壁報時常常要用到更大的字體,操作起來就有些麻煩了。其實,我們完全也可以快速改變文本的字號:先在Word中選中相關漢字,然後用滑鼠單擊一下工具欄上的字號下拉列表框,直接鍵入數值,即可快速改變您的字體大小。而且這個技巧在Excel和WPS2000/Office中同樣適用。 

小提示:其實,小編還有兩種快速更改Word文本字號的方法:  

(1)選中文字後,按下Ctrl+Shift+>鍵,以10磅為一級快速增大所選定文字字號,而按下Ctrl+Shift+<鍵,則以10磅為一級快速減少所選定文字字號;   

(2)選中文字後,按Ctrl+]鍵逐磅增大所選文字,按Ctrl+[鍵逐磅縮小所選文字。  

7.快速設置上下標註  

 首先選中需要做上標文字,然後按下組合鍵Ctrl+Shift+=就可將文字設為上標,再按一次又恢復到原始狀態;按Ctrl+=可以將文字設為下標,再按一次也恢復到原始狀態。  

 小提示:詳見本刊前期《Word XP中神奇的Ctrl鍵》一文,掌握一些快捷按鍵對快速、高效操作Word很有借鑑意義。   

8.快速取消自動編號   

雖然Word中的自動編號功能較強大,但是據筆者試用,發現自動編號命令常常出現錯亂現象。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來快速取消自動編號。   

(1)當Word為其自動加上編號時,您只要按下Ctrl+Z鍵反悔操作,此時自動編號會消失,而且再次鍵入數字時,該功能就會被禁止了;   

(2)選擇「工具」→「自動更正選項」命令,在打開的「自動更正」對話框中,單擊「鍵入時自動套用格式」選項卡,然後取消選擇「自動編號列表」複選框(如圖1),最後單擊「確定」按鈕完成即可;  

9.快速選擇字體   

為了達到快速選擇字體的目的,我們可以將常用字體以按鈕形式放置在工具欄上。首先右擊Word工具欄,選擇「自定義「命令,打開「自定義」對話框,在「自定義」對話框中選擇「命令」選項卡,並移動光標條到類別欄中的「字體」項,看到平時經常使用的字體,把它拖到工具欄成為按鈕,以後要快速選擇字體,只要先選中文本,再按下工具欄上字體按鈕即可,省去了從字體下拉列表框中眾多字體中選擇的麻煩。   

10.快速去除Word頁眉下橫線

快速去除Word頁眉下的那條橫線可以用下面的四種方法:一是可以將橫線顏色設置成「白色」;二是在進入頁眉和頁腳時,設置表格和邊框為「無」;第三種方法是進入頁眉編輯,然後選中段落標記並刪除它;最後一種方法是將「樣式」圖標欄裡面的「頁眉」換成「正文」就行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9生活圖書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13/37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