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李克強記者會 為何沒人提問「你懂的」 答案揭曉

—兩會:按劇本上演的大型民主秀 外媒記者「在大型表演秀里跑龍套」

這位剛剛從李克強記者會上回到辦公室的駐京記者透露,今年在人民大會堂3層碩大的金色大廳里,每一位被允許提問的記者座位上 都會被貼上標識,組織方會引導記者"對號入座"。另外,為了以防萬一,中國外交部還會安排一名外事專員坐在每一位獲准提問的記者身邊。這樣,坐在主席台上 點名記者發問的人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誰可以提問,誰不能提問。這也是他在現場滿座的600多名中外記者中,能迅速說出第幾排,第幾位記者可以提問的原 因。

北京1月底的一天,像過去幾年一樣,一位歐洲權威媒體的駐京首席記者準時接到了中共外交部官員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問:"今年兩會期間總理主持的記者會上,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對此情此景已經相當熟悉的這位歐洲記者說:"有,但我們根據原則不能告訴你們具體的問題,只能告訴你我們提問的大致方向。"這句話說完也就意味著通話基本結束,放下電話的記者知道,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的唯一一次記者會上,他想提問?門兒都沒有。

中國的宣傳機關從來不會掉以輕心。正在召開的兩會是在周密安排下上演的一齣戲。基本上沒有開放透明可言。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in Peking Ministerpräsident Li Keqiang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行,這太尷尬了。"一位外交部的官員如此回絕了關於前政法委書記周永康涉嫌腐敗醜聞的提問。對於他來說,這是"想都別想"的問題。一位與會者透露,這位官員希望在本周四(12月4日)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會上,記者"最好別提和政治有關,而只提與經濟有關的話題。"

每年都是這樣:人們事前就會安排好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的一切細節。中國的官方媒體提該問的問題。外媒記者也不是能隨隨便便就提問的。提問的記者早在幾周前就會被確定下來,並將問題送審。然後一場討價還價就開始了。

問題只能不疼不癢

一位國際財經報社常年駐守在北京的首席記者抱怨說:"以前他們想知道我們會問什麼樣的問題。我們必須交上多個問題,這樣才好讓他們在其中選一個。而如今事情已經誇張到他們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問什麼樣的問題。"經過了長時間的"拔河賽",這位記者不得不接受只能問一個不疼不癢的經濟類問題。

每年只舉行一次的總理記者會從性質上和完全按照既定劇本上演的人民代表大會一樣。批評人士將此稱為"大型民主秀"。目的是讓人產生人民真正的代表在討論棘手問題的印象。中國官方新聞通訊社新華社也報導稱,60年過後,中國人大充滿活力。

在9天的時間裡,中國電視台向十幾億中國人傳達了代表們是怎樣在分組會議中討論與養老、農民和教育有關的問題。在鏡頭面前,也有人像模像樣的拍起了桌子。一位代表甚至做到了在誇獎總理的一句話中,三次提及"改革開放",當然也說到了這樣的方針政策對於作為人大代表的他來說,有多麼重要。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in Peking Gähn

兩會上,感覺實在無聊的代表不少

人大的實權在哪裡?

人大作為名義上的最高權利機構,將於本周四通過最新政府財政預算方案。澳大利亞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布朗(Kerry Brown)問道:"如果財政年度從1月份就開始,那其中的問題就是人大三個月後還能對政府預算做出何種改動?"他認為,"這就是試金石,如果一個機構對政府的財政預算有影響力,它也應該有權力。不然的話它充其量只是一場政治治理秀的一部分。"

自從80年代記者有權報導兩會時,就不斷有聲音猜測"新的開放精神"的到來。但是外交人士和記者們所經歷的,是一出組織越來越好的戲。

一位從20年前就報導兩會的外籍記者說:"幾乎什麼都沒有變"。以前有些時候還能即興的得到一定的活動空間,"但如今,一切都會受到嚴格檢查。"

"好好先生俱樂部"

而這也是有原因的。中國問題專家布朗表示:"如今的兩會對於中國的宣傳工作來說變得更為重要。但人大並沒有經歷結構上的轉變。"仍然是:"好好先生俱樂部"。因為這3000名沒有通過自由選舉產生的代表們在過去60年的歷史中,還從未否決過任何一份草案。

敏感話題本身就沒有什麼機會。評論家章立凡指出:"有一位人大代表,連續七年遞交要求就實現信息自由,官員財產公示進行討論的提案,但沒有任何結果。"後來高層告知,不允許他再遞交同樣的提案。

來源:德新社編譯:任琛


「在大型表演秀里跑龍套」

無論翻譯怎樣努力做出現聽現翻的樣子,李克強如何誇獎外媒記者的中文水平。歐洲媒體記者知道,中國總理今年舉辦的唯一一次記者會是一場嚴格按照劇本編排的演出。

Li Keqiang Pressekonfernz Volkskongress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1月底的一天,像過去幾年一樣,一位歐洲權威媒體的駐京首席記者準時接到了中共外交部官員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問:"今年兩會期間總理主持的記者會上,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對此情此景已經相當熟悉的這位歐洲記者說:"有,但我們根據原則不能告訴你們具體的問題,只能告訴你我們提問的大致方向。"這句話說完也就意味著通話基本結束,放下電話的記者知道,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的唯一一次記者會上,他想提問?門兒都沒有。

這是許多境外媒體駐京記者的遭遇。所有堅持原則,拒絕提前把問題向中國官方"送審"的外媒記者雖然仍然可以嘗試在總理記者會上舉手,但是他們心裡自己清楚,能被點到提問的機會幾乎為零。

對記者自由發問的恐懼

另一家歐洲大型媒體的駐京記者告訴德國之聲,這位剛剛從李克強記者會上回到辦公室的駐京記者透露,今年在人民大會堂3層碩大的金色大廳里,每一位被允許提問的記者座位上都會被貼上標識,組織方會引導記者"對號入座"。另外,為了以防萬一,中共外交部還會安排一名外事專員坐在每一位獲准提問的記者身邊。這樣,坐在主席台上點名記者發問的人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誰可以提問,誰不能提問。這也是他在現場滿座的600多名中外記者中,能迅速說出第幾排,第幾位記者可以提問的原因。

另外一位德國媒體駐京記者相信,如果有記者敢在現場提出"劇本"以外的問題,不僅他本人將不再有任何機會向中國官方提出任何問題,而且他所工作的媒體也會遇到麻煩。甚至,坐在他身邊的這位外交部外事專員也有可能丟掉飯碗。對於這些記者們來說,向外界透露中國官方的這種做法也同樣危險,這也是他們只能在絕對匿名的情況下接受採訪的原因。

新聞發布會上的外媒提問

有機會向李克強總理提問的那些中國大陸以外的媒體都對那些話題感興趣呢?根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美聯社記者的問題是:"李總理,您如何評價中美關係的現狀,如果要進一步提升雙邊關係水平的話,兩國面臨的障礙有哪些?中方希望美方做出哪些改變?"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記者問道:"許多投資者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會繼續放緩,會低於確定的7.5%增長目標。在不採取更多刺激政策的前提下,您(李克強)所能接受的最低增速是多少?"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問:"國際市場高度關注中國金融和債務問題,認為這是全球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請問中共政府將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是否願意看到出現金融產品違約的情況?"

香港商報記者提出:"很多香港的民眾都認為,面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快速發展,有很多人都認為香港競爭優勢遭到了很大的弱化,請問總理怎麼看香港的發展前景?"

台灣東森電視台記者的問題是:"總理,您好。我們都知道兩岸現在迎來了一個好的機遇,在今年過完年之後,兩岸主管事務部門負責人見了面,而且習主席也與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見面,並且發表了重要談話。我的問題是,兩岸現在的交流以及互動非常密切,大家也非常希望兩岸關係有新的突破。請問您對新的一年兩岸關係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提出的問題則是:"去年中共領導人頻繁訪問周邊國家,提出了新的周邊外交理念與合作倡議,但本區域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請問您怎麼看待中國與周邊關係的前景?"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in Peking Halle

每年呈現在記者面前的兩會,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大型演出

沒有被提出的問題

對於另一位長年在北京工作的德國媒體首席記者來說,這些問題的性質都是不疼不癢。所有接受匿名採訪的4位記者都表示,如果他們獲得真正自由提問的機會。首先提出的問題將是和"大老虎"周永康有關的問題。他們不明白,在周永康權力外圍多個人物已經相繼落馬的情況下,中共政府對這位前政法委書記的下落為何隻字不提。李克強在記者會上也只是重複了習李政府對反腐的一貫表態,指出"不論是誰,不論職位高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觸犯了黨紀國法,就要依法依紀嚴肅查處、懲治。"

在這次李克強召開記者會之前,也有許多境外駐京記者提交了與周永康有關的問題。中國官方的表態是,絕對不能提和周有關的問題,最好也不要涉及政治。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位德國媒體記者在回家的路上問自己:"我為什麼每年還要去總理的記者會?難道只是為了在一場大型表演秀里跑跑龍套嗎?"

儘管如此,不出意外的話,明年1月份的某一天,他很可能還是會接到那個熟悉的電話,進行一番類似的問答。這場戲還是會按部就班,再次上演。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14/37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