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康振宇:松下不給中國人發霧霾補貼的真相

作者:

一、松下向在華員工發霧霾補貼:中國員工不得申請

時代周報報導:今年3月12日,日本電子巨頭松下集團在2014年春季勞資交涉中宣布,將向外派往中國的員工發放污染津貼。

事實上,對於國外大型公司將員工外派海外(特別是外派往開發中國家)時,為員工發放困難津貼(hardship allowance)是常見的做法,同時在空氣污染問題上,許多企業都在悄悄提高駐華外籍員工的福利,或者粉飾成「開發中國家津貼」。

而如此大張旗鼓地因為空氣污染問題而正式宣布進行補助的國際公司,松下集團是第一家。

雖然松下集團宣布發放污染津貼,但是這一津貼的覆蓋範圍並不包括中國籍員工,中國員工亦不得申請這一額外補貼。有相關輿論認為,對於在同樣空氣品質的環境中勞動,松下此舉區別對待,有對中國員工歧視之嫌。

新聞地址:http://news.qq.com/a/20140403/013090.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此文的導向似有不妥。

二、對報導的解讀

我先就事論事,對這篇報導的本身來分析一下:

首先,外企對外籍員工的霧霾補助是普遍的事情。歐洲公司,美國公司,其他國公司都是如此,並非只有日本針對本國員工發放。而且別國也都只是給外籍員工發補助,沒有給中國人。(也許有,但最多只是個別現象,而且新聞也沒報導)

其次,松下公司此次並非是因為發補助而成為新聞,而是把補助的名頭寫成了「污染津貼」,於是被新聞嗅覺敏感的記者所發現。

可是在該文中,卻成了松下這種日本代表性企業,對中國員工的歧視性待遇,儼然被上升到了民族矛盾。

連文章題目都有明顯的傾向性。「中國員工沒有補貼」,是一回事;而「中國員工不得申請」,則是完全的另一回事。以松下這個級別的公司,不太可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我認為更有可能是媒體故意曲筆,引導讀者的感情。

所以,這篇報導在我看來,有媒體利用中日民族矛盾迎合部分讀者而吸引眼球的嫌疑。

三、補貼的經濟分析

公司對到異國工作的員工發特別津貼,是很平常的事情,隨便哪個外企里的老外可能就有。本來嘛,漂洋過海,背井離鄉,還是中國這種重污染國家,不多發點錢,誰肯來?中國企業派員工出國也是一樣。據說華為在伊拉克的員工津貼最高,辦公室配AK47,令我心動不已。

除了異國工作津貼,各個公司有各種補助,不一而足。好的公司補助高,不好的公司補助少甚至沒有。抱怨公司待遇不好的哥們姐們,並非甘心忍受公司剝削,而只是暫時沒有發現更好的公司而已。一旦發現,立馬走人。

霧霾補貼稍有不同。老外如果權衡之下,不要補助不要霧霾,不過是換個工資稍低的工作而已。可是中國人不行。換個公司,從朝陽換到海淀,還是霧霾。

所以,問題不是出在霧霾補助上,也不是出在霧霾上,而是出在霧霾製造者上。

四、補貼的法律分析

回到松下這個事情上。法律上來說,勞動合同上簽訂的工資待遇是公司必須要發的,但是勞動合同以及工資規定之外的特別補貼,福利待遇等,決定權在公司。意思就是發給誰,發多少,公司說的算。員工可以申請,可以協商,可決定權還是在公司。員工總不能真的隨隨便便就開掉公司吧,往往只能忍耐。這並非是只在松下如此,在全中國的公司都是這樣。說來說去還是勞方相對資方的弱勢。

為什麼呢?

兩個原因:一是沒有罷工權。很多國家都有,中國沒有。沒有罷工權,員工就沒有與企業對抗的終極砝碼,「拿不住」企業。像前些日子廣州特保罷工成功,那是特例。不是所有公司員工都像特保那樣的有防爆槍的。

二是中國工會的力量被有意打壓。其原因,正在於工會巨大的能量,這在中國革命史上被充分證明。當然現在是盛世了,不需要革命了,不能任由工會那麼發展了。你懂的。

沒有罷工權,沒有工會的支持,所以我們看到:沒有集體協商合同,同工不同酬,福利待遇公司隨意,大面積的加班……

這些都不是日企的責任。中國人在中國企業里受到的盤剝和歧視待遇多了去了。

五、媒體的導向

霧霾,是中國各級政府為GDP而造成的;政府消費了高GDP,卻讓社會和企業為高污染埋單;霧霾補貼,各國外企都有;差別待遇,本質原因是立法者的刻意設計。新聞報導對這些東西不做探討甚至視而不見,卻故意將讀者情緒引向中日民族矛盾,迎合非理性人群。如果只是一篇網文也就罷了。可是文章卻是刊在承載著宣傳和輿論導向的紙媒體上,其媒體責任令我堪憂。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408/38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