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官場 > 正文

草根一躍並肩王 周永康獨家私人墓地200平方米

—草根一躍並肩王 無錫歸來說周家盛衰(組圖)

作者:
距別墅約500米是周家墳塋。這個墳塋,約有兩百平方,為周家獨有的墓園。在無錫市早就沒有私人的墓地,遷的遷,平的平,只有周家享有這種特權。墳瑩內正中是周氏列祖列宗,兩側為其先父、先祖父。據說2012年祖墳被盜,省市縣公安部門先後派人來偵破,最後北京公安部也來了人。現誰也不管了,只有冷風苦雨在訴說人世的遷變,也告戒來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皆報。

題記:周元根已成為歷史,留下更多的是思考:草根一躍而為「一字並肩王」,卻不循規,放肆作惡,還想謀取高位,必然自取滅亡。忠告在位者,多為黎民做些好亊,以天下蒼生為念。

近年來「周永康」三字,是國內外新聞媒體上出現的頻率最高。有說他押在秦城監獄,有說他押在內蒙,還有人說他根本沒有「雙規」,還是「同志」稱呼。境外一些媒體,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發聲。

五月上旬,因難友薛若安兒子企業廠房被無錫市錫山區徵用,在拆遷賠償上差距懸殊幾十倍。區國土局卻霸王硬上,發出通知,限他在多少天內必須交出四畝租期還有50年的土地使用權。

他急如星火,來北京求告於我該怎麼辦?我說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已利益,聘請律師打官司,狀告錫山區國土局。他接受了我的意見,請了北京律師把錫山區國土局告上法院。五月六日開庭那天,我坐動車趕去旁聽。法院沒有支持區國土局,建議雙方庭外和解談判。可是現在好多拆遷戶,不知道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已利益,一味上訪找領導當「刁民」,其實於亊無補。

無錫是周永康的老家,過去官員很霸道,老百姓意見特多,可現在大有收斂,再不敢公開吃喝玩樂,行兇作惡了。沒想到周永康的老家就在錫山區西前頭村。

庭審結朿後,難友薛若安叫兒子開上車,陪我去西前頭村暗訪周永康的老家。一條筆直的三車道水泥路,直達西前頭村,據說是當地官員為方便周家三兄弟來去,特建設了這條御道。

(圖一:這是周家院子的入口處。入口處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有三字:西頭石)

此時正是「陽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如詩如畫的季節。無錫錫山區厚橋街道的西前頭村,一派翠綠,美不勝收。

到了村口我們舍車步行,首先來到周氏三兄弟的宅前。這是一長排兩層三幢的小洋樓別墅,前臨街面,後依田園,顯得別致氣派。

周家三弟兄,老大元根、老二元興、老三元青,各擁有一幢。過去這兒車水馬龍,往來熙熙,而今門庭冷落,不見人影。三座別墅大院鐵柵欄緊閉,顯得一派淒涼。不禁令人想起古詩詞中兩句話:一闊臉就變,擁權胡亂行,王侯氣數盡,可忴累兒孫。但在周元根身上,禍起卻與兒子周濱有關,用句成語,是父子狼狽為奸。近似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兩者互為因果。

(圖二:遠眺周家三弟兄好氣派的別墅庭院)

據村里人講,周家原是農耕之家,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老大周元根早年即赴京讀書,之後一直在外工作,舉家定居北京,也就是大紅大紫的周永康。老三周元青在哥哥發跡後,出任無錫市惠山區國土局副局長,還當過經委主任;其妻周玲英原是厚橋供銷社的營業員,後一步三躍,成為無錫、北京、四川三地公司的大經理,走路也就一陣風了。

(圖三:這是老大周元根[即周永康]在家鄉的豪宅)

老二周元興一直守在家鄉務農,後來也忙於外交。患骨癌,於今年2月10日晨5時,病故於一幢四牆裝有探頭的二層小樓里。大哥、三弟與眾多的侄兒侄女,均未現身,到場弔唁,送喪者多是土裡巴氣的農民,總算70虛歲壽終,比老大、老三好。

無論壽終不壽終,這三座大院隨著周元根的倒台,在去年九十月份,北京有關單位曾派人來過兩次抄查。一村民說:地板都撬了兩次,用汽車拉走不少東西。什麼東西?誰也說不清楚。

(圖四:這是周家圈禁起來的墳瑩,左側是周元興的新墓,未火化的花圈清晣可見)

距別墅約500米是周家墳塋。這個墳塋,約有兩百平方,為周家獨有的墓園。在無錫市早就沒有私人的墓地,遷的遷,平的平,只有周家享有這種特權。墳瑩內正中是周氏列祖列宗,兩側為其先父、先祖父。據說2012年祖墳被盜,省市縣公安部門先後派人來偵破,最後北京公安部也來了人。現誰也不管了,只有冷風苦雨在訴說人世的遷變,也告戒來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皆報。

圖五:右側是周家列祖列宗墓,在石碑上可見周氏三兄弟名字。此碑立於2011年8月,周元根下面的媳婦是賈曉燁,而1995年則是王淑雲。兩個名字的更異,透視著周永康地位的巨變,也是他走向死亡的開始。

周永康的覆滅,沒有任何懷疑,公不公布只是時間早遲而已,應是先開除黨藉,再交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是先黨內後黨外,先行政後司法,這是個程序。現在誰也救不了周永康,活與死決定於他自已。

2014年5月22日於北京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528/40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