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韓戰時朝鮮女人「誘姦」志願軍

—羅塵:韓戰真實的眾生相

他們不知道前路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麼。「部隊宣傳說美國佬都是學生,沒打過仗的,還不如我們的炊事班呢,速戰速決,打完就回國。」諸如此類的宣傳比比皆是,或者將杜魯門畫成一個大鼻子,然後對廣大士兵說這是美國大土匪頭子,打倒杜魯門,為了世界和平,等等此類。最為普遍的說法通常 是:「美國佬率領聯合國來侵略朝鮮,已經打到我們東北土地上了。」士兵們便在此種情緒的鼓舞下,懷揣著輕鬆而美好的願景跨過了鴨綠江。

最近的一系列採訪是關於六十年前的朝鮮戰爭。我們所走訪的近四十位老兵一共產生了上百萬字的場記,從他們各自的身份、經歷,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個纖毫畢現計程車兵的人生。我們從他們身上所關心的並不是戰爭的形勢與全盤的歷練,我們關心的是他們如何走上戰場,通過怎樣的方式,又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最後,影響到了什麼。

政治思想工作--毫無疑問在當時是重中之重。除了分得田地的貧苦農民出於對共產黨的感激之情參軍的之外,還有一部分由國民黨軍校所接管的學生,以及敲鑼打鼓不斷去往家中動員而不得不參軍的年輕人。在當時沒人敢說不。「拒絕」是不可想像的,如同後來的各項運動,你無法表態,只能跟隨。有一位老兵曾感慨地說:「我父親天天在家哭,不想讓我去,那是去打仗啊。」但最終仍然是「不可能不去的,不可能,不可能的」.

一位南京通訊學校畢業計程車兵當時對於當兵這事頗感可恥:「我們畢業是當官的呀,當兵多難堪啊,什麼人當兵?下九流才當兵呢。去到部隊,戰友問我家裡人咋樣?我說沒人了。我啥都不說。」

一位名叫馬發泉計程車兵,家中共七口人參軍,兩個哥哥、姐夫、外甥。也有在村口販賣部賣東西的小年輕,被經過的部隊吸引,一句「小鬼,跟我們一起當兵去」,便就此離家,去往了朝鮮戰場。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圖說:志願軍戰俘高舉孫中山與蔣介石的畫像,民眾夾道歡迎志願軍戰俘抵達台灣

圖說:志願軍戰俘高舉孫中山與蔣介石的畫像,民眾夾道歡迎志願軍戰俘抵達台灣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台灣民眾歡迎志願軍戰俘抵達台灣本文摘自《看歷史》2012年第3期

他們不知道前路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麼。「部隊宣傳說美國佬都是學生,沒打過仗的,還不如我們的炊事班呢,速戰速決,打完就回國。」

諸如此類的宣傳比比皆是,或者將杜魯門畫成一個大鼻子,然後對廣大士兵說這是美國大土匪頭子,打倒杜魯門,為了世界和平,等等此類。最為普遍的說法通常是:「美國佬率領聯合國來侵略朝鮮,已經打到我們東北土地上了。」士兵們便在此種情緒的鼓舞下,懷揣著輕鬆而美好的願景跨過了鴨綠江。

因「速戰速決」而導致的輕裝上陣,使得大批士兵在朝鮮戰場凍傷。我們採訪到的一位士兵因雙腳凍傷而不得不和其他六位戰友在雪地中爬行了一個星期,無法跟上部隊,四處尋找可支援他們的朝鮮老百姓。也有哼著歌上戰場的傢伙,剛上戰場便發現敵人炮火猛烈,「我們班長抬頭想觀察一下形勢,敵人一槍就撂倒了,我嚇壞了,當時就開始發抖」.

從國民黨學校出來計程車兵,後來不得不由衷地感慨:「說到思想政治工作,還得說毛澤東。」「意志第一,武器第二,我們是戰無不勝的部隊。」從這些人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是如何在這些連篇累牘的宣傳中獲得自信,並相信這是一場「很容易贏得的戰爭」.意識形態方面的宣傳在我們的採訪中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那些十七八歲的年輕人,相當多的人完全相信並聽從了這樣的宣傳。極少數開小差者也紛紛被抓回。但不太統一的說法是:「有的被判了十五年徒刑。有的本來是排長,被降為炊事員,也只好去了朝鮮。」

我們所採訪到的除了一位是營級教導員之外,其餘的都是普通士兵或是戰地護士,他們基本不清楚戰爭走勢,用其中一位士兵的說法解釋就是:「十七八歲啊,就是小孩嘛,他們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誰跟你說這些,說休息就休息,說開槍就開槍。」

戰爭本身的殘酷性無需多言。走著走著,後面的人被槍炮擊中。「我們到處找副營長的頭,打出三十多米,血噴得到處都是。」據我們了解,營級以上幹部陣亡會裝進棺木運回祖國,而其他人則在朝鮮當地掩埋,「就是找個地方埋了,插塊木碑,刻個名字,過幾個月再來找,可能什麼都沒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頗多,比如一位「死了三回的連長」.他陣亡後,士兵將其屍體從戰場上搶回來,結果士兵及連長屍體中途被炮彈擊中,再次撿拾後,裝載死亡士兵的車輛又被敵機炮彈擊中,這次擊中的結果便是--什麼、什麼都沒有了。

還有怯戰者,厭戰者。「一位姓車的連長,上級命令他帶部隊上上甘嶺,按慣例他帶著警衛先去勘察地形,但看來看去,他覺得這是一場無法打贏的戰役,他帶上去計程車兵可能會全部陣亡。」這位連長趁人不備,掏槍給自己的手上打了一槍,後來被醫生查出是自傷。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帶三個人從日軍手裡將被俘虜的團長搶了回來,他曾是團長的救命恩人。然而,團長最終不得不流著眼淚宣布將該連長槍斃,定性為厭戰。

還有更為令人唏噓的故事,一百二十四人的連隊上上甘嶺,二十四小時後只有八人走下山崗。唯一一個沒有上去的炊事員,看見活著下來的戰友格外親切,忙不迭地去挑水準備給大家煮開水喝,不料被炮彈擊中,死在水源地旁,而那八個剛剛走下戰場計程車兵,一臉死亡籠罩的表情,麻木、沉默,仍在等待著戰友一會兒燒開後會送來的水。

我還想讓大家在腦海中復盤這樣一個故事:兩個身高不到一米七的中國士兵,押送六個美國俘虜去後方,其中有白人有黑人,走了兩個小時後,美國士兵因疲憊而拒絕再走,其中一位中國士兵警告無果後,兩槍擊中其中兩位俘虜胸口,另外四人連忙起身趕路。未開槍的那位中國士兵從那兩位死亡的俘虜身上搜出兩張照片,他看了看,那個全家福的合影,那個原本在遙遠的美利堅土地上與自己一生都不可能產生交集的人,他注視了一會兒,扔下照片,起身趕路。照片落在那兩具屍體旁。它們一起停留在了那裡,沒有結局。

這是戰爭所釋放出的黑色迷霧。就像你面前那位老者,在長久的沉默後,嘴裡嘟囔著幾句重複的話:「不說了,不說了,都六十多年了,還說它幹嘛。」

很少有人能面對那樣的場景,並在經歷了這所有一切後試圖讓他人感同身受。沉默,或許是與接下來的歲月和諧共處的唯一方式。當你目睹自己的哥哥在不到三十米的距離被敵人擊中,卻不能施以援手;當你在清晨的薄霧中看見換班的戰友忽然投敵,你舉起槍,是開還是不開?一個小時後,從對方的陣營中傳來他的廣播聲「這裡有罐頭,有可樂,他們對我很好」時,你是何種心情?當你在一個洞中待了四天四夜,你很想知道時間,洞口就有一具美國人殘缺的屍體,那屍體上有一塊閃閃發亮的表,你看著,卻始終不敢撿;當你中彈躺在冰天雪地的坑道中一天一夜最終不得不用刺刀一刀一刀將自己受傷的胳膊剃掉時,你如何向任何他人描述你的心境?

長久的談話時常中斷。回憶者陷入回憶,聆聽者陷入想像。兩者沉默。

生與死往往只是一瞬間的閃念,而有時,又像極了遊樂場中的扮家家酒。攻心之戰便如同於此。美國人往戰場上投放傳單、罐頭、巧克力、可口可樂,志願軍則趁著聖誕節之際,往對方的鐵絲網上打點滴果糖、掛傳單,做出這樣一番舉動時,還要彼此給出信號--請不要開槍。這不禁讓我想起曾採訪過的另外一群人,那些在三年困難時期,往金門台海投遞茅台酒、中華煙的人,他們的眼神順著這些飄遠,腹中飢餓,卻無計可施。細想來,實在是像極了一出出黑色幽默。就像在宣布停戰的那一瞬間,在僅隔五六十米遠的陣地上,兩伙一分鐘前出頭還會被撂倒計程車兵們紛紛站起,在陽光下打著招呼,抽著煙。

除了戰爭本身,我們還關心他們在戰場上所經歷的其他一切。因當時朝鮮男人死亡率太高,男女比例已嚴重失調。多位老兵都提到晚上曾有朝鮮女人鑽進被窩,也有老兵提到兩三個朝鮮女人偷偷拿走你的槍,將你圍在房間內展開誘姦。有諸多故事可以證明此點,以至於宣布停戰的那一刻,數千人舉行的舞會上,部隊首長對手下那些歡樂計程車兵所頒布的唯一命令便是:跳舞就跳舞啊,她們摸你們可以,你們摸她們不行,軍法處置。其中一位士兵回國前偷偷離開部隊,被部隊查獲,該朝鮮女人與母親執意不讓其離開,如要槍斃則三人皆死。最後此事一路上報,報至軍部,得到的答覆是:取消他的中國國籍。這已是相當不錯的結果。

而朝鮮人民軍計程車兵可以隨意與朝鮮女人發生關係,金日成甚至已批准可娶三到四個老婆。於是,志願軍這邊也有士兵天真地向上打報告:我們也願意娶兩個老婆。理所當然不獲批准。還有聰明一些的汽車兵,將汽油桶洗淨,把中意的朝鮮女人裝入油桶中,偷運回國,過丹東後,將家中地址寫給女人,再附上車費,讓女人回老家等他從戰場回來後結婚。但此類事件按理說應不會有一個好結局,在中國嚴苛的戶籍制度管理下,無人能逍遙其外。更多的結果一般是被抓獲,送往軍事法庭審判。

另外,據我們採訪了解,當時只有營級幹部年滿二十七歲以上方可以談戀愛,團級以上幹部才可結婚。但據我們採訪到的護士描述,私下裡的戀愛關係比比皆是,她所在衛生隊的三個女護士,便各有戀愛對象,彼此知情,只是不對外公布罷了。由此可見,人的欲望與情感在任何情形下都會存在,越壓抑便越反彈,有如石下小草,陽光照射後,它們總會自覓出路。

美國人在朝鮮戰場上使用了細菌彈,而中國人則使用了蘇聯人給的「喀秋莎」.很多士兵坦言:「如果不是『喀秋莎』,我們很難在那場戰役中獲勝。」美國人的武器遠勝於己,這是眾所共知的事實。還有一些至今都無法解釋的謎。有士兵回憶:「戰場上發的維他命,他們說是維他命,是史達林給的,一百粒一小瓶,一次只能吃一粒,吃兩粒就拉稀,吃完就不困,打幾天仗都不困,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史匹柏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曾有這麼一個橋段,湯姆·克魯斯所率領的小組在路邊清點身份牌即俗稱「狗牌」的東西尋找瑞恩時,路過計程車兵們目睹這一幕無不一臉茫然消沉的表情。而在我們的採訪中,有一個類似的段落,結果卻截然不同。士兵告訴我們,每個上上甘嶺的上去之前都會發一個豬肉罐頭,「一斤多重,大家高興壞了,敞開吃」.路過計程車兵們笑話他們「吃了送行飯,你們好準備去死吧」.出於電影化及人文思潮的影響,這顯然是個令文人藝術家們感同身受的疼痛的橋段,然而這些士兵們當時的真實反應卻是:「你沒得吃不還是得去死!有得吃先吃了再說,反正也得死了。上去的就沒幾個活著下來的。」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讀書2013年第9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616/406876.html